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默写
1.难写字、易错字整理(略)2.2013年2014年新增十篇默写(略)3.离骚默写(略) 二、文言文 (一)文言基础 1.实词
1)实词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拟声词。 2)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略)
考查方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3)实词含义推断法:
① 字形拆解法 例:迨诸父异爨,东西搁置小门 爨:烧火造饭、异爨:分家
② 语境推断法 例:应节而舞 节:节拍、应:应和 所举应法 法:法律、应:符合 ③ 结构对称法 例:求全责备 责→求:要求,责成 党同伐异 党→伐:不攻击,偏袒 ④ 词性判定法 例:然不自意(谓语)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动词)
日已尽矣,荆卿岂无意(宾语)哉 意:意图,心意(名词) ⑤ 知识联想法 例:贷而不诛 严惩不贷 贷:宽恕
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 爽:差错
2.虚词
1)虚词分类:
介词(引时间、引地点、引方式)、代词(表人称、表指示、表疑问) 副词(表程度、表时间、表否定)、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转折) 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音节助词)、兼词(焉、诸、盍、叵)、叹词。 2)18个常用文言虚词(略) 重点识记:以(《归去来兮辞》)、而(《劝学》)、乃(散见于课文)、
其(《游褒禅山记》)、之(《烛之武退秦师》)、为(《鸿门宴》)
3.词类活用
(定)主 【状】 谓 (定)宾
最初词性: 名词 介宾结构 动词/形容词 名词
活用词性: 动词/形容词 名词 形容词→动词 动词/形容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 其他活用: ① 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译:„„使„„。
② 意动用法:主语对宾语产生主观意识,译:以„„为,认为、觉得„„,把„„当做。 ② 数词活用:在谓语上,数词作动词或形容词,例: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作动,统一。 ④ 为动用法:主语为宾语做某事,例:使人养生丧死无憾 丧:为„„办丧事。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是、不是)
标志性词语:„„者,„„也,乃、则、即、皆、为、非 2)省略句
省略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于” 例: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3)被动句(被)
标志性词语:为、见、于 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不拘于时(《师说》) 4)倒装句 正常语序:(定)主【状<即介宾结构>】谓(定)宾
① 宾语前置句(动宾形式,宾语放置谓语前,介宾形式,宾语放置介词前) 倒装要求:否定句中,宾语由代词充当。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疑问句中,宾语(分动宾与介宾两种形式)由疑问代词充当。 例:彼且奚适也(动宾形式)奚以知其然也(介宾形式)(《逍遥游》) “之”、“是”作标志 例:何罪之有、惟命是从
② 定语后置句(定语放置主语或宾语后) 倒装要求:“之”作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者”作标志 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③ 状语后置句(状语放置谓语后) 倒装要求:“于”作标志 例: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乎”作标志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以”作标志 例: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 (二)文言阅读
1.人物传记体文言文阅读: 人物(何人、朝代、涉及人物)、官职(何职、地方中央、几度升黜) 事件(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品格 2.山水游记类文言文阅读: 何人(行为、性格、命运)、何景(特点、变化、游踪) 何情、何理(生活情趣、情感态度、人生哲理) 3.分析综合(略) (三)翻译
1.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基本标准:信(词义准确)、达(语言通顺)、雅(富有文采) 2.方法: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留: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书名、器物名 删:无实义虚词、音节衬词、偏义复词中无实义一方
换:单音节词换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本字、今义换古义、词类活用词换现代汉语用语习惯 调:倒装句式、互文 例: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补:补省略内容
贯:根据上下文语境,适当意译 (四)断句
1.名词或代词作主语或宾语,可断。 2.句首或句末语气词,可断。
例:夫、惟、盖、者、也、矣、哉、若夫、然则、顷之。 3.对话或引语处,可断。
例:曰、云、言、白、道、谓、对。 4.对偶、排比、顶真句式,可断。 5.固定句式,可断。
例:„„者也、不亦„„乎、何„„为、为„„所„„、受„„于„„、况„„乎。
三、古诗歌 (一)考试说明
1.考查文学作品形象(写什么),语言和表达技巧(怎么写)。 2.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为什么写——“诗言情”)。 (二)形象 1.分类
1)人物:诗人自身(抒情性为主)、诗歌塑造的其他人物(叙事性为主) 2)事物、景物:诗人情感载体(写景式诗歌) 2.人物形象 1)鉴赏方法
① 叙事性诗歌,解读描写手段。抒情性诗歌,借助诗中意象。 ② 学会知人论世(作者、注解),懂得分析关键语句(议论抒情句)。 2)诗人形象常用词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友人惜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等。 3.事物形象鉴赏方法:
查找相关语句,由表及里分析内涵,借助知人论世完善答题。 4.景物形象 1)常见意象 ① 送别类 杨柳:“柳”同“留”、长亭:休憩饯别之所、南浦:南方水路送别、酒:浇离愁含祝福 ② 思乡类
月:思乡代名词、鸿雁:秋季回巢游子思乡、双鲤:古时家书、捣衣:思妇伤情游子情怀 ③ 愁苦类
梧桐:兼细雨、芭蕉:叶大雨响孤独忧愁、流水:人生苦短绵延愁绪、猿猴:啼声哀怨、 杜鹃(子规):暮春啼血、斜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 ④ 抒怀类
菊花:清高素雅淡泊、梅花:傲雪清香冰清玉洁、松柏:耐寒坚贞不屈、冰雪:心志忠贞、 竹:挺拔多姿不屈风骨蒸蒸日上、黍离:痛惜国家昔盛今衰、草木:反衬荒凉兴盛衰亡 ⑤ 爱情类
红豆:相思子、莲:“莲”同“怜”(怜爱怜惜)、连理枝比翼鸟:恩爱夫妻 ⑥ 战争类
投笔:弃文从武、长城:守边将领、楼兰:边境之敌、细柳营:军队纪律严明、 请缨:杀敌报国、羌笛:凄切之音征夫之泪 ⑦ 闲适类
五柳:隐者、三径:隐居之地、东篱:隐居生活 2)鉴赏方法
借助意象,描摹图景,分析意境,推及情感
① 以乐写乐,以哀写哀 ②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3)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旷远、悲壮、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 缠绵、清新、明丽、绚丽、秀美、朦胧、淡雅、空灵、苍凉、雄浑等 5.答题规范
概括形象+分析诗句+情感意义
(三)语言 1.炼字
动词、形容词(形容词重叠使用、形容词作动词、表颜色的形容词)、数词、副词、叠词 2.炼句(略)
3.语言风格常用术语
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 4.答题规范:解释语言+描摹景象+点明情感 (四)表达技巧(广义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 比喻(物比物)、比拟(人比物、物比人)、夸张、借代(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双关、设问、反问、对偶、对比(A比B,A如何B如何)、互文(译:两主+两谓)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
描写:虚实(虚:梦境、过去未来之境、从对方着笔)、动静、正面侧面、细节描写、白描、工笔、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感、视角(上下、远近、俯仰、点面)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3.表现手法(狭义)
衬托(A衬B,B如何,分正衬与反衬)、象征、比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用典、渲染(气氛)、烘托(感情)、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4.答题规范:表达技巧+分析诗句+情感意义 (五)诗歌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
读题目,明范围、读作者,知背景、读注释,解难点、找诗眼,明中心、分类别,明方向。 1.诗歌内容分类
1)写景诗 2)咏物诗 3)怀古诗 4)感怀诗 5)哲理诗 6)思乡诗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7)边塞诗
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 穷兵黩武)、将士 (生活艰苦)
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8)山水诗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语言特点:自然、质朴、清新、洗练 9)送别诗
季节:春季秋季,时间:清晨傍晚,地点:驿站码头,习俗:折柳、饮酒、唱歌 10)闺怨诗
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2.古诗常见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 3.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略) 4.规范答题
1)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描摹诗句+揭示感情
2)评价作者观点态度:鲜明态度+分析诗句+归纳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