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内江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一、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内江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一、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内江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一、二

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简 要 说 明

内江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2008.03

第一章 现状概况

一. 规划区范围

整个工业集中区分三期,总用地面积16.0km2,其中一期工业用地2.5 km2,二期工业用地3.3 km2,三期工业用地5.0 km2,物流用地1.1 km2,配套生活居住用地4.1 km2。

本次规划区为一、二期,范围东起内江火车站和内宜铁路一号桥,西至内靖公路观音岩,南起内宜高速公路和内江九中,北至四合乡寿溪桥,总面积约10.3km2。 二. 区位关系

规划区位于内江城市西部,东邻内江火车站,并通过甜都大道、松山东路和入城线与旧城片区相连;东北部通过沱江四桥道路与东兴片区相连;西北部通过规划的工业集中区大道可达邓家坝生态旅游度假区;西南部为工业集中区三期,并通过凤鸣大道和沱江四桥道路与白马相连,并直达规划的永安机场。

三.地形

本区属浅丘地形,整个地势以中部打锣山、北部五星墩和东部松林山等相对较高,海拔高程分别为385m、 384m和390m;以西南部四条冲谷相对较低,海拔高程一般为315~320m左右。其间毗邻丘谷相对高差一般在30m左右。

四.建设现状

规划区成渝高速公路从中贯穿南北,国道321老线通过东北部边缘,内靖(靖安镇)公路穿过规划区中西部。进出工业集中区的主要城市干道甜都大道已建成南段,目前正向北延伸;与之相交的东西干道凤鸣大道东段也已建成,向西部已延伸至滚子垭口。主要建设项目有已建成投产的天德制药、万千饲料、川藏药业、四鹏电器和恒通制

药等。基本建成的有威尔曼制药,在建的有宏生机械,拟建春江纸业、化机厂和禾嘉等企业。其他市政基础设施有110kV双苏变电站和220kV寿溪变电站各一座,给水、燃气、电信等已通至本规划区。

第二章 战略分析

一、优势条件 1. 区位优势 2. 交通优势 3. 良好空间生态 4. 良好建设条件 5. 较好的产业基础 6. 较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

二、问题与挑战 1. 高速公路分割

由于成渝高速公路西北—东南向穿越,尤如一道“门槛”,将本区一分为二,既不便功能组织,又影响两侧的沟通联系。同时,穿越区内的高压线也影响一些土地的合理使用。 2. 土方工程量较大

由于本区地形起伏较大,致使工程建设的土石方挖填量较大。 3. 产业协调有待加强

内江城市新引进工业拟主要在本区和东兴、乐贤发展,但目前三者缺乏统筹协调,致使产业趋同、建设重复,甚至内耗低效益竞争。因此,应尽快明确各自发展方向和重点。 4. 面临区域竞争

内江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除面临泛区域的竞争外,还有省内毗邻成都经济圈的绵阳、德阳、乐山等城市和成渝经济走廊上及川南本身自贡、宜宾、泸州、资阳等城市的竞争。

三、目标定位

根据规划区在内江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作用,结合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其目标定位为现代化工业园区和商品配送物流园区,配套生活居住。

四、产业发展

根据内江城市工业发展状况和规划区发展条件,确定其产业发展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即在现有成功引进北科软件基础上,进一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和新材料等。

二是现代加工制造业,即对内江城市传统工业进行整合重组,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建立现代加工制造业,包括医药、食品、轻纺和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等。

六、发展策略

根据对规划区发展分析,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1. 本工业集中区已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要重视招商引资,二要大力培养地方企业。

2. 产业技术发展应以引进现代工业为主,在技术定位上应着力于高效、实用和效益性技术的引进,发挥“后发”优势作用。 3. 在经济体制上,除外资、大型控股企业外,应注重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民间资本发展,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培养本地化的经济动力。

4. 注重龙头项目的带动和企业集群的建立,以发挥集聚、共享、创新效应和降低成本,提高区域竞争力。

5. 工业发展布局应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并培育重点和特色,加强分工协作,错位发展。

第三章

一、 规划依据

规划总则

1. 《内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

2. 国家《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3. 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等;

4.其它有关基础资料等。

二、规划思想

1. 一、二期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处理好与城市整体结构及周边功能、交通关系。

2. 适应开发模式灵活多样,土地征用和租用并举,个体与产业园区相结合,企业自建与开发统建相结合的市场需要。鼓励产业多样化与保留应变的发展弹性,采用园中园结构和多层次控制方法,地块划分可分可合,确保各种规模的产业均有安置的可能性。

3.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用地。针对规划区地形较为复杂,规划不单纯机械划分地块,而应根据园区各个地形地貌特性及其对建筑的限制和适应性来作为各个土地组织使用的依据。

4. 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园区空间环境和人性化的生产环境,塑造具有后工业化时代特点的园区文明,建设园区园林绿化生态系统。

5. 规划在功能组织、道路划分、用地布局和口岸利用等方面都充分考虑级差地租的调控和价值的创造,并充分发挥交通、公共设施和环境空间的诱导作用,有利于经营城市。

6. 以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作保障,配套完善,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起点,充分体现现代工业文明和时代特色。

7.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条件,近、远结合,分期、分区滚动开发,提高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第四章 职能与规模

一、规划区职能

根据本规划区范围及其所处环境条件,结合工业园区本身职能构成,确定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职能:

·工业产业生产职能,这也是园区主体职能。按产业性质,可分为一类和二类工业区等生产园;按投资体制可分为外资、独资、股份制和民营等生产园;按建厂方式,可分为标准厂房和自建厂房等生产园。

·物流配送职能,主要是依托本区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发展为内江城市区域服务的物流配送。

·生活居住职能,主要是为本规划区配套部分生活居住。 二、 规划区规模 1. 用地规模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033.16hm2,其中工业用地460.37hm2,占44.56%;公共设施用地31.52hm2,占3.05%;居住用地170.60hm2,占16.90%;道路广场用地143.51hm2,占13.88%;对外交通用地28.31hm2,占2.74%;仓储物流用地74.04hm2,占7.1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9.07hm2,占1.85%;绿地101.74hm2,占9.85%。 2. 人口规模

规划区居住人口,根据规划区居住用地为170.60hm2。

采用用地面积法计算,按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表3.0.3中Ⅲ类居住区级19~27m2用地/人的标准,推算规划区居住人口为6.32万~8.98万人,确定规划区的人口规模为7.0万人。

第五章 规划结构

一、环境因素分析

根据对工业集中区场地环境因素分析,影响其规划布局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城市由东向西、向北进行交通空间推进,成渝、内宜高速公路交通流向导向,主导风向基本自北偏西向东南导入,西北部郊野自然生态契入,松山公园绿色山体引入,以及园区分期分区开发协调等。 二、工业集中区整体结构

工业集中区整体结构以成渝高速公路为界,划分为东、西两大板

块,东部以生活居住和物流配送为主;西部发展工业生产并配套生产服务中心。

三、本规划区结构

在整个工业集中区统筹布局基础上,本规划区以“两横三纵”道路网为骨架,形成工业生产区、物流配送区和生活居住区的“三区”结构。

第六章 各类用地布局规划

一、工业生产用地布局

1. 根据规划区工业发展现状及工业企业征地情况,结合现实交通等条件,规划工业生产用地主要在成渝高速公路西部和内宜高速北部布置。

2. 在工业发展性质上,考虑城市主导风向和环境污染干扰等因素,现状保留以Ⅰ类工业(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污染和干扰)为主,并且在三期服务中心附近规划部分用地,如电子、工艺品制造等;一、二期以发展Ⅱ类工业(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污染和干扰)为主,可兼容部分Ⅰ类工业,如食品、医药、轻纺等。 二、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一)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在高速客运站一带布置一些企事业单位管理机构的办公用地,以及商务写字楼等。同时,在东北部城市物流配送区布置部分行政管理办公用地。 (二)商业金融用地

规划在两个居住区分别布置商业服务用地,保留入城线、甜城大道现有的经贸、展销用地。同时,在东北部城市物流配送区分别布置大型物流配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贸易用地。

(三)文娱体育用地

为满足园区文娱体育需求,规划在新规划的居住区中心南侧分别布置文化、娱乐活动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等用地。保留现有的

《内江日报》出版社与广电中心用地。 (四)教育用地

在考虑服务半径、人口出生率下降,学龄儿童比例降低,以及学校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基础上,在原居住区将铁机校调整为一所中、小校用地,再增设一所较大规模的一所初级中学和两所小学,高中可以就读内江九中。

(五)医疗卫生用地

在新居住区中部各布置一处门诊所,保留交通医院和内江精神病医院为整个规划区医疗卫生服务。 三、居住用地布局

1、规划居住用地主要在工业集中区的东侧、甜都大道与松山东路的两侧布置,这里既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减少干扰,又靠近旧城便于生活服务。同时,也能满足工业园区建设的居住要求。

2、居住用地由2个居住区构成,在整个居住区、小区的中部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文体活动、金融邮电、商业服务、市政公用、社区服务、行政管理等设施。

规划居住用地174.60hm2,占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14.81%,人均24.37m2/人。

四、物流用地布局

结合《内江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在规划区的北部建设一个主要功能有:商品交易、信息服务、配送及流通加工为一体现代化物流配送区。

五、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布局

在工业集中区一期布置一处天然气储配站,满足整个片区的用气要求,在甜都大道东侧附设邮政所和电信所,在成渝高速公路与北干道交汇处设置一处货运站场,在紧挨高速客运中心设置一个公交换乘站,并保留现有两座110kV、220 kV变电站设施。 六、绿地布局

规划区绿地包括公园、小区游园、街头绿地、防护绿地和生态环境绿地等。

第七章 道路工程规划

一、 对外交通

规划区现有成渝、内宜二条高速公路,其中成渝和内遂高速公路拟在西北部新设进出口,规划由入城大道与之相连,并向南通往旧城等片区。东西向北干道分别通往东兴片区、白马和未来的永安机场,并改造整治国道321老线和内靖公路。

考虑本区东部靠高速公路进出口已有长途客运中心,因此只在东北部城市物流配送区设置一处货运站场。

二、 道路网络

依据内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园区一、二期整体发展思路,本规划区道路网形成“两横三纵”的骨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各功能片区次级路网根据各自特性要求和地理环境条件而各具特色,其中:

“两横”,即横贯东西的干道接沱江四桥至东兴片区,中部干道凤鸣大道。

“三纵”,即纵贯南北的甜都大道,联系工业集中区一、二、三期的两条南北干道。

工业区基本为方格形,以便于土地使用和交通进出。东部居住区则采用较为自由的道路形式,形成城市干路相扣的基本路网,体现通而不畅、进而不扰和人车分流思想。

三、 道路红线及断面

规划城市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根据内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现状建设道路情况,规划:

主干道红线宽度40.0~50m,为一、二块板,双向六车道。凤鸣大道现为40m宽三块板双向四车道道路,作为东西向的重要干道,规划按双向六车道考虑,在条件成熟时对现有断面进行改造。 次干道红线宽度22m~32.0m,一块板,双向四车道或六车道。 支路红线宽度14~20m,一块板,双向二车道或四车道,工业用

地支路为20M,考虑工业布局和货车通行要求。

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及断面组织一览表 道路 分类 宽度 (米) 50 40 主干道 40 40 40 32 次干道 30 22 20 支 路 15 14 机动车道 板块 二 二 二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宽度(米) 15×2 10.5×2 11.5×2 26 22.5 22 22 14 14 8 7 车道 (条) 6 6 6 6 6 6 6 4 4 2 2 分隔带 (米) 8 5 6 - - - - - - - - 人行道 宽度(米) 6×2 7×2 5.5×2 7×2 8.75×2 5×2 4×2 4×2 3×2 3.5×2 3.5×2 四、 竖向规划

1、工业用地主要考虑便于厂房的布置与货车的通行,道路尽量平直,居住用地充分结合和利用地形,在满足技术标准下,尽量减少动土量,又节省工程量和投资,还丰富城市空间和轮郭。

2、不以局部填挖量为唯一衡量标准,而充分考虑城市用地的整体经济性和长远效益。

3、有利于管线埋设和排水。

第八章 排水、电力工程规划

一、排水工程规划

各企业污水自行处理达标排放。

工业集中期一期污水通过20M道路的支管汇入凤鸣大道的排水主管进入牌楼坝污水厂统一处理。工业二期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水的排放方式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①设置小型提升泵站将该部分污水经提升后,压力送入旧城区排污管网至牌楼坝污水处理厂。②在规划区西南部下游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该片区污水经重力流进入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③修建长途污水干管,将该部分污水引入白马组团排污管网,经中途提升后再进入下游白马污水

处理厂处理。

综合分析比较以上三个方案,各有优缺点。方案①中污水需经二级提升后才能到达污水处理厂,玉带溪提升泵站及牌楼坝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均考虑了上游双苏及壕子口的污水量。故近期启动比较现实。

方案②中污水管网建设最少,但需新建一污水处理厂,且规模不大,不能体现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效益,且投资较大。

方案③中污水管网建设长度最长,仍需一级提升后方可汇入下游白马污水处理厂,且白马污水处理厂近期兴建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建议远景双苏工业区(三期)污水的排放可考虑向已建成的白马污水处理厂排放。

二、电力工程规划

110KV和220KV的电力线规划至成渝、内宜高速的30M防护绿地内, 35KV及35KV以下的电力线都规划在道路的人行道上。

第九章 绿地系统规划

一、总体框架

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遵从内江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思想,立足绿地的生态、防护、游憩、景观四大功能,首先考虑北部五星墩和东部松林山等重要自然山体植被的保护利用和规划区周围生态环境绿地的引入,并通过成渝、内宜高速公路防护绿地和城市林荫大道、绿色花园步行游道等,与各工业小区、居住区游园、街头广场绿地等相互串联,加上各用地单位附属绿地,从而构建一个点、线、面融合的绿化网络系统和生态型绿色园区。 二、各类绿地规划布局 1. 小游园

规划在东部居住区设置三处中心游园,以就近为当地居民提供小型游憩服务。要求小游园内布局应有一定的功能划分。 2. 街头绿地

规划建设南北向入城大道、甜城大道、西侧干道和东西向北干道、凤鸣大道为林荫大道(两侧绿带宽度10—20m)。

街头绿地和林荫绿带可分别采用草木植物和乔、灌木进行不同高低、品种、季相错落搭配,并可布置少量雕塑小品,林荫绿带还要注重突出节奏感和韵律感。 4. 防护绿地

规划沿成渝、内宜高速公路两侧分别建设宽度在30—50m宽度不等的防护绿带。防护绿带应以乔木为主,搭配灌木和草木植物。 5. 附属绿地

要求各工厂、单位和住宅区均应按园林式单位和厂区来建设,并加强道路和广场绿化。

单位、小区绿地率一般不得低于20、30%,商业用地不得低于10%,道路广场绿地率一般15—20%左右。小区绿化不一定追求集中,而应强调见缝插绿,亲切舒适。机关和工厂企事业单位绿化不得封闭,而应向街道开放,与城市空间融合。大型公共建筑绿化应在满足功能要求下,注重整体性和公共性,以满足休闲、观赏和设施布置要求。 6. 生态环境绿地

应在工业园区外围郊野广泛植树造林和发展有关果园、花草、苗木及生态观光农业等,以建设园区外围绿色生态屏障。

三、规划指标

规划区绿地面积101.74hm2,占规划区用地9.85%。其中公共绿地49.69hm2,占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4.81%。

第十章 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

一、 环境保护规划

1. 本区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限制三类工业发展,并作好引进工业企业环境影响评价。

2. 一、二类工业也要作好防烟尘、防噪音处理,工业废水必须自行处理达到规定标准后方可进入城市污水管网。

3. 按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产建设企业环保设施和城市排污处理设施。

4. 严格保护和建设好规划区内各类规划绿地及自然生态,并加强成渝、内宜高速公路防护绿地建设。

5. 加强环境卫生,严格执法管理。 二、 防灾规划

1.加强城市及各单位有关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室外消防栓按不大于120m间距设置。

2. 内江城市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规划一般建构筑物按6度抗震设防,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建设工程,以及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3. 由于规划区缺乏详细的地质勘探资料,因此在各项工程项目建设时,应先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以具体确定工程项目是否在此选址建设或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同时,工程施工建设要防止次生地质灾害发生。

4. 人防工程主要在中心区和居住区结合建筑地下室和过街地道等,按建筑面积2%修建。

5. 确保消防、人防、抗震等防灾疏散通道畅通,保障所规划游园绿地和广场等作为防灾避难场所。

第十一章 土地使用控制 规划区土地使用强度主要指标控制表

代号 M 用地性质 工业 多层住宅 R 高层住宅 行政办公、文化娱乐 C 医疗卫生、教育科研 商业金融 W 普通仓储 4.0 2.5 2.5 3.5 1.0 30 30 30 45 50 60 50 50 50 15 30 15 15 15 容积率(≤) 1.2 2.5 建筑密度(≤%) 40 35 建筑高度(≤米) 20 22 绿地率(≥%) 10 30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措施及管理建议

1、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2、政府尽快制定出优惠政策;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扩大工业集中区的宣传力度;

4、结合内遂高速公路的建设,延伸凤鸣大道与之相连,推动园区自东向西、自南向北的滚动开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