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空港物流中心位于宁波望春工业园区,是《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建设的七大物流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以航空物流为龙头,以保税物流为重点,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航空物流基地和浙江省重要的综合物流基地。
宁波空港物流中心项目总规划用地2100多亩,一期占地247亩,总投资2.7亿元,主要建设栎社保税物流中心(B)型;二期占地860亩,主要建设空港货运村、保税物流区、机场货站、国际快件中心、航空通关中心、临港物流区及综合配套区;同时规划预留总面积达1000多亩的发展用地,用于发展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流通与加工为主体的物流相关产业,带动临空经济的发展。
宁波空港物流中心入驻企业将享有各级政府的特殊优惠政策,根据企业在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方面的贡献率实施地方所得部分60%以上幅度的奖励。目前一期项目已正式投入使用,已引进嘉里大通、上海新杰、荷兰PKS等物流项目15个。二期项目启动地块308亩也已列入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名单。在此基础上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海关总署已基本同意上报国务院,并列入09年初第二批审批对象。
B长丰滨江休闲居住区
长丰滨江休闲居住区位于宁波市江东区与鄞州区交界处,南至杭甬高速,西北紧临奉化江,是宁波中心城区三江六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宁波市委、市政府实施 “中提升”战略的十大功能区块之一。该区块规划总面积2.4平方公里,其中鄞州区2.03平方公里,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人民币,将建成以休闲、商业、居住为主,兼容商务、旅游等功能的滨江综合片区,打造成为宁波市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居住代言体,代表宁波市最高居住水平和顶级居住品质的首席中央居住区城市宜居的典范,与三江中央商贸区、都市文化旅游商贸区一起,辅助周边生产性服务区,城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目前,区内已建和在建项目均处于全面火热招商中。其中,面貌一新的宁南北路商业街景项目和投资额达1.5亿元的“舟宿夜江”项目已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C南部商务区
宁波南部商务区位于宁波南部的鄞州新城区核心区块,依照“政府推动、规划统筹、公建共享、市场运作”的总体思路,由美国马达思班设计事务所进行整体设计,是目前宁波最大的中央商务集聚区,也将成为宁波未来发展的标志形象。宁波南部商务区总规划面积49.3公顷,北至鄞州公园、南至鄞州大道,西至宁南南路、东至前河南路,由5个地块组成,呈“T”字型结构。目前,有4家企业正处在设计阶段,26家企业已开工建设,预计2009年底基本建成。
宁波南部商务区以总部经济、国际贸易、科技创意、服务外包为重点发展方向,逐步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区域性总部经济基地、外向型经济服务基地、重要的研发基地和外包产业集聚基地,成为宁波市最具活力的高端商务经济集聚区。宁波南部商务区的建成,将带来人才、资金、信息的大量集聚,成为以企业总部和商务办公为主,以商业、物流、文化、金融、信息等服务业相配套的现代化商务中心。
D潘火管委会
潘火管委会成立于2010年11月,由原潘火片区和鄞州投资创业中心两个区域合并设立,辖区面积14.6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8个社区,人口8.2万,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1家,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3亿元。整合后的潘火区域地处甬东门户,是宁波东部新城、江东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和鄞州新城区的地理交汇中心,也是鄞州新城区与东部组团衔接最紧密的区块,港口、机场相距不远,拥有完善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近年来,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以打造宜居宜商宜业的“品质之城”为目标,大规模开展城市建设,积极培育发展都市产业,加快建设各类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集聚资源、扩大产出,已逐渐成为鄞州区高新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商贸服务业示范基地。
至今,区域内已整体搬迁了12个行政村4000多户村民,建成2个农民安置小区总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在建三个安置小区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完成道路建设50多公里,绿化建设50多万平方米,河流整治20多公里,雨、污、电、水、通信、煤气等综合管线同步配套完善。
当前,区域内招商引资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势头,目前已累计引进企业250家,总投资折合人民币超过200亿元,其中外资企业105家,总投资12亿美元,内资企业145家,总投资超过120亿元,已有200家企业投产,累计完成工业投入140亿元。2010年,潘火转型升级有了新的飞跃,以创新128园区、科技创新孵化基地、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鄞州创新中心和汽车4S大道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32.5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29.23亿元,利润总额11.22亿元,实现自营出口4.1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3亿元。
今后,潘火管委会将按照区委、区政府“三大行动纲领”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区块开发建设,进一步突出城市功能优势,实现新潘火的跨越式发展。
E宁波南部新城服务外包园区
首批授牌的宁波市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宁波南部新城服务外包园区,位于宁波市区南面,地处鄞州区中心地带,面积33平方公里,园区环境优美,配套齐全,交通便捷,具有良好的创业和人居环境。园区以承接信息和软件外包、动漫设计、研发设计、检测外包、数据处理等为主要发展领域,积极吸引国内外中高端服务外包企业入驻,拓展跨国企业离岸外包业务,目标打造成为宁波市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地和先导区,进而成为华东地区一流的服务外包特色园区。
目前,有27家服务外包企业落户宁波南部新城服务外包园区,其中注册资金千万以上的10家,主要包括软件外包、动漫设计、检测服务、工业制造、呼叫中心等外包领域。如涉及石油化工业务流程外包及IT外包方面的东蓝数码、晟峰信息;检测服务外包方面的诺安检测;动漫服务外包方面的水木动画。
F创新128项目
宁波首家2.5产业示范园区,庭院式企业公园
创新128位于鄞州新城的核心区域,鄞州投资创业中心内。园区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由约165栋650-1200m2的类独栋建筑和大型的企业服务中心、员工中心等配套设施所组成。创新128是宁波市鄞州区2.5产业的示范园区,园区引进的企业以2.5产业为导向,主要涵括研发设计、工程设计、软件开发、总部经济、金融、保险、法律、通讯、会计、创意、管理咨询、营销结算、电子商务、房地产、广告、人力资源、会展、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创新128力争以创新的园区模式、创新的园区理念及完善的园区服务,成为鄞州区乃至宁波市2.5产业的新标杆,为宁波创建创新型城市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宁波鄞州工业园区
宁波鄞州工业园区是宁波市委、市政府和鄞州区委、区政府为加快宁波市和鄞州区工业经济发展,拓宽经济发展空间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园区于2002年底成立,并于2003年2月14日正式开园,原规划控制面积102.8平方公里,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出形象,五年大产出”的总体要求,通过城市化推进工业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最终建成环境优美、配套齐全、规模集聚、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型工业新城,成为国内外一流企业的集聚地。
2006年4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06年第23号公告,确定园区为第五批通过审核的省级开发区。为顺利推进园区开发建设,根据开发建设实际,区政府下发了鄞政办发〔2006〕70号文件,确定东至姜山环镇路,南至东江路,西至鄞奉边界线,北至宁波绕城高速公路,
东南角包括同三高速公路连接线以南至东江路延长线范围内的陈托桥地块,西南角包括宁波明州热电有限公司及其以北地块,总面积22.32平方公里为园区工业开发区块。
目前,园区拉开建设框架约20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近17亿元。已建成的12条主干道路总里程约50公里,已全部通过竣工验收。园区在姜山和洞桥分别建造了一个大型安置小区,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其中姜山安置小区(明南小区)面积14.3万平方米,已于2005年12月交付使用,已用于姜山一期仪门、夏施、乔里、姜山头等4个村的拆迁安置。洞桥安置小区面积29.7万平方米,于2006年底交付使用,经区政府协调后已用于鄞江、章水、龙观、洞桥等4镇乡的新村建设用房。
至今,园区累计引进项目21个,其中外资项目17个,合同外资总计2.8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3亿美元。2010年,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16.57亿元,增长57.5%;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7.02亿元,增长49.6%;规上利润总额5.89亿元,增长3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今后五年,计划投入7亿元基本完成核心开发区块开发建设,合同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内资5亿元,引进内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0个,产出率400万元/亩,工业产值达到180亿元,利税20亿元以上,基本形成以机械电气、通讯、电子、新材料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园区。
宁波望春工业园区
宁波望春工业园区是国家新能源及环境友好产业宁波分基地、宁波市新能源产业基地、鄞州区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同时也是省级生态化建设和改造示范园区、省级创新型工业园区、浙江省最具投资价值工业园区。东邻宁波市中心,至宁波市CBD地块仅9公里;西靠四明山休闲度假区,距离约7公里;南临宁波栎社国际机场,至机场仅10分钟车程;北依沪杭甬高速公路。周边有甬金高速、沈海高速、宁波绕城高速、沪杭甬高速与园区相通,北仑港45公里。
宁波望春工业园区是浙江省沿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宁波市四大工业园区之一。园区成立于2002年12月, 规划总面积32平方公里,首期开发核心区7平方公里。由于园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园区的总体发展目标定位为:以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园区为目标,以节能、低碳、绿色为特征,围绕科技型、环保型园区建设的发展思路,坚持“一体两翼”的发展方向,积极建设集士港卫星城市产业依托基地和临空经济集聚区,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二大主导产业,突出打造LED、锂电池、光伏电池三大产业链,争取早日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园区以易生光电为代表的LED、以尤利卡太阳能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以杉杉新材料为代表的锂电池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吸引了中国兵器集团、杉杉集团、美国AOI光电、宇斯浦液晶电视等30多个项目入驻,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日本伊藤忠、日本三井株式会社等先后落户,还有LED外延片、封装及后端应用、太阳能薄膜电池、锂电池正极材料、成品组装等一批项目正在洽谈当中。园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群体正在形成。2010年,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0.69亿元,增长37.0%;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34亿元,增长42.4%;规上利润总额1.68亿元,增长7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2亿元,各主要经济指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宁波望春工业园区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还有另外一个独特的配套优势,即浙江省唯一的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宁波栎社保税物流中心就设在园区内部。中心具有进口保税、出口退税、国际中转等“境内关外”的特殊政策优势,并与口岸实行直通关,没有中转等待环节,可以为入园企业提供快捷便利的进出口业务配套。
鄞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一、园区发展整体情况
鄞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自2005年8月成立,历经六年多发展,累计投入7亿元人民币,建成以“两纵四横”为主干的15条30公里道路交通网络,并完成以上道路照明工程;建成20公里河网水系,沿路、沿河做到因地制宜,建设园林小品,累计绿化面积45万平方米,绿化率达11.3%;建成运营6处计17000平方米商贸街区,涉及多种业态,为企业员工提供必要的便民服务;引进690等6路公交线路,完善滨海与周边乡镇、北仑及中心城区的公交联系,初步形成滨海公交枢纽站;建成54000平方米外来人口服务中心、近万平方米人才公寓等重大配套项目,成立外来人口专门居住社区“滨海社区”;建成11万伏变电所2座,全面引用春晓天然气,水、电、气等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全面完善,1万吨规模滨海污水处理厂正常投入运营。
基本完成既有土地招商任务。累计引进项目116个、批租土地6024亩、吸引投资120亿元人民币,实现项目平均用地规模50亩、投资强度200万元人民币/亩。其中外资项目35个
占比30%。累计合同外资5.1亿美元,实到外资2.12亿美元。先后获得我区2007年度引进外资贡献奖、2010年度引进内资先进金奖等荣誉。
累计完成工业投入94亿元,动工项目90个,其中投产项目80个,集聚就业人员16000名。已形成产出上亿元企业20家、上5亿元企业2家、上10亿企业1家。拥有区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区“双五十工程”企业6家。已形成以装备制造、汽车部件、电子电器和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的产业结构。自2010年开始,中心步入全面产出阶段,当年实现工业产值72亿元,同比增长41%;工业销售收入69亿元,同比增长38%;利润3.94亿元,同比增长49%;企业实缴税金和财政收入首次双双过亿,分别达到1.04亿元和1.043亿元。2011年各项经济指标持续稳健增长,全年预估可完成工业产值92亿元, 同比增长30.31%;工业销售收入90亿元,同比增长30.93%;利润4.6亿元,同比增长17.95%;企业实缴税金2.2亿元,财政收入2亿元,增幅分别为111.54%、108%。实现中心万元产值等价能耗同比下降6.15%。 二、2011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1年,中心围绕年初既定目标,全面施行“五整合五提升”战略,实现中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年预估可完成工业产值92亿元,同比增长40%;工业销售收入90亿元,同比增长43%;利润4.5亿元,同比增长80%;实现出口额出口交货值42亿元,同比增长30%;工业投入17.5亿,技改投入8亿元,分别增长40%和30%;企业实缴税金2.15亿元,财政收入2亿元,增幅分别为139%、126%。 三、2011年度具体工作
2011年全年,中心通过全面施行年初既定的“五整合五提升”战略,进一步强化了园区长远发展动能、产业集聚优势、规划实施成果、配套服务功能、企业服务管理成效。 (一)抢抓机遇,再创优势,二期开发前期工作取得突破
全年基于大嵩围涂工程收尾实际,结合滨海长远发展要求,抓住机遇、抢先跟进,成立
滨海二期开发前期办公室,主动开展围海造地实施滨海二期开发可行性论证,及时形成参考资料,积极做好决策参谋,促成滨海二期开发被区委、区政府提上议事日程。后续先后开展滨海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研究、实施围涂海域使用论证、争取“农转建”用地指标、落实国有投资项目实现建设用地指标覆盖等开发前期工作。通过以上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园区长远发展的动能。
(二)克难攻坚,创新创优,产业转型发展格局加快提升
全年着眼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产出效益,累计落实6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企业进行传统改造升级。全年企业通过抓投入促达产优产、抓技改促品质提升、抓研发促市场拓展,积极克服宏观形势的不利影响,加快了中心产业集聚步伐。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投入17.5亿元,同比增长22.8%,新增开工企业10家,动工面积24.4万平方米,累计动工项目86个;新增投产企业20家,累计投产企业75家,投产率接近90%。保障中心涌现产研结合创新群体、特色产业集群、亿元俱乐部企业、上市企业梯队等“四个一批”企业,进一步强化了园区产业集聚优势。
(三)优化完善,提升存量,工业园区平台效应充分显现
全年通过对中心存量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落实项目和配套设施,同时加大服务与管理力度、创新社会事务管理举措,进一步构建中心宜业宜居环境,充分显现工业园区的平台承载效应,促成规划实施在丰富内涵上出亮点、配套设施在完善功能上出亮点、服务管理在缔结成果上出亮点等“三个亮点”,由此进一步强化了园区规划实施成果、配套服务功能和服务管理成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