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指导策略———基于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与

浅析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指导策略———基于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与

2023-11-18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浅析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指导策略———基于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与儿童早期数学发展关系的研究

作者:孙艺文 潘宝城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8年第5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力度,为了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大量刚刚进入小学的幼儿在幼小衔接中表现出来的数学学习能力较差及无法适应小学数学学习生活的问题,幼儿园越来越重视数学区角活动的建设,旨在通过数学区角活动培养并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数学打好基础。通过对多所幼儿园的调查研究及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下,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的水平及其对儿童早期数学发展的影响,目的是为了提高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的质量,为儿童早期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区角活动;儿童早期数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8)13-0294-02

一、前言

(一)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

数学区角活动是一种开放性、低结构性的活动,对幼儿来说,他们会享有更多的自主权,活动的内容、时间、节奏、顺序以及活动的伙伴、规则等都可由幼儿自己决定或与同伴商量、协调,这种充分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为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提供了一种良性的条件和保障,能够促进幼儿在摆弄与操作、探索与发现、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主动的发展。

(二)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的相对优势

数学区角活动是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是幼儿教师充分利用活动室的某一区角,专门为幼儿设置探索数学知识的环境。主要是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教师只是辅助的,所以它能给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很多幼儿在活动区中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摆脱了课堂和教师的束缚,孩子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还可以促使幼儿间交互影响,互相学习。它的教学材料来源广泛,简单易得,可以就地取材,也可以取自日常生活。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灵活多变,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固定的模式和既定的教学内容,老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发展空间较小。它灵活多样,所选玩教具和教学内容既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迎合时代的潮流,又能够满足儿童对外部新鲜世界的好奇心。这种活动是以数学为专项内容,让幼儿通过自由地探索、操作和排弄材料来学习数学,所以它具有很强的专一性。教师可以通过对活动预设来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探索需要和幼儿对知识的消化情况,来自行设计或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三)儿童早期数学发展的概念

儿童早期数学发展分为集合概念、模式概念、数概念、运算能力、几何形体概念、空间量概念、空间方位概念、时间概念的发展八个方面,是为后期进入小学及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的发展。

二、数学区角活动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发展意义

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对幼儿在数学区角活动中的表现及发展水平作出评价,对幼儿表现得好的地方加以赞赏并加强幼儿优势的发展,对幼儿表现得不好的方面,我们应该加以反思,并改进,扬长避短,以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一)材料广泛、新鲜,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幼儿对外界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学习中通常以兴趣作为出发点,非常容易被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丰富多彩,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但幼师在平常的集体教学中往往要面对很多幼儿,一堂课要反复教好几遍,所以出于方便省心的角度考虑,幼师通常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当他们给幼儿发放操作材料时,幼儿对材料早已接触过,已经有了印象,所以当他们再看到已经用过的材料时会产生“怎么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而数学角中操作材料的准备则相对量比较小,来源就相对较多,如,请幼儿帮助收集自己家的废旧物……甚至是孩子们带来的玩具等都可以成为数学角的操作材料。因此,投放材料更能做到丰富、多样、趣味,做到适时、适量、适宜,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他们的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

(二)形式丰富、多变,能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

在以往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育的组织形式大多为全班性的集体教育。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全班幼儿按照一个统一的目标进行学习,但是幼儿和幼儿间思考同一个问题的方式、角度是多变的,不是整齐划一的。幼师却没考虑到个体间的差异性,忽略了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认知需要。这通常会造成一部分幼儿“吃不消”,很大一部分幼儿往往“吃不饱”,只有一小部分的幼儿才能刚好“吃得饱,吃得消”。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容易损伤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影响和妨碍了幼儿的早期数学发展。

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爱游戏,爱玩耍的,而数学角则刚好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和学习材料以及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幼儿在数学角中学习数学,形式多种多样。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动作”的需要、又满足了幼儿“理解”的需要。幼儿在动作中操作数与量的关系,在游戏中感知物体,在活动中学习数数算算。引导幼儿从动作—形象—符号的逻辑思维发展,促进数概念从直观水平向抽象概括水平发展,再到形式运算水平,实现了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可以让老师从“教”孩子学数学变成让孩子“玩”数学,实现了幼儿的主动发展。

(三)时间充足、自由,能促使幼儿间交互影响

众所周知,由于幼儿间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以所有幼儿不能同时达成同一个教学目标。有的能力比较强的幼儿会提前达成,甚至还超额达成;但有的孩子却因为发展较缓慢,达成得较晚,甚至达不成,这就造成一个时间差。达成质量差的幼儿看着超额完成的幼儿,他们就会很容易产生自卑感,这产生的差距就叫质量差。而数学角的设置则刚好完美地弥补了时间差和质量差。能力强的幼儿可进行再尝试来“等待”能力弱的幼儿,或者去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协助他们完成教学目标。在“等待”的过程中又使自己得到了更深层的锻炼,提升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水平。能力弱的幼儿则在能力强的幼儿进行再尝试时完成初步操作,或者通过能力强的儿童的协助达成教学目标,形成一种和谐互助的互补氛围。

其实幼儿在一天的幼儿园生活中,数学角是全天开放的,幼儿随时都可以进去自主学习。数学角到处充满着数学,幼儿可以在其中充分享受到探索未知数学世界的乐趣。幼儿在动手、动脑中不但可以获得基本的数学概念,而且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经验。充足的开放时间使数学角具备了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幼儿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数学的主人。并借助幼儿行为的信息反馈,师幼之间、同伴之间形成互动,使学习永久保持新鲜活力。

三、如何正确指导数学区角活动

(一)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和操作过程,培养幼儿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用七巧板拼摆正方形的活动中,我们给每个幼儿都提供了一套七巧板,让他们拼摆成一个大的正方形。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的操作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把所有的小木块都同时放进盒子里,硬是把所有缝隙塞满;还有的幼儿会先按照形状排序,把形状相同的小木块拼摆在一起,再去摆不同的;还有的幼儿会按照边角关系,把边角一致或相似的小木块拼在一起。尽管最终都能把七个小木块拼成一个正方形,但幼儿的操作水平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层次性。对幼儿在操作中所表现出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幼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如有的幼儿用对称的方式,把那些七巧板通过组合得到相同的形状,把相同形状的分到一组,单一形状的是一组,最后也能快速摆出正方形。当然,对个别有困难的幼儿,我们开始只为他提供了一半数量的小木块,让他拼成三角形,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到最后的正方形。因此,只有重视活动的过程,才能发现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思维方式,才能培养幼儿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操作材料难度的逐层递进,鼓励幼儿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

在数数活动中,我们提供了几何图形,让幼儿数图形的边数。第一层次,提供三角形,幼儿很容易就能数出它有三条边;第二层次,提供正方形和长方形,大多数幼儿可以通过自主探索,得出结论;第三层次,给幼儿提供立方体或三棱锥,在自由选择中,有的幼儿不知道如何去数立方体的边数,但幼师没有立刻去指导,而是鼓励幼儿自主进行探索,让他们在摆弄中动脑思考,自我发现,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法,发展了自我的学习能力。

(三)设计系列化的操作材料,发展幼儿的迁移运用能力

在数与量匹配的系列练习材料中,我们给幼儿提供了1 到10 的数字卡片和相应数量的物品,如1 个小镜子、2 个圆圈、3 个夹子、4 个小木棒……在操作中,孩子们马上迁移了七巧板排序的经验,采用先归类后排序的方法,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使数量显示又快又明显,匹配也变得非常容易了。

(四)玩法的多样激发活动的趣味性

材料的投放功能关系到材料投放在游戏中会起什么作用以及幼儿对此会产生什么反应。因此,每投放一种材料,教师都应认真分析其特点,明确材料的投放功能。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独立性获得了发展。例如,我们让幼儿照顾玩具小熊,给小熊穿衣服,定点喂小熊吃饭。这样不仅能帮助幼儿认识时间,让幼儿学会自立,也培养了幼儿的爱心。孩子与玩具之间的互动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对具体物体充分感知和操作体验之上的。幼儿通过不断地操作材料,获取、感知经验,积累经验,从而培养自己的数学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琴.数学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幼儿教育,2014(31).

[2]陈磊.我怎样指导活动区(三)———数学区的指导[J].学前教育期刊,1998(5).

[3]顾小娟.数学活动区的有效创设[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7).

[4]陈佳艺.幼儿园区角活动质量与儿童发展结果的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

[5]陈一平.对数学区角活动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评价[J].幼儿教育,2014(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