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特稿
摘遣
【摘要】互联网让我们进入了 “后电视时代”,在新浪潮和新时空的语境下,在空间转向和文化转向中,电视面临
着双重转向、媒体转型与生态重构。在理论上还表现为跨学科研究和范式转换的特点。\"后电视”的发展与理论始 于视听,但不止于传播:,【关键词】“后电视”转向转型重构【中图分类号】G22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 (2020)1-005-07[DOI] 10.13786/j.cnki.cnl4-1066/g2.2020.1.001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视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 “前电视时代”开始迈向“后电视时代”。社会化媒体,也进入了 “后电视时代”。如何认识和理 解“后电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笔者把电视置
互联网对电视真正的影响始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
机,同时也把电视带入移动社交场域。此时,电视的 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生产领域,
于历史与当下、现实与虚拟、冲突与融合的多维时空中
进行审视。PGC受到UGC的挑战,精英文化受到草根文化的冲击;
在传播领域,中心化的大众媒体受到去中心化的网络媒
一、新时空与“后电视”进入新世纪之际,电视迎来了数字化、网络化、全 球化的新浪潮。首先是数字电视的出现,电视由模拟信
体的挑战。电视生产于传播之中,观众变成了用户。用
户不仅是电视的接收者和内容的消费者,还是电视的传 播者和内容的生产者。传统电视与网络视频在中心化和
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与此同时,电视通过卫星传送信号 可实现全球范围的覆盖,而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把它推上 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再中心化的博弈中此消彼长。此时,刚刚建立起来的广 播电视学已难以解释新的视听传播和艺术表现,仅仅靠电 视批判难以满足其发展所需要的理论解释和现实指导。早期互联网对电视的影响并不大,所谓的网络电视 只是把电视的内容搬到互联网上。然而,随着互联网的
密歇根大学传播学教授阿曼达•洛茨所著《电视即 将被革命》(2007年第一版)一书就提出美国电视将进
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以及进入4G时代,真正的互联 入“后电视网时代”。笔者认为称其为“后电视时代” 更恰当。网电视出现了。一方面互联网平台聚集了庞大的用户群
并形成自己的网络视听文化;另一方面网络视频异军突 起,后来居上,逐渐由内容搬运工变成了内容提供商。
“后电视”中的电视指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指 电视,指利用电子技术及设备传送活动的图像画面和音
到了这个时候,传统电视的厄运来了,或者说电视已从 频信号,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大众传播的视听媒体;另
作者信息:谭天(1951 ),男,广东开平人,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特聘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社 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广播电视、传媒经济等。I 编辑之友• Editorial Friend | 2020.1 | 特稿 I 005一个是基于互联网的视听传播,人们往往把它叫作网络 二、“后电视”的空间转向视频(network video )或视频。它是指以电脑或者移动
“后电视”的转向首先是基于网络空间的,它不仅
设备为终端,由此导致这种电视(网络视频)从内容形
涉及物理空间,还涉及文化空间和媒介空间。“后电
式到接受行为的变化。视”的空间一方面受到自上而下的政府规制,另一方面 首先要意识到电视所处的时空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
又受到自下而上的创新驱动。变。电视是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的。所谓三网融合(电 1. 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其实是两网融合,即物理网与
关于空间理论虚拟网(互联网)的融合。未来的电视一定是基于互联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我们
把物与物的位置差异度量称为空间,空间内涵是无界永 网的,从内容生产到信息传播,无论是数字电视还是网络
在,其外延是各有限部分空间相对位置或大小的测量数
电视都把电视带入了一个新时空。值。空间有哲学的空间、物理的空间、文学的空间、传
在时间维度上,“电视传媒不仅仅是一个影像空间 播的空间……各种空间存在形式,人们对空间的研究形 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⑴胡智锋把电视的时间
成了空间理论。特性概括为时代性、时尚性、时下性、时机性、时段 学术界曾三次对空间理论进行大讨论:绝对空间与
性。从传统电视到网络视频,还有一个时序性的改变,
相对空间、先验空间与经验空间、自然空间与社会空 即从线性传播变成了非线性传播。在传播与接收中还形 间,互联网时代人们进入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讨论。
成新的时空,如今的电视已不局限家庭媒体和客厅文 基于电视媒介,还会涉及社会空间与媒介空间之间关系 化,而是什么时候看,在什么地方看,用什么方式看,
的讨论。都由用户自己来决定。在空间理论的研究中,人们提出了空间转向这一概 在空间维度上,“电视节目正呈现生产空间多元 念。从列斐伏尔、卡斯特到哈维、索亚等人对这个转向
化、传播空间社交化、运营空间平台化的新特点”。121
的形成做出了贡献。空间转向是指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 在内容生产方面,呈现生产方式多样化和表现空间多元 空间具有社会性。在电视所形成的媒介空间中形成了两
化。在视听传播方面,社交影响传播、话题引发裂变、
个转向:一个是空间中的文化转向,一个是文化中的空
数据定制内容、场景构建时空。在消费经营方面,网络改 间转向。变观影习惯、移动影响消费行为、平台创新冏业模式。2. 空间的多维转向由此可见,“后电视”有两层含义:从媒介形态来
在当今互联网所形成的网络空间中,电视在生产、 看,“后电视”是指基于网络传输的视频信号以及它 传播、消费和经营环节都出现了空间转向,呈现出生
所承载的内容,可把它统称为视频。从传播形态来看,产多元化、传播社交化、消费移动化、运营平台化等新
“后电视”呈现更多的视听传播形态,网络直播、短视 特点。生产多元化一是指内容呈现方式,二是指内容制
频、VR/AR及各种交互界面的视听内容。“后电视”与
作方式。数字化、网络化改变了电视图像的生成、呈现 传统电视相比在内容生产、传受方式、消费行为等方面大
与传达,实现了从影像到拟像再到视像的转变。影像是 相径庭,乃至会带来媒介组织及组织形态的改变,令传统 指像电影那样摄制的现实图像。而数字电视所形成的仿
电视转向新型电视,“前电视”转向“后电视”。像则由两部分构成,即现实图像和虚拟图像,如三维动 无论是从电视还是从视频的角度,目前的探讨更多 画、虚拟演播室等,大大丰富了电视的表现空间。而网
还是限于局部的表层的描述性研究,恐怕还须深入到 络视频的视像,一方面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 “后电视”的本体论层面展开讨论。在互联网文化的冲 面让观众有了更多的参与。跟帖和弹幕让电视(视频)
击下,中国电视陷入认知误区和身份焦虑,并由此导致
内容生产于传播之中。自我定位的模糊和价值取向的偏差。而这种认知误区和
移动社交让电视(视频)的传播方式和消费习惯都 身份焦虑均源自“后电视时代”的空间转向和文化转 发生了变化。“后电视”的社会化传播精彩纷呈,既有 向。胡智锋在论及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时指出:\"整体 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也有点到点的人际传播,还有面对
上较为薄弱,存在着’看不懂’’讲不清’'达不到’
点的群体传播。网络视频可以通过媒介平台的推荐算法 和’吃不透’等突出问题。”⑶其原因之一也是源于对 进行精准传播,而这种强大的内容分发能力是传统电视 转向的困惑。无法比拟的。网络视频还可以嵌入社交网络中进行二次
006 | 编辑之友• Editorial Friend | 2020.1 | 特稿传播,通过用户转发实现传播路径的转换和媒介平台的 4.媒介空间的重构跨越。观众的收受行为和消费习惯也在发生改变,尤其
基于社会化传播和“互联网+”,“后电视”的媒
是适合手机播放的短视频,不仅从大屏切换到小屏,还
介形态也在发生变化。首先是节目时长发生了变化,从 从横屏变成了竖屏,形成社交化、移动化、碎片化的收
几十分钟的网络视频节目,再到几分钟的短视频,甚至
视新形态。15秒的超短视频,形成不同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和媒
“后电视”的经营不仅仅依靠渠道,还依托平台推
介载体。在这个新的媒介空间里,社交化、智能化和开
广和产品设计创新商业模式。当打造岀一档优质节目 放性是其三大特征。而空间转向的结果就是空间重构, 时,人们就可以进行电视IP的开发,开发出更多的衍生
包括供需重构、关系重构、价值重构。“互联网+”的 产品并形成产业链。与此同时,电视的功能也得到拓 本质就是供需重构,过去的电视是先有节目(产品)再 展。传统电视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看的,但在央视春晚
有观众(用户),现在倒过来,先有用户(粉丝)再做
“摇一摇”双屏互动中,观众争抢红包,看电视变成玩 产品。过去传者与受众单向传播的关系变成可以随意转
手机。T2O还可以通过电视来进行购物。在“后电视时
换的双向互动关系,用户也可以提供视听内容,在互联 代”,电视不仅可以看,还可以玩,还可以用。“后电
网每一个节点上的用户都可以成为电视台。“后电视”
视时代”即互联网时代,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 的价值也在重构,不仅要做内容产品,还要做服务产品
网以及智联网所构成的“下一代互联网”已成新的专用 和关系产品,媒体承载多重价值,观众(用户)呈现多 名词,这一阶段的互联网技术可称为Web3.0,这一阶段
元价值。的传媒可称为未来媒体,“后电视”即未来电视。新一 不能因网络视频存在低俗内容,而否定网络视频在 代互联网不仅为“后电视”赋能,而且促进其空间不断
新技术新应用上的创新,更应该看到视频产品遵循社 拓展。会化传播规律的成功探索。从内容到关系,从传播到连
3.空间之间的连接接,关系、连接、平台等成为“后电视时代”的关键 “后电视时代”,电视(视频)可以在不同的空间
词,跨界的协同创新、基于大数据的交往理性等推动了
中流转,也叫作“三屏融合”,“三屏”是指电视端、
电视的空间转向与文化转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 PC端和移动端的屏幕,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转换 社会资本的流动。而社会资本流动正是“后电视”空间
中,节目形态、传播方式、收视习惯和消费模式都不
转向的驱动力。同。有些可以兼顾,有些必须区隔;有的造成冲突,有 媒介空间还与社会空间紧密关联,彼此影响。“传 的可以融合。或是先台后网,或是先网后台,媒介融合 统传播者的权威与语境正在一定的程度上被日常的’微
不断地向前推进,还会形成延伸空间,例如弹幕形成用
传播'消解,信息传播的消费者(使用者)的创造性进 户评论空间;例如粉丝,形成各种社群空间。用户身份 一步体现,信息的自我创造、管理和传播变得更加日常
也在不同空间中不断转换,与传播主体共同构建新的电
化,许许多多的普通大众正在以他们的方式构建另一种 视媒介空间。“后电视”的策划者们还通过话题、事件 社会现实。”⑷这种社会现实已涉及文化层面,就是说
来打通空间之间的连接,运营者还通过开发新技术、新 在空间转向的同时也形成了文化转向。服务来连接新的媒介空间,如中央电视台融媒体戏曲节
目《角丿併了》,它以“还原名家本真,寻回时代情怀” 三、“后电视”的文化转向为宗旨,打造融媒互动、跨屏播出、全民参与、情境访 在互联网所形成的空间中,电视(视频)形成了三 谈、科技点亮舞台等亮点,打造一个全新的戏剧空间。个文化转向:单向传播向沟通互动转变的文化价值转
不同媒介空间之间的连接,我们把它称为媒介融
向;受众向用户转变的文化需求转向;中心化向去中心
合,从渠道融合到终端融合,从台网联动到网台融合, 化转变的文化参与转向。在这一文化转向中又形成新的 融合也从制播业务拓展到传媒产业。而在其中,大数 表现空间、传播空间、消费领域乃至媒介功能。据、云计算、VR和AR、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应用得到充
1-文化需求的转向分的发挥。随着深度融合的推进,传统电视的空间边界
“后电视时代”也是一个泛娱乐时代,娱乐化会在
已屡屡被突破,“后电视”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变得更加 网络上掀起一次次的大众狂欢,也会拉动一次次新的文
广阔。化消费。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催生新的文化服务和消费需
!编辑之友• Editorial Friend | 2020.1 | 特稿 | 007求,在商业的驱动下会形成新的文化现象和网络效应, 互,消解了横亘在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技术媒介,实现了
也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触觉'无意识'的跨时空’存在’。”囘可以说,游戏 进入电视产生了身体革命,虚拟现实进入电视产生了触
值得研究,那就是“关系”。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后 电视”的底层技术,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我们对电视的内
觉革命。虚拟技术让影视从工具理性走向审美理性,进 而改变影视美学以及相应的文化消费。VR/AR不仅会给 受众新的体验,还会形成新的文化参与。抖音的兴起很好地印证了米德的理论。抖音不只是
容和用户的需求有更多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数据货币 让电视在资本的推动下随波逐流,在连接一切的魔力 下,激发人类潜在的需求和欲望,有的甚至会对社会伦
理产生很大的破坏力。青年亚文化是青年文化系统的一种“次文化”,是
用户的自娱自乐,更在于用户之间的分享,分享就是一
种群体存在。在社会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中,抖音制作者
处于从属、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试图通过风格化或另类 一方面可以各种方式实现自我呈现;另一方面其通过社
的符号等载体对主流文化的抵抗。但在互联网空间里, 这种亚文化往往喧宾夺主,借助泛娱乐化在某些特定的
交网络与他人建立关系并得到承认——点赞和评论,从
而获得存在感:明星获得更大的关注,草根获得更多的 认可。对于自我,米德划分出“主我”和“客我”两个 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是自己眼中的我,一个是别人
时空中甚至还会反客为主,比如俘获年轻人的网络综艺 和网络大电影。网络视频与传统电视最大的区别就是受 众不同,它面对的主要是互联网原住民,是要去满足他
眼中的我。“主我”既召唤“客我”,又对“客我”做 出响应。自我就是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社会过程。抖音达
们的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 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占网民整体的88.8%,其中短视频
人先是通过“主我”的呈现,进而达到粉丝的响应,最 终成为有影响力的“客我”——网红。用户规模6.48彳乙占网民整体的75.8%。随着移动互联网 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消费向移动端集中的趋势更加明
3.文化价值的转向粉丝和网红造就的新文化,加入了游戏的成分,加
显,90%以上的视频用户选择用手机看视频。其中青年 用户占主导地位,那么他们的文化需求也会影响“后电 视时代”的文化转向。入了用户的分享,同时也形成了新的传播空间;在快手
和抖音形成的新传播空间里,加入了互动界面,激活了 新创意,从而又创造出新文化、新消费、新价值。面对 这些转向与改变,我们不得不进行电视或视频的本体论 思考,“后电视”到底是什么?它的文化价值有哪些?
2.文化参与的转向在传统电视的转型中,是存在着文化障碍的。彭兰 指出:“每一种媒体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逐渐形成了自己 独有的'文化',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以及新老媒
这些价值又是如何在传播和消费的过程中形塑?电视主
体的融合过程中,文化性的障碍是关键障碍之一。” 151 要有三大传播:信息传播、情感传播和观点传播,它的 功能主要是用来看的。而“后电视”不仅可以用来看, 还可以玩,还可以用。也就是它的文化价值不仅在内容
她还进一步指出新用户与老用户之间的不同文化偏向: 老年人更偏向被动接受的受众文化,而年轻人更偏向主
动参与的用户文化。“后电视”中的文化参与不仅表现 生产和传播中体现,还会在服务中体现,在社交中实 现。短视频的传播空间在于社交网络。网红也好,抖音
出用户不同的参与程度,还表现为用户不同的参与方 式。“当现实的集体行动链接入互联网空间,或者在互
也罢,其实都是社交的产物。从“前电视”的明星到 “后电视”的网红,拉动的是流量和粉丝,造就的是新
联网空间组织动员的集体行动,其参与方式就不再仅仅 局限于身体在场的直接参与方式,参与方式多样化、间 接化。”冏如在央视春晚播出过程中,观众在社交媒体
的文化消费,同时也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继第一空间(物理空间)和第二空间(精神空
上的热议就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参与。“后电视”的文化参与更多的与受众身体在场相
间)后,索亚提岀超越前二者的后现代主义的第三空 间,他认为这一未被人们认识的第三空间将永远保持开 放的姿态,永远面向新的可能性,面向去往新天地的各
关。“在意义传播的过程中,身体意象是作为隐含的意 义信息传达给观众的。”⑺而当网络游戏和虚拟现实进 入电视之后,影视从视觉传播领域迈入触觉传播领域。“虚拟触觉传感技术不仅将人的触觉转化为信息,而且
种旅程。”回然而,问题是如何让“后电视”释放更多 的正能量,从而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 “在社会化
媒体所创设的新的’社会语境'下,权力和资本不仅共 同关注碎片空间这一崭新的空间形态,而且都强调对空
将’物’转化为触觉信息,借助互联网的虚拟触觉交
008 | 编辑之友• Editorial Friend | 2020.1 | 特稿 |间可见性(visibility )的生产实践,同时又都致力于在一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传统电视争夺的是收视率,互 联网争夺的是流量,而移动互联网争夺的是场景。“后
种变化的、暂时的、过渡性的流动空间图景中实现空间 关系的’流动化生产’,这极大地批判并发展了两种空
电视时代”,服务场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媒介融合
间思想的意义内涵.并且在空间观念和空间实践两个维 度上具有对话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I佝影视动漫、网络
要从场景融合开始。需要通过技术接入、服务植入以及
文化融入等方式来解决媒体接入问题,而在这个接口需
游戏通过互联网带来的消费文化、粉丝经济、二次元世 要构建“互联网+电视”的场景。不同的传播形态会形成不同的媒介界面,如何在不
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主 流社会靠简单的打压是难以奏效的,如何积极引导是一
同的界面之间穿越?如何在不同的空间之间对接?在 技术层面,要解决跨屏问题;在文化层面,要克服认知
个重大课题,而创造出更多既有先进文化价值的、又能 满足新文化需求的作品,成为“后电视”文化转向中的 重中之重。障碍;在制度层面,要实现观念转变。网络视频强大的 传播力也会产生不可忽视且难以把握的影响力。尤瓦
尔•赫拉利在他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书中
四、媒介融合与生态重建“后电视”的空间和文化的双重转向必然会引起更 多的变化,一方面对传播形态、媒介生态和媒体业态有
指出:“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
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佝要更好地进入 “后电视”,除了更深入地认识传播形态之外,还要认
很大的改变;另一方面双重转向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复 杂的交融,融合过程存在更多变量,当然也会迸发更多
识它所处的错综复杂的媒介生态。2.开放多元的媒介生态“后电视”中的“后”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而在这个新进程中,媒介融合成为基调,而如何融合需
创新。不断变化的传播形态社交媒体让信息传播进入关系传播,大众传播演变
要重新认识视听传媒所在的媒介生态。“后电视”的新时空特性综合体现在“前电视”时
成社会化传播。一方面,传统的渠道失灵,线性的传播 渠道变成网状的传播路径,在传播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 既是传播主体也是传播受体。电视与观众之间单向传播
期“当家花旦”的春晚上。“后春晚”形成五大特点和 趋势:一是电视的伴随性出现了,形成新的收视行为;
的传受关系变成视频与用户双向传播的互动关系,关系 二是节目只是一个流量入口,更多的传播是在导流之 后;三是形成更多的传播功能;四是家庭媒体与个人媒
传播在大数据的驱动下还会形成关系转换。通过用户画
像、数字营销、算法推送和内容分发,互联网赋能使得 网络视频比传统电视的传播力要大得多。新媒介即新的 关系,网络直播、短视频、虚拟现实等也会成为新的结
体的融合;五是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并存、去仪式化和
再仪式化同在。㈣从“后春晩”到“后电视”还会有其他
新特征,其中有两个是最主要的:一个是新内容的出现, 一个是新服务的产生。构力量,使得传播形态和媒介生态都会发生改变。“社会化传播是指在互联网连接的虚拟与现实的空
什么是新内容?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指动 漫、游戏、短视频,有的指有爆款IP的网剧、网综,有
间里,任何个体和组织都会形成传播行为,通过各种媒
介平台和传播工具的关系转换,进而引发社会资本流动 和各种传播活动。” \"U在这种传播中,媒介平台与社会
的指基于大数据的内容定制。总之它是内容新生态中的 新物种,多由新媒体创造出来。随着传播形态、生活方 式的改变,内容的载体、呈现形式也越发多样化。与过
资本有着很强的因果关系,如果快手没有百度、腾讯的 领投,抖音没有今日头条的平台,短视频是掀不起那么
往的PGC不同,今天内容的生产、分发、消费和变现都 已发生急剧的变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新内容彻底颠覆
大的风浪的,也无法聚集庞大的用户群。在社会化传播的背景下连接一切成为可能,而人工 了传统内容,形成新的内容形态和生态。新服务内涵更加宽泛,从新闻资讯到生活服务再到
智能(AI)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大数据和人工智 能的驱动下,视听传媒建立了比以往更加紧密的用户关 系,不但形成视听内容的精准传播,更重要的是了解用
政务服务,泛新闻和泛娱乐并驾齐驱,网红经济和粉丝
文化重构媒介生态。在移动化、社交化和智能化的作用 下,基于UGC短视频成为媒介生态新的结构力量。而网
户需求,发掘新的用户价值乃至创造新的媒体功能。视 听传媒不仅可以看、可以听,还可以用、可以玩。络直播、VR/AR、区块链、5G等\"下一代互联网”技
编辑之友• Editorial Friend | 2020.1 I 特稿 | 009术也将左右\"后电视”的走向。与此同时,电视的功能 之间交织碰撞,既有冲突也有融合,比如B站;二是空
也随之发生变化,从看电视到玩电视再到用电视。间开放化与多种传播主体的嵌入形成多种媒介形态,最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媒介产品也发生极大的变化。 典型的是基于大数据和社交属性的直播平台和短视频; 除了新的内容产品和服务产品之外,关系产品的作用凸
三是空间平台化与时间社会化相辅相成,在社会资本与
显出来。比如短视频的引流作用,它与其他生产要素形 传媒规制的共同作用下,视听传媒业重新洗牌并形成成新的传播链和产业链,如T2O (电视+电商)、短视 “后电视”的各种复合业态。频+社交+电商等,网络视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
曾经辉煌的电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前电视时
视,它包括渠道、平台乃至生态,涉及传播、关系、连 代”进入了 “后电视时代”,在互联网的新浪潮中,电
接、场景、资本等诸多要素。作为产品,“后电视”会 视进入了新时空,呈现空间转向和文化转向的双转向。 形成各种功能性变化。在新技术、新服务的作用下,电 与此同时,一方面电视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进行媒体转 视生态也会产生各种结构性变化,进而重新构成新的传
型,另一方面在新技术新应用的作用下重构媒介生态,
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在理论上还表现为跨学科研究和范式转换的特点。“后 3.平台主导的媒体业态电视”的发展与理论始于视听,但不止于传播。盅“互联网自Web2.0时代特别是社交媒体基于人的信 息互联模式,在不断消解工业化媒体技术官僚体制的同 参考文献:时,重新建立了从UGC到PGC的知识权威体系。” 113]
[1] 胡智锋,周建新.电视节目编排三论[J].现代传播,2006就媒介组织形态而言,笔者认为未来电视形成四种基本 (5) : 82.[2] 谭天,覃晴.作为空间产品的电视节目[J].现代传播,2016业态:新型电视、新兴电视、IP电视和区域电视。新型
(2) : 83.电视是由传统主流电视转型而成的;新兴电视即视频网 [3] 胡智锋,杨宾.传播力: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保障站,如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土豆三大视频网站;IP
[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 : 140. 电视是指影视公司和自媒体;区域电视主要指兼营电视 ⑷ 肖荣春.新媒体语境下传播活动的\"空间转向” [JJ.国际新闻业务的区域媒体。界,2014 ( 2 ) : 81.在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介生态下,自组织作用开始发 [5]彭兰.文化隔阂:新老媒体融合中的关键障碍[J].国际新闻
挥出来,UGC催生自媒体,自媒体催生新业态,各种 界,2015 ( 12) : 125.新的媒介组织及组织形态不断岀现,使得新业态变成新
⑹ 王建武.集体行动的社会空间转向及其呈现机制[J].黑龙江社
会科学,2015 (4) : 106.常态。而在其中用户行为、互动参与、消费文化、社会
[7]陈月华,郑春辉.生成的身体与身体意象——影视传播中的虚 心理等都会产生各种影响和作用。与此同时,也给视听 拟人物[J].山东社会科学,2007 ( 2 ) : 82.传媒的监管带来更大的问题和挑战,互联网的去中心化
⑻ 王妍,吴斯一.触觉传感:从触觉意象到虚拟触觉[J].哈尔滨
与再中心化并存,不仅电视台需要转型,视频网站也要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 : 93.转型,但不论如何,融合创新仍然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 [9] 吴冶平.空间理论与文学的再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观,继续传播正能量。2008: 237.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电视机本
[10] 刘涛.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列斐伏尔和福柯身正在转型为一个更大的多媒体接收屏幕,还会变成智 \"空间思想”的批判与对话机制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 ( 5 ) : 73.慧家庭的播控台。传统电视变成了智能电视,其功能也
[11] 谭天.构建社会化传播理论的思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从内容提供扩展到生活服务。2018 (2) : 44.再回到原点,“后电视”到底是什么?可以把它看
[12]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林俊宏,译.
作一种不断变化的新媒介形态。“后电视”在空间转向 北京:中信出版社出版,2018: 408.与文化转向的双重作用下会发生三大变化:一是虚实空
[13] 刘影.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转向——从编辑中心制到作者中心
间交互中文化冲突与融合,虚拟空间的文化影响力逐渐 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
403.壮大,对传统文化形成极大挑战,新旧文化在线上线下
(下转第39页)010 I 编辑之友• Editorial Friend | 2020.1 | 特稿 |时还需要国家不断地推动其发展演进,以不断适应新的 参考文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恰好与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
的需求相吻合。引导出版产业积极投入主流意识形态的 建设事业,既能使其为意识形态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1]赵礼寿.我国出版产业政策体系结构研究[J].出版科学,
2015, 23 ( 3) : 22-24.量,同时也保证了出版产业发展政策内在的一以贯之 性。出版产业不再是为静止的、某一阶段意识形态服务
[21卜建华.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21.[3] 郑二利,王颖吉.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意识形态——基于大
的工具,而是在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事业中不断褒有自 己的精神内核,能够真正服务于公众利益的产业。这
样,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更新,出版产业始终 不会撰弃自己的“魂”,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最坚
定的支持者。数据对价值观和行为活动影响的思考[J].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9, 72 ( 1 ) : 73-80.[4] 王炎龙出版产业政策演变轨迹与逻辑[J].编辑之友,2018(7) : 5-9.⑸ 刘大年.新中国出版产业政策演变的逻辑特点[J].现代出版,
2015 (2) : 17-20.Ajusted Paths of the Development Policy of Publishing Industry to Maintain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Era oflntelligent MediaHUANG Xian-rong, MA Lan (School of Infonn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intelligent media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but also brought many ideological security challenges,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ideology of algorithmic data, the group intelligent collaboration in the reengineering of publishing process, and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issues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practitioners in composite publishing sectors. These problems are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but also the indirect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policy of China's publishing industry which centers on marketization and openness. Therefore, the reasonable adjustment of the development policy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the original policy achievements. Based on the main compos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olicy of publishing industry,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adjusted paths forward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 from five aspects: talent and technology policy, financial policy, foreign trade poli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y.Key words: intelligent media; security of ideology; development policy of publishing industry; adjusted path(上接第10页)The Turn and Transformation of\"Post-TV\"TAN Tian1,2 (I.Huashang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angzhou 511300, China; 2.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Abstract: The Internet has led us into a \"post-TV era**. In this new development phase, TV is facing not only the new context of time and space but also the spatial and cultural dual turns. Therefore, TV is faced with dual turns, media transformation and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It also present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paradigm shift in theory. The development and theory oF \"post-TV\" begins with audiovisual, but they are much more than communication.Key words: \"post-TVn; turn; transformation; reconstructionI 编辑之友• Editorial Friend | 2020.1 | 书业 | 0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