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化流行_天人合一_从中庸到和谐的中国古代建筑思想诠释及启示

大化流行_天人合一_从中庸到和谐的中国古代建筑思想诠释及启示

2023-12-21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09年第11期(第26卷总第153期)

建筑设计

doi:10.3969/j.issn.1673-1093.2009.11.012

大化流行,天人合一

———从中庸到和谐的中国古代建筑思想诠释及启示

黄海峰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意图从宏观视角把握建筑发展脉络,即建筑思想→建筑理念→建筑营造,追本溯源,基于“大化流行,天人合一”的哲

学思想概括出中国古代从中庸到和谐的建筑思想特征,进而举例分析城郭、木构、风水、园林等建筑营造,点到为止,最后得出思想诠释建筑,构建和谐建筑两点启示。关键词:大化流行;天人合一;中庸;和谐;中国古代;建筑思想

中图分类号:TU-0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93(2009)11-0031-04

0引言

纵观古今中外建筑历史脉络,其发展基本上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即建筑思想→建筑理念→建筑营造,可用大树来做一形象比喻:建筑思想是根系,建筑理念是树干,建筑风格是枝叶,枝繁叶茂只是外在的表现,根系才是源头、生命力之所在。如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著名的《建筑十书》里提出的坚固耐久、便利实用、美丽悦目三原则,应该是受到当时古罗马人极力倡导并践行的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自成一系,其指导思想和理念原则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无不密切相关,只要抓住后者的核心就找到了一把打开理解前者大门的钥匙。1中庸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思想文化博大精深,但笔者以为其发展主流应是以儒家为主,杂糅释(佛)、道等多家精髓而形成的从中庸到和谐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人、天及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1.1大化流行,生生不息

对于哲学的根本问题,事实上东西方的哲学研究不谋而合,都是有关存在的问题,即什么是存在?如何存在?研究对象则包括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但是东西方关于存在问题的研究也有分歧。西方人认为宇宙(天)是没有生命的,人才是万物的主宰,而中国古人不单相信人是有生命的,天也是一“大化流行,样。宇宙和人的存在状态一句话概括:生生不息”。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整个世界是一种大化流行的生命现象,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人类生命在本质上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宇宙间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天地生生不息的变化作用法则,也是人的行为准则。中国古人的宇宙天命观影响到其安身立命,为人处世,自然表观、现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在现实中采用一种“中庸”立场,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引申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1.2尚中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方法论。中国古人把中庸思想引申到建筑领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尚中”这一建筑设计理念。古人认为在天、地、人三者的位置关系上,地是宇宙的中心,人处于这个中心点,所以在进行建造活动时,把建筑的中心突出地表现出来。一些重要建宫殿、官署、庙宇、住宅的平面布局,通筑,如城郭、常取左右绝对整齐对称。“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之庄严场合;公者如朝会大典,私者如婚丧喜庆之属。”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明代北京城的营造布局。公元1406年,明永乐皇帝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为了突出皇权至上,工匠们运用艺术手法,巧妙地处理了建筑、美术等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了一条神秘奇特的中轴线。紫禁城的中轴线是指午门—神武门之间960m长的轴线,这条中轴线“正”和“中”的中心部位,所以象征明堂、路是突出寝的主殿堂建在这里,同时它亦是向心对称各级建2009年第11期·31·

筑为依据的轴线。明清两代时,中轴线是以皇城为准,即南起大明门,北至景山长度为2500m,这条中轴线不仅是皇城的中轴线,而且与北京城的中轴线完全重合,即南起正阳门北至钟楼,明嘉靖年间增修外城,中轴线延伸至永定门,全长8公里,如果将此线南北延伸则是地球的子午线。截取地球子午线的一段作为皇家建筑的中轴线即含有“天朝”为“中央之国”的意思。(见图1,图2)图1

图2

1.3

木构

如果说古代西方建筑演变可看作是一部“凝固的历史”,那是因为他们想用建筑去表达思想中永恒的宗教神学观念,即天国里有一个终极上帝存在,所以选择石头等坚固耐久的建筑材料。而古代中国人思想观念里没有永恒的神作为偶像崇拜,有的只是“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因此在营造过程中大量运用易腐朽的木材,不追求建筑长久保存。“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即使人为不小心受到毁坏,也看做是上天的惩罚。32·

2009年第11期

如历史上的秦始皇在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下令征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阿房宫,极尽奢华,前所未有。“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焉,蜂房水涡…”(见图3)谁知被楚霸王项羽一把大火烧了七七四十九天,剩下的只是可怜的焦土,后人只能一声叹息。图3

中国现存近千年左右的木构建筑已非常稀有,像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目前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塔高67.31m,底层直径30.27m,呈平面八角形,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m3,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2

和谐

2.1

体用不二,天人合一

尚中理念虽源自中庸思想,但笔者以为它只是中国人一种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权宜之计,中国古人的终极理想和目标是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而这又渊源于“体用不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用不二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提出的观点。理解体用论,需要对体和用在分殊处作出理解。用者,作用或功用之谓,本身只是一种动势,而不是具有实在性或固定性的东西。易言之,用是·图4佛宫寺释迦塔

根本没有自性,如果用有自性,他就是独立存在的实有的东西,就不可于用之外再找什么本体。体者,对用而得名。但体是举其自身全现为分殊的大用。所以说他是用的本体,绝不是超脱于用之外而独存的东西。因为体就是用的本体,所以不可离用去觅体。实体是现象的真实自身,是万物各自所具有的内在根源。从体用不二生化为道器不二、心物不二、天人不二、一以贯之于天地之间,解释天地万物之所以成为自身。古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天人合一”境界。这里的“天”,具有超越义,但并不是实体,它无非是宇宙界的全称。所谓“天人合一”境界,就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道)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宇宙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合一又是道的合一,这一生命世界中的变易与不易之理———天道,又是人道。万物皆有用,万物皆有命,尽可能地给万物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使之与人类共生共荣的观念和作法,就是道义之举,道义之芽,推而广之,人类要进入大同境界,与万物共同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特别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促使万物和谐,这就是最高的道义。2.2和谐

中国古代建筑活动践行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是通过追求建筑与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来实现的,最典型当推风水和园林。2.2.1藏风聚水,择地而居晋郭璞所著《葬经》一书最早提出风水一词: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也叫地理:堪(观察天)、舆(勘察地)、风(空气空间)、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的研究分析理论)。风水学的核心思想无疑就是天人合一。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如湖南岳阳渭洞乡张谷英村,三面群山环绕,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奥中有旷,南面临水,房屋隐于万树丛中。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来这里定居,五百年来发展成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显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间房子串通一气,男女老幼尊卑有序,丰衣足食,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见图5)图5

2.2.2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代园林绝妙处主要在于把自然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移到庭院里再现,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体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和谐理想境界。苏州园林可代表江南园林乃至中国园林的最高水平。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留园占地30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综合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手法,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迭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部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见图6)3

启示

3.1

思想诠释建筑

对于观众、世人说来,一名建筑师的设计只是(下转第38页)2009年第11期·33·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时间就是生命,对医院而言,对患者最大人性化莫过于使医疗服务效率最大化。设计中除了在功能流程组织上以患者为中心,缩短其交通流线。同时在医疗流程内部的联结上与国际现代化管理运作形式接轨,以提高服务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表现在:①气动物流的应用使患者能够享受结果、取药一站式服务,同时大大节省到从化验、手术时间。②网络视频及网络监控的使用能使医院的管理系统化正规化,方便各科室沟通会诊,减少人力资源的的浪费。4.3单人诊室、医生通道、候诊空间

①诊室的私密性是患者空间人性化的要求的重要方面。②人性化不仅对患者而言,医护工作人员同样是该关爱的对象,在设置医患分离线的同时在医生通道内增加休息空间,以保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③候诊是诊疗程序中最耗时的过程,设计中将候诊区设于医疗街的一侧,有自然通风及采光,(上接第33页)4.2

并设置了吊装电视、书刊杂志、室内绿化等为患者创建了轻松自然的环境。4.4无障碍设计

设计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范,进行无障碍坡道,无障卫生间以及无障碍电梯的设置同时还有无障碍的柜台,电话,并在活动区设置扶手等设施。4.5病房

3人间内每床内均设有环形围帘,照明按床设置避免相互干扰。病房卫生间门向外开启以防止病人在卫生间出现事故无法施救,同时在卫生间内安装报警系统直通护士站,以便于突发事件的救治。5结语

作为人生命轮回中生与死的交汇点,医院是人类社会文明与关爱体现的场所。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重要的场所设计,建筑师必须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创作、体会,并在不断的探索、追求人生与建筑融合的同时不断总结与反思。作者简介:金大鹏(1974),男,1998年毕业于沈阳大学建筑系,现就职于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一所,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3.2

构建和谐建筑

从“尚中”到“和谐”的建筑思想,无疑是一种进步。在现实中,建筑师应该为构建和谐建筑而努力。建筑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为大众、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使房子能够让大多数人住得起、住得好、住得久。还要注意建筑与自然、与人、与社会的和谐,不搞破坏自然环境的建筑,不造危害人安全的建筑,不建铺张浪费的建筑。参考文献:

[1]高亨.周易古令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163.

图6

[2]子思原《.中庸》的智慧:处世的至境[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4]黄岳洲,茅宗祥.中华文学鉴赏宝库[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熊十力.体用论(熊十力别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可供欣赏的一份作品、一个结果,表现的是“是什么”,而着眼于整个建筑界、建筑发展史,更重要的应该是建筑思想与理念,其解决的是“为什么、怎的问题。建筑师只能也必须学会用思想去诠么样”释自己的作品,一个没有思想的建筑是没有生命力的。如柯布西耶提出的“走向新建筑”,赖特的“有机建筑”,再到日本以黑川纪章为代表的“新陈代谢”运动,背后无不是以建筑思想作为指导。·38·

作者简介:黄海峰(1978),男,广西柳州市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建筑史与建筑哲学。

2009年第1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