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5、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教学重、难点:⑴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⑵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全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__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1、介绍你了解的一些民族风俗。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向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2、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
(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作业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族人民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⒈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⒉学生在文中画出。 ⒊集体交流
⒋有感情计朗读第一部分。(指导读地热情、盼望、兴奋的语气)(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⒈教师: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画出来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⒉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想象场面。⒊交流反馈课文描写了彝家人在过火把节时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跌、点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⒋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有关的句子。⒌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⒈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⒉指名说说这个拟说。⒊小组内交流。⒋集体交流。⒌小结:是的,火把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⒍学生有感情地再朗读文段。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火把节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板书: 4、火把节 准备:扎火把 民族服饰 美酒佳肴
场面: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 点燃火把 围着篝火跳舞
来历:人们用火把消灭“天虫”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
火把节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学跳集体舞“快乐的火把节”,感受彝族摆手舞的舞蹈风格。
2、根据情节的提示,记忆动作顺序。
3、大胆运用夸张的动作、激昂的叫声,表现舞蹈欢快、奔放的情绪。 二、活动准备:
介绍有关彝族火把节的传统和风俗习惯。 三、活动过程:
1、了解舞蹈情节,学习基本动作。 ——了解舞蹈情节与动作。
教师一边示范动作,一边介绍情节:“彝族的火把节到了,小朋友们来到了广场上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玩热烈,大伙儿用手去擦汗,把自己的脸都擦花了,一个个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最后大家围着火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幼儿一边回忆情节,一边随着老师哼唱的音乐,练习动作。 2、幼儿站成圆圈做动作。
——幼儿拉成圆圈,找准圈上,练习随着“呦“的叫声转向圈上做动作。 ——引导幼儿根据绕火堆跳舞的情节,练习随音乐边绕圈跑,边叫“呦“。 3、完整舞蹈。
——随乐练习,教师带做。
——教师用情节提示幼儿随音乐舞蹈。
火把节教案 篇3
(一)预习。
1.根据需要查找资料(如有关彝族、火把节等情况)。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几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谈话:
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是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除了全国人民共同的节日,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特有的节日,我们先交流一下查找的这方面的资料。
3.“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听,彝族朋友在召唤我们了。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准备过火把节那天的活动——打扫房子,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奔向田野山川,围着篝火尽情歌舞,火把节的来历)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大家交流。
(通过第2、3两问,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和彝家人的优良美德,从而感受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巩固练习。
1.交流学习、记忆生字的方法。 2.读读写写(课后练习4)
3.词语采集——交流自己从课文中积累的词语。
火把节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
教学难点: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__脉络结构。 3、初步体会彝族人民火把节的热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那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
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图片: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公主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内容。 1、自读课文,回顾预习内容。 2、小组交流预习内容。
三、巩固练习,检测预习。 1、认读词语:蒿枝犄角 头帕披毡山寨矫健摔跤嫉妒 蝗虫宰牛羊熊熊烈火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不屈不挠人声鼎沸兴高采烈 2、形近字: 寨()矫()跤() 赛()娇()狡() 塞()骄() 寒()
3、近义词:矫健——强健激动——感动 反义词:矫健——柔弱激动——冷静 4、听写词语:披毡山寨嫉妒 5、理解词语。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轮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桌交流。 2、默读课文,想想__可以分成几部分?试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 (同桌交流)各组派代表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4)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一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5——10)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
第三部分:(11——13)写彝族火把节是一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是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五、找出你认为能充分体现彝家人的热情的句子朗读并体会一下。 1、出示句子:“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要求: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感情,是否被彝家人的热情和火把节热烈的气氛所打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小结:
1、总结本节课所学,落实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2、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的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火把节,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气氛吧!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听写词语,积累词语。
3、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的字词题。 4、思考书后第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内容,感受火把节热烈的场面和彝家人的民族风情。 2、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 3、体会彝家人的优良品德。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彝家的火把节,去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以及火把节的来历和纪念意义。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彝家人为了火把节都做了哪些准备?找出相关的语句。 “我为你……”
A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这些句子充分表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和对火把节的盼望)
B指导朗读:热情、盼望、兴奋地。
2、课文描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在小组内说说你最喜欢哪些场面、情景?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A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准备节日的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
B出示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内容。
3、默读__第三部分,__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表现出了彝族人民的哪些品质?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表现了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4、文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话,你能找出来,并谈谈它的作用吗? “来吧,……”
(这个句子把全文内容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示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个句子反复出现,使__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的.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__的首尾结构有一种回环之美。 四、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知道了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五、补充课外知识:彝族火把节的传说。(见教案p35) 板书设计:
1、穿上节日的盛装,热情准备节日的饭菜。【不惧恶 2、斗牛。势力
火把节3、摔跤勇敢坚强 4、点燃火把不屈不挠】 5、围着篝火跳舞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的题。 2、预习第五课。
火把节教案 篇5
少数民族是幼儿需要了解的,而在了解过程中,他们往往又对民族服饰、头饰、手饰极感兴趣,抓住这一特点,我设计了此活动,让他们去做喜欢的事,从而丰富其联想性、活动幼儿手指灵活性。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彝族头饰的来历,认识个别词组“彝族、哈帕”。 2、掌握“剪、粘、拼”的技能。 3、感受“七月火把节”的快乐。 三、准备
1、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挂历、半圆形挂历、剪刀、皱纹纸,分别与该班男孩人数相符合。
2、长方形哈帕、辫子与女孩人数相符合,装饰哈帕的布花若干。 3、简短情景导入课题的课件一套。 4、先会跳彝族的“七月火把节”。 四、活动过程
1、听“树叶”音乐进教室。
老师:今天,彝族的同胞邀请我们去参加他们的“七月火把节,想去吗?现在我们跟着音乐进教室先做一下准备”。
2、听简短故事导入课题,知道彝人为什么要戴帽子。
师:①看老师今天像哪个民族的人?幼:(彝族)老师胸前贴有彝族二字,川页便教认汉字“彝族”。 ②从哪里看出我的扮像彝族?
幼儿指到头上所戴头饰,老师将其取下,认识“哈帕”二字,头饰上贴有。 ③彝族人最喜欢顶“哈帕”或者戴帽子,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简短故事略) ④那么,我们要参加他们的“七月火把节’’看来还得先做帽子戴上才行,对吗? @_@我是分割线@_@3、老师为男孩女孩各自准备了不同的操作材料,现在我们利用这些东西装饰“哈帕’’和做“帽子’’行吗?
①女孩子利用小布花装饰这块长方形的“哈帕”,自己想像,可以用小花拼成不同的图形,如:房子、大树、不同的字或是对称美等。注意:提示小布花后面贴的双面胶揭下来后纸片放进篮子里。
②男孩子怎样将长方形的挂历纸条变成圆形,幼儿示范,如何把半圆形的挂历纸变成“圆锥体”,幼儿示范再把二者粘合在一起,最后用剪刀剪出波浪形纸条拧紧插入锥洞里,注意书机的使用方法。 4、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①指导不太会的幼儿。 ②让其想像更丰富。
5 、戴上头饰跳“七月火把节”。 ①先欣赏碟子里的小朋友跳。 ②师幼一起表演跳。
五、结束语
今天,我们参加了彝族的七月火把节,高兴吗?我们还学会了做他们的头饰,回去教家里人做,和他们一起走进彝族的七月火把节。听(树叶)第二段音乐出教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