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汲取传统优秀思想——建立“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

汲取传统优秀思想——建立“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汲取传统优秀思想——建立“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

作者:徐莲梅

来源:《商情》2012年第21期

摘要 生态危机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最严重危机之一,因此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培育生态文化至关重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构建新时代的“天人合一”生态文化,对促进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天人合一

生态危机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最严重危机之一,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政治报告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思想文化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相应的政策机制的建立等多方面入手,其中文化思想的转变是最关键的,因为生产方式、政策机制都是在思想文化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培育生态文化至关重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构建新时代的“天人合一”生态文化,对促进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与自然二元分离的西方近现代文化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

著名的生态学家J·洛根认为,当前的生态危机主要是由西方近现代文化造成的。近现代西方文化充分肯定人的自私本性、生物本性,重视人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人的精神需求;对自然的理解机械、片面,看不到自然的生命性、宏观规律性;在主、客分离的基础上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而忽视了自然的规律和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在此基础上它树立了以下的价值趋向:其一,人类应该是整个地球的君主和主人,上帝赋予人类以支配自然的权利。其二,自然是一种没有灵性的存在,而人才是所有存在的中心;其它存在只不过是为人的需要服务的。其三,消费和占有世界资源的程度,是衡量个人与民族的价值的尺度。其四,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由和权利,自由地使用自己的财产和能力。它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然会鼓励人类的自负和人类个体的任性,从而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

许多专家学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主张向东方文化学习。《物理学之道》一书的作者弗·卡普拉认为:在我们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机械的、局部性的世界观。声称,西方能否真正地吸收东方的有机哲学,以突破西方机械世界观的框架及其文化构成,是一场关系到西方文明能否生存下去的真实意义上的文化革命。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十分欣赏以老子“生态智慧”为代表的中国的古老思想,称这种思想为“科学人文主义”,准确指出这种思想与“唯科学主义”的区别在于“它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开”。不认为人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从来不主张对自然界“物畜而制之”,而是把人看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汲取传统优秀思想,建立“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建立并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思想上。今天,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汲取这种思想的精华,重树“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这种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1.敬畏、赞美自然,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天、地、自然看作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他们在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守信“天生地、地养之、人成之”,并因此充满着对自然的尊重、敬畏和热爱。儒家认为,人和自然是一种生命体的统一,自然是养育我们的父母,所以要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主张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如,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把爱心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从社会再扩展到自然万物。这种崇高的境界引导人类重视精神的追求与创造,塑造人类“赞天地之化育”的伟大胸怀。 2.众生平等,维护自然“生生之德”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众生平等,要尊重世界上的一切生命,从而保维护社会的和谐。佛教认为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力,不主张以“人”当前认识到的利害关系去判定万物的生死存亡,去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在本源上是相同的,自然与人类也是平等的关系,正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此主张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自然地得到发展,而不横加干涉。老子以及道家还把万物是否“皆得生息”看做是否富足的标志:“天以万物悉生出为富足”,并提出“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

3.?对自然的利用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中国传统文化从“天人合一”思想出发,要求人们的生产、生活都要遵守自然规律,节制自己的欲望,进而达到节用,从而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指出的“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思想。

“取之有时”,指的是要遵守客观规律,不要任意胡为,影响、破坏了自然的发展。道家非常强调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常”就是自然规律,“知常曰明”就是要求人类活动要遵从自然规律。如果不认识、不遵从自然规律,胡做妄为,必然会给人类招致凶险的结果。

“用之有节”,指的则是对大自然不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极限,以维护自然平衡。道家提出的“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地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等思想;孔子主张“子钓而不纲,弋而射宿”。强调的都是不要过度利用、改造自然(道家还提出勿以人灭天的思想)。古人田猎都有严格的“礼”来规定,如天子猎物围而不合,网开一面,使得有的野兽能够逃生;诸侯不得杀成群的动物;九月末十月初百姓方可进行田猎活动;动物冬眠蛰伏之时,不得火烧草木而田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得猎取未成年的野兽;不得杀害尚在母胎的动物等等。对待山川河流矿山大地的态度也是如此,切忌短期行为,而要把眼光放在长远,不要一网打尽之后无法再生,以至于将来匮乏。 4.抑制人的物质需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爱护自然,关键是人类要抑制物质欲望,“知止知足”。 圣雄甘地说:“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地球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放纵人的欲望,无节制地利用、改造自然正是造成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念,摒弃消费主义价值观,重视人的精神需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从而抵制人的物质欲望。中国传统哲学把个人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来认识,强调人的社会性,尤其强调人的家族性及家族、生命的延续性。这种关注生命延续、关注社会责任的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天人合一的重要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精神需求,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抑制物质欲望,实现精神升华,实现人生价值。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接着又直接断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灵公〉)。孟子说:“吾养吾浩然之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是促进天人合一的价值文化支撑。

总之,我们的生态环境已遭严重破坏,建设生态文明迫在眉睫。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建设生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支撑点。要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精华,建立新时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使每个人都站在生态系统和地球的角度,成为大自然的神经和良知,关心其他生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并弘扬大自然的“生生之德”,维持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这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就是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钱俊生,赵建军.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07-24. [2]张立文.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是独一无二的. [3]陈鸿彝.建设生态文明应从中华古代文化中吸取智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