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赖丽 平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12期
【摘要】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要求,也是深化化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探讨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及培养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引言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教育也紧跟国家脚步进行改革。在实行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与发扬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需明确教学目标,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从而改变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本中的基本化学知识,还要让学生认清化学的实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效率。
1.将核心素养渗透于高中化学课堂的意义
学习形成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进行某学科的学习后,在将来能将所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适于个人发展且能够顺应社会发展并加以运用。
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将文化素养渗透其中,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化学基本知识、学会化学方程式。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后,能将所学化学内容完美结合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探讨,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养成帮助他人的好习惯,使其拥有团队合作意识。学校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化学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培养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分析
2.1做好课前预习
若要使课堂教学成功开展,学生需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充足的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有基本的掌握,这样在教师讲课时才能跟上节奏。尤其是高中化学科目,高中化学课本中有很多专业术语与化学方程式,如果在上课前未对其进行预习,在教师讲课时便会处于懵懂状态。课前预习不能盲目,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告诉学生哪部分是预习重点,这样,学生在预习时才能找到重点。学生通过预习会对知识点有大致了解,也知道自身在哪方面存在不足,再在课堂中加以改正,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的化学学习,还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时,教师可给学生指出重难点:了解溴、碘的提取和反应原理及掌握CI -、Br -和I-的检验方法。这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便知道该着重预习哪些内容。
2.2分组合作学习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每天都同坐在一间教室,听同一个教师讲课,但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这是课堂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每个教师都想尽快解决的问题,采用彼此互帮互助一起学习的方式,可减少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这种互帮互助式的学习模式,即让学生彼此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教师在班级中可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及学习成绩进行分组,让接收知识能力快的学生带领学习较慢的同学。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彼此共同进步,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二——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中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提出问题“结合所学化学知识,阐述一下‘原子理论’存在哪些不合理之处?”小组学生进行激烈讨论会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与组内其他同学的答案进行中和。无论结果如何,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核心素质的形成,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不能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对教学方法加以更新并改进教学内容,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制约。教师可在课堂中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讲课内容,及时进行课前预习,此外,还需在课堂中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弥补自身不足,增强自身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促进未来更好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