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卷第1期 2007年1月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BEllINGPOLYqT_LTqNIC GE No.1 VoI_6 Jan,2007 从政治对文艺影响的角度看1 949m1 956年 中国大陆文学创作 张 悦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42) 摘 要:建国初期,政治曾对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许多艺术文本都受到政治导向和政策的有意识或无 意识的指向与拘束。旨在从文艺理论层面探讨建国前七年政治对文学的正负双方面影响,及对其成因、后果 等做深入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6558{2007)01—66—04 关键词:干涉;概念化;政策化;左倾;教条主义;公式化 Study on Literary Work of China’S Mainland in 1 949 1 956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s Influencing Literature and Art Zhang Yue (Bering Polytechnic College,Beijing 100042,China) Abstract:Politics once exerted an enormous influence on literature in the early days of P.R.China.and a lot of artistic texts were constrained and orientated by political direction and policie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at that time.This paper aims at probing into both the negative and positive side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olpitics in the early seven years on literature theoretically,and nalayzes the cause nd efafect in depth. Key words:interfere;conceptualization;policy;left——leaning;doctrinaiirsm;formulation 1文学之特性 义的繁荣道路,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文艺的过度政 治化,从而走向偏执和极左。关于在开拓时期的社 会主义文学(1949--1956)中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先 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 1.1真实性与倾向性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为社会存在所决 定。而其中,政治又对文艺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文 艺创作的倾向性、真实性、艺术性、审美性、深刻性, 无一不是受力于政治;同时,文学艺术又反作用于政 治,对其发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如果我们通观 1949--1956这七年的文学创作,就不难看出政治对 其影响是巨大且明显的。一方面,建国初期政治对 文学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使之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 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它既是艺术对现实的能 动反映,同时还包含有可信性的含义。在这七年的 文艺中,出现了一大批真实感人的作品,如茹志娟的 《百合花》、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13》、贺敬之《放 收稿日期:2006—12—03 作者简介;张 1 ̄(1982一),女,天津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古典文学专业毕业,助理讲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张悦:从政治对文艺影响的角度看1949--1956年中国大陆文学创作 67 声歌唱》等,再现和歌颂了战争的艰苦、人民的英勇 以及幸福的生活,这是对建国初期需要稳定政权、人 民喜爱追溯历史、憧憬未来以及鼓舞建设新社会的 反映与满足。但另一方面,一些作家反映新时代新 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仅仅绘声绘影、跟着政策 走,而不能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不能将人物、事件 典型化、抽象化,更认识不到潜在的隐患。 倾向性也是文学的基本属性之一,它影响着文 学的真实性程度和艺术真实的形态。在开拓时期社 会主义文学中,无产阶级倾向性很明显,这使长期处 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终于有了表达自己喜怒 哀乐的权利,但同时阶级的政治倾向、情感倾向的绝 对化、二元对立化又使得不仅其它非无产阶级文学 受到排斥和毁坏,而且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典型 形象也因此而显得千篇一律、假、大、空。 1.2审美性与深刻性 审美意识有三个层面:表层审美意识是直觉性 审美反映;中层审美意识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深 层审美意识是指作品透过其表层的社会生活、中层 的本质特征所表先出的一种永恒意义。开拓时期文 学由于过于强调政治功用性以及概念化、公式化、政 策化,大多数作品属于表层或中层审美意识,具有永 恒意味的作品则较少。另外,大部分作品都只具有 开创性而鲜有深刻性。英雄主义题材、革命题材、土 改题材,它们忠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迁,在 中国文学史上有开创意义。但其并没有触及到宇 宙、人生、社会以及生命本体中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 方面,因此就难以达到更高的真实。 所以,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真正能够称得上 是杰作的作品,或能够同其它文学时期的杰作相比 肩的作品,其实是不多的。即使同历史短于当代文 学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实绩相比这一点也是很明 显的。 2 1949--1956年大陆文坛之主流 2.1文坛主要几件大事 (1)1949年7月,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 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2)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4)1953年第二届文代会的召开。 (5)1954年关于《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唯心 论的批判。 (6)这一时期文艺评论中主要论及的三个理论 问题。 2.2主旋律论调 第一届文代会是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新起 点,标志着文艺界的大统一、大团结,大会一致确定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今后全国 文艺工作的总方针;确定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全国文艺运动的总方向;要求 文艺工作者努力学习,深人生活,批判地接受文学艺 术遗产,发展我国优良进步的传统,积极开展文艺活 动,创造出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为人民大众喜闻 乐见的文艺,使文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对《武训传》的批判是建国后文艺界对资产阶级 唯心主义进行的第一次重大思想斗争。其涉及到了 如何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和中国人民革命传统的问 题。但《武训传》的错误,属于文艺思想和世界观的 问题,通过讨论来明辨是非,澄清影响是必要的。可 是不应采取政治运动的方式在全国广泛开展批判, 开了用政治运动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先例。 1952年,在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之际, 党提出了过度时期总路线。1953年,开始实行国民 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时期。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得人民迫切地需要精神食粮,为 了适应人民的需要、总结建国四年来的文艺工作,第 二次文代会于1953年召开。会上围绕发展文艺创 作这个中心议题,总结经验,讨论和研究了坚持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造英雄人物和加强党对 文艺工作的领导问题。 第二次文代会充分肯定了建国四年取得的成 绩,分析了文艺创作落后于现实的原因,提出改进文 艺工作的措施。提倡作家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创作方法,但绝不是排除一切还不是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的文学。如果“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 变成艺术创作的死的格式,用它自己主观的尺寸来 随便地硬套一切作品,那就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 精神正相违背了”。大会还着重分析了公式化、概念 化的表现,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创作上还普遍存在的 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指出这是主观主义的产物,它 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而这些概念大多 只是从书面的政策、指示和决定中得来的。对于创 造英雄主义的重要意义,指出要“以这种人物去做人 民的榜样,以这种积极的、先进的力量去和一切阻碍 社会前进的反动的和落后的事物做斗争”。大会还 指出,建国以来我们比较习惯于用简单的行政方式 领导文艺工作,“往往不顾各个作家的不同生活经验 和写作能力而任意地象对待小学生似的给他们规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6卷 题目,规定完成创作的时限,甚至规定创作的方式”, 这种“行政式的领导方式正是无思想、无政治的领导 的表现,同时也就助长了创作上概念化、公式化的错 误倾向”。 但这次文代会在一些问题上也有不足与错误 之处,如提出文艺作品应该表现政策,文艺创作离开 了党和国家的政策,就是离开了党和国家的领导。 我们说文艺作品所描写的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往往要 超越政策规定的认识范围,如果把表现政策绝对化, 仅仅按照某种具体政策来权衡作品的价值,不仅会 埋没好作品,而且还会导致文学走向畸形和没路。 2.3文艺评论这一时期主要论及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文艺作品能否以小资产阶级作为主 角(1949、第一次争论)。第二,创造英雄人物能不能 在矛盾冲突中写,能不能写英雄人物的缺点,如何正 确处理英雄与群众的关系以及写落后到转变等问题 (1952)。第三,文艺作品在歌颂新生活新人物时,能 不能批评讽刺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1954)。 2.4既有突破又有不足 这一时期的文艺评论,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 绩,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常常不是全面地具体地分析 作品的内容,而是主观主义的教条式的批评,片面性 的批评,光指责作品的缺点而没有肯定它同时存在 的优点,或者单称赞了作品的优点而不能指出其基 本缺点,对于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全面、细致而科 学的分析,十分不够。 在这七年的文学创作中,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 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正确地引导其创作积极向上 的、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文学,另一方面 却也过多地干涉文学,使其艺术性、思想性受到不同 程度的损害。 3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3.1进步影响 3.1.1正面讴歌勤劳艰苦的感人力量 作品崇尚劳动美、自然美,正面讴歌劳动人民吃 苦耐劳、朴实无华的优良品质。我们来看一段描写 结婚时新娘子讲话的场景: “今天我们结婚了,我高兴极了。”她从新蓝 制服口袋里掏出一本红封面的小册子,摊给大 家看一看,“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年我有两 千工分了。” “真不儿戏。”一个青皮后生子失声叫好。 “真是乖孩子。”一个十几岁的后生子这样地说。 他忘了自已真是个乖孩子。“这才是真正的嫁 妆。”老社长也不禁叹服。 “我不是来吃闲饭依靠人的,我是过来劳动 的。我在社里一定要好好生产,和他比赛。” “好呀,把邹家里比下去吧”。一个青皮后 生子笑着拍手。 “我的话完了。”新娘子满脸通红,跑了下 来。 ——周立波《山那面人家》 在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很浓重的那个时代 的特色,今天如果结婚典礼上这样说的话,一定被认 为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对劳动美、自然美的热爱、赞 美确实是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3.1.2大量塑造英雄形象 塑造了大量光辉的英雄形象,用无产阶级战斗 精神鼓舞人民建设新家园,破旧立新,勇往直前。比 如电影剧本《董存瑞》、《钢铁战士》,报告文学《谁是 最可爱的人》,小说《党费》等,其中的很多英雄人物 已为老百姓耳熟能详。此外,还出现了对勇敢无畏、 坚忍不屈、高风亮节的峥峥铁骨的赞美。如流沙河 的《草木篇》: 白 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在平 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它连根拔去。 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仙人掌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 主人把它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 沙漠中,它活着,繁殖着儿女…… 3.1.3对破旧立新的赞美 讴歌了解放以及改革、改造的创造力,对“破坏 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理想的赞美。柳青的 《创业史》、梁斌的《红旗谱》都生动地描绘出了建国 初期进行破除与新建的艰辛成就。在这方面,诗歌 表现的最多也最鲜明。如: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 社会主义——我们来! ——贺敬之《三峡门歌》 一曲倾诉着奴隶的苦难/像山顶郁结着不 化的银霜/森严的寨堡里有娃子在呼号/一滴热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张悦:从政治对文艺影响的角度看1949—1956年中国大陆文学创作 69 泪燃起一星火光/ 一曲庆贺奴隶的解放/两弦间就是一条欢 腾的金沙江/雪白的荞花开在两岸/牧人的舞影 跃入水中央/ ——梁上泉《月亮里的声音 ——听梁山月琴手在京演奏》 3.2政治对文学的不良影响 3.2.1作品说教色彩农重 文艺作品说教色彩浓重,人物、事件概念化、公 式化、政策化。应该说这是此阶段文学的普遍问题,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赵树理的小说,他的作品通俗、生 动、幽默,很受群众欢迎,但总带有一些说教、宣读政 策文件的气息,这就影响了其艺术性。我们看他在 《登记》中的描写: ’ 区分委书记说:“你骂得对!…群众说你们 名声不正,那是他们头脑里还有些封建思想,以 后要大家慢慢去掉。村民事主任因为想给他外 甥介绍,就不给你们写介绍信,那是他干涉婚 姻。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婚姻法以后,谁再有 这种行为,是要送到法院判罪的……”散会以 后,大家都说这种婚姻结得很好……连一向说 人家声名不正的老头子老太太,也有说好的了。 还有《小二黑结婚》中对于二诸葛和三仙姑的教 育与思想的转变也较生硬,这是政治对文艺作品的 不正确引导所带来的弊病。 3.2.2左倾痕迹明显 作品或多或少地带有“左”的痕迹,过于强调阶 级改造、思想改造。譬如在周立波的一篇小说中,作 者描写新人洞房摆设时,写到了红漆书桌、锡烛台、 长方小镜子以及贴了红纸剪的喜字的瓷壶和瓷碗, “在这一切摆设里头最出色的是一对细瓷半裸的罗 汉。他们挺着胖大的肚子,在哈哈大笑……他们都 戴了红星帽子,我想,他们一定已经改造了。” “左”还表现在对无产阶级工农兵形象绝对高大 化、完美化上。对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 就是“左”对文艺批评的误导。 当然,受其不良影响的作品很多,可以说是大部 分,典型的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等,篇幅所限, 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4小结 1949--1956这七年的文学成绩是巨大的,文学 的描写领域不断扩大,不仅革命战争和农村生活题 材有了新的开拓与成就,而且过去很少涉及的工业 题材、老一辈革命家题材、历史题材等也有长足进 步。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新的发展,过去受压迫受 欺凌的工人、农民、战士等成了文学作品的主人公, 而在劳动人民形象中,英雄人物又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些人物凝聚了劳动人民的优美品质,成为人们效 法的榜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出现具有 开创意义。但是我们又不得不说,由于过分强调政 治对于文学的影响,使开拓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在 思想上、艺术上、风格手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 为: (1)把文艺为政治服务当作了文艺工作的终极 目标,认为政治决定一切,高于一切,认为文艺必须 从属于它,不管政治正确与否,都要为它服务,把文 艺当作政治的附属品。 (2)把文艺为政治服务变成为中心工作服务,为 政治运动服务,为某项政策服务,抹煞了文艺的特 点,导致题材的单一化和艺术表现的公式化、概念 化,这既是某些领导人对文艺创作横加干涉的结果, 反过来,又导致他们继续横加干涉。 (3)单纯强调文艺的政治功能,把文艺的社会功 能理解得过于狭隘。人民不仅需要阶级斗争、英雄 人物,还需要古典诗歌、爱情小说;不仅需要现实主 义,还需要浪漫主义、唯美主义。 (4)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容不得任何 规格化和标准化;文学是一种高度民主的劳动,容不 得任何清规戒律的约束和简单粗暴的干涉。而“左” 的教条主义恰恰抹煞了这些特点。 (5)否定生活的广阔性和复杂性,否定艺术风格 的多样性,并且把属于学术、艺术范畴的不同学派、 不同风格之间的论争,一概看成是阶级斗争,用“五 子登科”的方法压制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自由争 鸣,用行政手段解决艺术问题和学术问题。 因此,政治与文学是分不开的,但过分“亲密”则 会导致文学与政治的双重不良发展,从后十年 (1956--1966)以及文革十年中我们可以印证这一 点,不过这已不是本篇所讨论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钱谷融.中华当代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2]周扬,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J]. 文艺报,1953,(19) [3]邵荃麟.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向前进[J].人民文 学,1953,(11) [4]茅盾.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z].在二次中华全国文学 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54,(9) (责任编辑:倪意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