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社会共构的精神支柱。中国文化之“道”是什么?这种“道统”能否一以贯之以及如何继承与弘扬,在现代性和世俗性的当今社会几乎被遗忘或悬置。在今天强调文化建设、文化繁荣的新机遇之际,反思中国文化及其精神资源,制定中国的文化战略,以应对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嬗变,就显得既特别及时又非常重要。要打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不得不对我国的宗教文化进行研究并使之为社会主义文化战略做贡献。
Introduction: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he nation, the spiritual pillar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Chinese culture, \"Tao\" What is it? This \"Orthodoxy\" can be a consistent and how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in the modern and secular society today is almost forgotten or suspension.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occasion, the refle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spiritua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strategy to deal with complex domestic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social transmutation, it becomes particularly timely and very important in today's stressed. To take ca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religious culture of our country would have to research 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socialist cultural strategy.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信仰感染力文化战略和谐国际环境
正文:
从我国当前的文化战略来深入思考宗教的现实意义。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不能缺少宗教文化的内容。宗教文化所具有的社会及信仰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其他层面的文化所难以取代的。宗教总是以多元的方式存在于社会历史中,文化战略关涉宗教的基本思路即防止或消减宗教纷争,促成宗教和谐。一个国家的宗教和谐直接影响其社会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面对“文化兴国”的发展趋势,应从促成宗教和谐的角度来探究社会和谐、文化和谐问题,将宗教和谐的问题与文化战略考量密切结合起来。 其次,应该从中国社会和宗教的整体性和一统性的传统及发展惯性来审视。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态的“大一统”社会,这种理念古今相连、依然鲜活。中国传统所强调的“大一统”文化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海纳百川”、“多元通和”的圆融、共构精神,此即今天所倡导的“和谐文化”。这种“大一统”的持守,既希望求同存异,也允许和而不同。多元共在方为和谐。与之相呼应、相协调的,则是中国宗教的包容性和互通性。中国传统宗教的主体儒、佛、道交织存在、相互渗透,而中国民间宗教及民间信仰的存在与发展更是交融性的,大多体现并涵括这三大宗教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内容,甚至还有更多的扩展。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从中华文化传统区域之外传入的宗教,也都必须面对并适应这种大一统和包容、共融的格局,由此形成其中国特色。中国社会“合”则能长治久安,“分”则会被肢解,进入多事之秋。要在当今的多元处境中保持这种“合”,维系社会之“稳”,面临巨大挑战。而中国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之理念的提出,就是要争取并保持中华文化之“合”、中国社会之“稳”,这是大方向、总目标,一切思想努力和实际工作都应围绕并服从这一方向和目标。
同样,对我国宗教的认知理解和政策举措,也不能偏离这一方向和目标。如何更好地争取、团结宗教界,使之成为社会维稳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已不是简单的章句之争、学理之考,而是涉及中国社会能否继续前进、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存亡发展的生死攸关的大事。
目前,国际环境复杂,利益集团之间的争夺、冲突在加剧。相对而言,中国各方面局势暂时占有“风景这边独好”的优势,由此也使外部的压力增大,潜在的反华联盟悄然出现。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中国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我国的社会公共领域已出现了复杂的变化。是激化矛盾还是化解冲突,正考验着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智慧。在全球经济低迷,美国和欧洲发展受挫的处境中,自然会有人希望以压倒中国、搞垮中国来恢复他们自己的传统实力和引领地位。西方敌视中国的战略家们一是想争取中国的宗教界,二是想影响中国的年轻人。据最新统计,中国的宗教信仰者已接近4亿人,而其社会影响和辐射则更为广远。要通过以“心”贴近、用“情”感染来争取这一群体。基于“心”之根本来争取和团结宗教,今天仍面临许多困难,仍有许多问题尚需澄清,仍需要理论上的探险精神,我们必须直面挑战,找到中国未来社会最佳的发展之途。
应对国际上复杂、严峻的形势,我们首先必须自我强身,内部形成凝聚力。因此,以和谐为立意来看待宗教,就应通过对话、沟通的方法。诚然,宗教中也有不和谐的因素,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我们处理这些问题却不是为了扩大矛盾、增加纷争、激化冲突,把宗教推向对立面,而应尽量化解矛盾、消除纷争、平息冲突、理顺关系,使宗教成为我们社会构建和思想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即让宗教作为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来发挥作用。
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看,美国、欧洲各国、日本等都经历了从中古、近代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它们都没有抛弃和否定其文化传统中的宗教,而是将之有机结合进今天的社会结构之中,成为其文化传承和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撑,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心理保障的底线,为其对外扩展准备了必要的软实力。中国在制定自己的文化战略时,应研究和借鉴这些经验。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社会主义文化战略
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