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护理教育对策在传染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护理教育对策在传染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2022-07-30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护理教育对策在传染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关键词 传染科职业因素 安全因素 护理教育对策

近年来,随着“非典”“禽流感”等传染病的出现,以及现今“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复现,使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成为临床医学、流行病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注重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有效地规避传染科护理风险,降低感染机会十分必要。

为探讨护理安全教育对传染科护士职业因素现状、安全因素的作用,对传染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护理教育对策,有效地回避传染科护理风险,降低感染机会,确保护理人员及患者安全。现探讨如下。

职业因素

环境因素:病房内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未及时或不彻底消毒灭菌。护士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而这些是最常见又最具有威胁性的危险因素,其中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有HBV、HCV、HIV和结核等。

护理行为中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违反技术操作规程是导致意外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针刺伤、用手掰安瓿时不垫纱布。进病房不带口罩,整理床单位、侵入性操作时不穿隔离衣,在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戴手套的频率低等。

心理社会因素:传染科工作的危险性、高致病性使护士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造成身心倦怠,以及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势必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而大量的应激事件如家属不配合、突发事件、危重患者等,增加了操作中感染的几率。

安全因素

自我防护意识缺乏:专业知识缺乏,对传染病认识不足,管理措施不力,约束力不强,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等,是护理行为中的隐患。

防护措施或操作不当:临床护理工作中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操作中加药、封管、传递、血液转移等,如未采取防护措施或操作不当;在整理用物、废物丢弃过程中,不正确的弃物处置;针头毁形时操作不当,如针头复帽,或直接用手分离带血的针头等。其中患者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在分离针头、毁形的过程中最易引起针头刺伤,占针刺伤的第1位[1]。

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管理不严,如处置不规范;投放

不统一;运送、包装不严密,交接流程不规范;滥用消毒液等,这些均是需采取纠正预防监控的重要环节。

心理社会因素:护士长期繁重的工作,重复性的夜班,多角色负担,及科室岗位设置不合理,使护士身心疲惫,毫无工作成就感,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易产生工作疲惫感。

其他:有关媒体过分宣传关爱患者,医护人员为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不按要求戴口罩、手套等。

护理教育对策

强化护理安全教育,提高安全认识:利用各种晨会、查访进行安全教育及相关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使她们规范操作,熟练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并增强护士之间的相互支持以及护理管理者对受伤护士的支持,以减轻护士针刺伤后的不良情绪反应。同时加强锐器伤的教育,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呼吁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护理人员,为其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2]。

护士工作中的防护行为:指导护士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前戴手套,皮肤有破损时,用创可贴保护破损处后戴双层手套,当外层手套污染时更换,用过的注射器针头使用专用针头盒收集,不可用手将针帽套回,输液器针头放入收集盒内由专门部门毁形处理。如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用肥皂水、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不慎溅入口腔、眼睛等黏膜部位,用流动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若发生皮肤黏膜针刺伤、切割伤等出血性损伤,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血液,然后用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再用消毒液,如0.5%碘伏、75%酒精、3%双氧水等消毒创面,同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果接触的是乙肝患者,应接种高效价免疫球蛋白0.06mg/kg(24小时),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注射全套乙肝疫苗,丙肝患者应注射干扰素30μg/日,共3天,观察6~9个月。并进行详细登记,及时上报,进行医学追踪观察。

结合医院和本科室实际工作,建立安全的工作环境:洗手、戴好口罩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一项技术,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防止锐器刺伤,加强对使用过的针器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及丢弃过程的管理,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再回套上针帽,严禁双手回套针帽。重视查找安全隐患,减少人为犯错误的机会,前瞻性地发现和降低医疗风险。鼓励出现差错时积极上报。并要求当事人认真查找缺陷,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改进工作中影响范围广、风险高及易发生问题的环节,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讨 论

传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职业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重在防护。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身防护意识,进一步加强自身防护,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是减少职业危险的主要措施。

传染科工作的特殊环境及面对的特殊患者群体,给传染科工作的医务人员带来一定的身心影响。为了保证传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危险,将安全教育及自我保护意识作为一种管理思路运用到传染科的日常护理管理中,明确了传染科护理人员对待安全问题的态度,提高了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或杜绝职业暴露的发生。通过安全教育,对传染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提出相应的安全教育措施,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减轻护理人员对传染科的恐惧感,可以降低传染科护理缺陷,有效地回避传染科护理风险,保证护理质量,降低感染机会,确保护理人员及患者安全[3]。

参考文献

1 张佳,赵爱平.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11.

2 陆连芬,孙惠娟,杨国真.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

3 兰小媛.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代护理,2009,6(8):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