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淑君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4期
陈淑君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摘
要:从乡村旅游开发角度,对目前开发中的景观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传统农村”的景观建设模式与具体的建设思路,旨在为创造富有传统内涵和现代文明的乡村旅游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传统;现代
1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景观问题
1.1 传统风貌与景观特色遭受巨大破坏
许多乡村旅游开发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性规划和详细的实施方案,随意性较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或盲目模仿跟风,或过度效仿城市景观,背离了传统风貌与地域特色,许多承载了历史变迁的老建筑、街巷、古树、古井、戏台等往往缺乏保护,有些干脆“以新换旧”,推倒重建。
1.2 乡村景观破碎化与硬质化现象日益严重
有些乡村旅游开发地急功近利,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规模改变自然地形、改造天然水系,使原有自然斑块破碎化,破坏了乡村景观原有的和谐性,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旅游服务设施人造景观在乡村大地上遍地开花,硬质景观比重越来越大。
1.3 乡土文化处于被摧毁与被遗忘的边缘
目前有些古村落已经开始对自己的乡土文化遗产进行积极的保护与传承,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对于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来说,仅仅是沧海一粟,更多的乡村处于无视传统文化内涵的境地,原有的遗存大量丧失,乡村也由此失去了最富有生命力的“根”与个性魅力的“魂”。
1.4 乡村旅游景观过度建设与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
乡村经济形式通常较为单一,许多并不适合开发旅游的村庄也盲目跟风,脱离实际情况而造成过度建设。另一方面许多村落在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都导致了资源大量浪费,对环境也造成严重破坏。
2
“新传统农村”的景观建设模式提出
“新传统农村”模式是融合现代与传统景观的建设模式,是指在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不同地区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的特征,保持与优化传统景观风貌,同时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实际要求,提升生活品质,创造既符合时代需求,又不失传统风韵的乡村景观。“新传统农村”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1)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相互包容、和谐共存;(2)强调乡土景观“保护”与“更新”关系处理;(3)强调景观资源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4)强调乡村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并行。
3
“新传统农村”模式景观建设思路
3.1
在乡村自然景观方面,做好自然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
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乡村景观的基底,其它景观都是根植于自然的环境而存在,这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开发要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这一方面需要有相关法律制度的制约,建立保护与利用相协调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村民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对于自然景观已受到较大破坏的乡村旅游地,应制定一系列措施进行生态修复,促使人们将保护乡村自然景观做为一种维护家园的自觉意识。为乡村旅游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
3.2 在乡村聚落景观方面,力求传统景观风貌与现代生活需求的有机融合
(1)传统村落格局由于在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影响常呈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与和谐性,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对其进行保护与延续。(2)对于村落中的建筑,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需保护、修复、保留、改造或是新建的建筑。(3)道路要综合考虑其交通功能与景观作用,古老的街巷承载着人们众多的生活记忆,应预以保留与修缮,可以适当开辟新路以适应发展需要。
3.3 在乡村农业景观方面,达到农业生产性与景观艺术性的统一
农业是乡村区别于城市最基本的要素,发展乡村旅游不能脱离农业生产,但又不能仅限于生产,还要为休闲观光提供优质的景观。这需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农田建设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在农田布置时应考虑农业各要素的景观效果,可以从区域特色产业角度出发,形成独具震撼力的田园大地景观。
3.4 在乡村人文景观方面,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明的融入
乡村人文景观是乡村景观最具生命力与魅力的部分,无论是祠堂、庙社、牌楼等物质文化遗存,还是乡村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语言、传统表现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是人们在不断适应自然和改造自我过程中逐渐积淀并世代继承下来,影响着当地人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对乡村聚落文化、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乡村艺术等方面景观加以有效保护使乡土文化得以传承,同时需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文明、环保生活方式等。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 (1)
2 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舒丹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