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山大 本文将以史家正笔直书之精神,忠实记录山东大学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餐饮发展史。 1997年我荣幸地考入了山东大学中文系,刚入学时,山大新校主要有四大餐厅:四号、五号、八号和北苑,同时星罗棋布着十几个家庭小餐厅。 今天回忆起那段日子山大的饮食状况,笔者仍是欲说还羞,那次第,怎一个“差”字了得。先说餐厅环境,以八号为最好,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砖,还算干净,差强人意吧;可四号、五号就相对惨不忍睹了,尤以五号为最:天花板天不兼覆,水泥地面地不周载,窗户玻璃东破一块,西缺一角,外观颇似一座年久失修的破庙;又因临近男生宿舍,五号餐厅便成为名副其实的和尚餐厅,记忆中98年春天,曾有一位女施主误入五号餐厅,刹那间,数百名男生投以观赏外星生物般的眼光,女施主花容失色,转身疾走。
再说饭菜质量吧。早餐:油条色泽黑里透红,嚼之需力贯双腮,颇益于磨牙和锻炼腮部肌肉;鸡蛋的蛋黄色泽以灰色为主,偶尔发现一枚蛋黄色泽金黄的,必先双手合十,祷告曰:马克思赐我吃。 曾就读于山大的作家路也曾经在她的一篇小说里写道:某村妇入济求活计,寻至山大,遇一餐厅的主事老乡,求之。老乡问:会炒菜乎?答曰不会。会做饭乎,答曰不会。再问曰:会和猪食乎?答曰,会。乃录用之。于是山大食堂也便被我们美其名曰“猪食堂”。
山大的伙食条件怎一个“差”字了得。那时山大的几个餐厅:八号、四号、五号,论装修环境那真是一个比一个寒碜——几十张半新不旧的长桌长凳,加上十几个简陋的购饭窗口,就是这么简单。饭菜质量倒是不相上下——早上有黑不溜秋干干巴巴的油条、中午和晚上是那么几样翻来覆去青山不该的青菜和色泽暗淡的红烧肉,馒头——这可能是山大近几年来唯一价格稳定的——两毛一个,总是新旧参半,N天以前的馒头和新出笼的混在一起,苍蝇成群结对的在上面飞舞着——这也让我从那时起便养成了吃馒头要剥皮的习惯——拜它所赐,当我把这习惯带回家时,便成了母亲眼中的败家子;吃米饭时必须小心翼翼,一“失口”成千古恨,大概从未淘过的米饭里满是沙粒甚至是碳粒,倒真是有利于保护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高钙高碳食品么。而最大的好处在于价格便宜,青菜一般1—1、5元,一顿饭只需要两元钱,对于我们宿舍这帮吃饭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农村孩子来说,却也算得上实惠了——最节省的一个月不到200元就够了。 (未完,待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