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课题:17 长 城 教学内容:长城 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开展想象,体会作者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图片 生字卡片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予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1) 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 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 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五、巩固联系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知道朗读。 六、板书设计 执教教师备课意见 第 二 课 时 执教教师备课意见 一、复习 二、 三、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 找到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 出示第二幅图,想象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 学生发言。 (5) 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A、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劳动场面。 B、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 全班齐读。 (7)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学习体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五、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六、板书设计

课题: 18、 颐 和 园 教学内容:颐和园 两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2、知道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准备:图片 生字卡片 教 学 过 程 执教教师备课意见 第 一 课 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第 二 课 时 (一)讲授新课 1.讲读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3.指导朗读 (二)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3.指导朗读 (三)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执教教师备课意见 课题: 19 秦 兵 马 俑 教学内容:秦兵马俑 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4、联系课文内容领会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 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彩的神态, 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五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图片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一、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 谈你所知道的被称为历史文物的遗迹有哪些? 2、 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使世界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新的了解和评价。因此,\"世界第八大奇迹\"在人们心中早已成了兵马俑的代名词。 二、引导探究。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标出小节。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反馈。 3、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三、理解课文内容。(展示学习内容) 1、 速读介绍兵马俑规模宏大一段,说说这段有什么特点? (运用数字加以说明俑坑气势恢弘。) 2、 作者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特点的呢? (1)小组合作学习:分读作者介绍的不同的俑,填表 执教教师备课意见 种类 将军俑 武士俑 骑兵俑 马俑 …… 特点 外貌 动作 神态 (2)说说你最喜欢什么俑,为什么? (3)交流汇报。 3、重点品读赏析第8自然段。(投影该自然段) (1)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说说它的作用。 (2)品读,想象。 4、课件展示秦兵马俑。 小结:作者有详有略地介绍了俑的类型,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 四、总结概括全文,激发民族自豪感。 五、板书设计

课题:语文园地五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五 四课时 教学目标:1、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2、学习写导游词。 教学重点: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远程资源 教学过程 执教教师备课意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生自读这段文字,谈一谈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 2.师出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要保护长城的爱心。 3.得出课题:不仅要保护长城,而且要保护其他的文物。 二、具体谈谈保护长城 1.分小组商议保护长城的建议。 2.全班交流。 3.分析总结出一系列保护长城的措施。 三、拓展 1.认识世界遗产标志,以及什么是世界遗产。 2.交流了解,中国有多少世界遗产! 3.我们为什么要申报这些风景名胜等为世界遗产?这些世界遗产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中国世界遗产的现今状况如何? 4.怎样来保护世界遗产? 5.形成书面建议或倡议书。 第二、三课时 习作: 写导游词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将景点风光也可以将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审题: 本次习作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写导游词要根据游人的需要确定重点,选取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还应根据口语交际讨论的成果,游览的注意事项,向旅游者提出“当文明游客”的机会。怎样写导游词呢? 1.首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 2.这一处世界遗产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著名风光、著名景点?这个景点有什么美丽的、动人的传说? 3.写的过程中不要走别人的老路,争取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第四、五课时 一、我的发现: 1.生自由读例句,想一想,看能从中发现什么。 2.分角色读小林域小东的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3.分析比较:自己的发现和小林小东的发现有什么不同? 4.再读句子,体会:文中句子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5.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的呢? 6.用熟知的事物来作比照,使人很容易想象出文中描绘的事物的具体形象。 7.找一找:在已学的课文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试着自己写一写。 二、日积月累 1.生自读对联。 2.指名学生读对联,师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读好对联。 3.交流自己对这几幅对联的理解,之后,教师展示对联所描绘的相应的风景名胜的图片。 4.熟读背诵。 三、宽带网(提出要求,让学生课后自己搜集资料,展示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