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
1.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三、教学难点
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四、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胞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ー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五、学情分析
经过近两年半的语文学习后,三年级的学生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但对于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却充满着好奇心,学习起来也有内驱力。《司马光》 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学习方法上没有经验,相对来说教学难度较大大。但换个角度来看,司马光砸瓮的故事可能大部分孩子都听说过,所以理解起来又降低了一些难度。 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视频,任务单。 八、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猜猜他是谁。我们先来举个例子。看看这个人,你认识吗。出示李白图片。不认识?那我们来看看他有一首非常有名的古诗,看看大家能不能猜出他是谁。出示《望庐山瀑布》。猜出他是谁了吗?李白。完全正确。知道这个游戏怎么玩了吧?下面我们正式开始。出示杜甫图片、古诗,猜出人物。最后出示司马光的图片,古诗《客中初夏》,他的相关信息,还是猜不出?没关系,我们看了这幅图一定能猜出他是谁了。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学生一起说出司马光。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叫《司马光》
(设计意图:以这种游戏的方式导入,能够让学生逐渐消除初上课时的紧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教学内容。这样做既避免了直接引入“司马光”的生硬,又勾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二)初识人物,连结生活。
对于司马光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那你们知道他到现在已经多少年了吗。他生于1019年到现在已经快一千年了,而我们今天要读的这个故事,就记载在六百多年前的一本书里,这本书就是《宋史》那么对于司马光的故事可能同学们在幼儿园就听过。
(三)出示课文,对比不同。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六百多年前,看看当时是如何描述的他的故事的。(出示司马光的课文)。大家试着默读一下,然后小组合作,对比一下,看看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儿有什么区别?注意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更不能指读。 学生小组汇报(字少,读不明白。这是一篇古文,你真了不起,居然知道它是古文。那你知道什么是古文吗?古文就是古代的课文。孩子你真了不起,知道的真多,看来你以前一定是见过这样的文章吧?非常好,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大家也都要向他学习,多读书,这样才能知道更多的知识。
刚才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古文就是古代的课文,更准确地说,古代人们写的文
字都称为古文,也叫文言文。那么,除此之外,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古文和我们的现代文还有哪些不同呢?古文字数少,现代文字数多。古文比较精炼,不容易懂,现代文详细更容易懂。
(设计意图:此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孩子们在初读课文时,一定会发现它与以前学过的课文不一样,那么,到底哪不一样呢?此时趁热打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比较:本课与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大家很快就能在比较中发现这篇课文字少、不容易懂,以前的课文字多、容易理解等不同。如此一来,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孩子们的思维深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再读课文,掌握读法。
既然了解了它的特点,我们就来好好的读一读。谁来读一读?读完后有什么感受?觉得好不好读?文言文好读,但是读好却不容易。读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停顿和节奏。韩老师帮你们这样区分了。大家来看一看我用了什么,这些斜线本领可大了,我们见到这些斜线要稍作停顿,请同学们认真听韩老师来读一遍。接下来,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找生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朗读古文时会遇到的共性问题:掌握不好停顿和节奏,老师通过让学生尝试,自己发现困难,此时,老师通过划分断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并采取范读的形式,让学生模仿跟读、练读。这种教学结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操作性强,从而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了解大意,熟读背诵。
课文会读了,那么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呢?现在我们打开语文书,结合文中注释和课文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开始。谁来说一说?在看来大家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很强,那么这篇小文言文的意思,还用不用老师一句一句的解释?不用。好极了.
现在,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通过一幅完整的结构图来再现一下故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课文篇幅虽短,但结构完整,他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个字,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却一样不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总的来说,文章的起因是: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孩子爬上了瓮,一不小心失足掉进了水里。)那么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什么呢?“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老师相机贴出(一儿、瓮、跌)。那么事情发
生了之后,大家都是怎么做的呢?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没错,老师贴出(众:弃去,光:持击)。最后的结果就是“水迸,儿得活”老师贴出“儿得活”。
大家分析的特别清楚明白。那么通过这个故事,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爱护同伴。
现在我们把故事分析得如此透彻,接下来咱们再来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感受。这回,咱们加大些难度,去掉拼音和断句的小斜线,看看能不能读好。找生读,老师指导朗读“足跌没水中,光持石击瓮破之”找生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在这段文字中有很多标点符号,这些都是后来人们加进去的,因为标点符号儿的诞生不过百年,以前的文章是这样写的,(竖着去标点)。谁愿意挑战一下读一读。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有没有人能试着把它背一背?非常棒,这么快就背得这么熟练,一定是会学习的孩子,让我们把鼓励的掌声送给他。继续给一分钟时间快速记忆,再找学生背。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熟练朗读课文后,我改变了以往老师们常用的一句一句讲解课文的方式,而是指导学生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文,即结合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们生动的故事语言配上丰富的想象,不仅锻炼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的思维更具自主性,之后带着理解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从而达到了熟读背诵的效果。) (六)送回原文,方法运用。
那么孩子们,接下来我们再来加大一些难度,看一下下面这段文字。“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大家来试着读一读。刚刚我们知道了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那么现在大家谁能试着结合注释说一说红色部分的意思。说的真好,你太会学习了。
通过这一小段文字,我们又一次感受到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爱读书、爱学习)没错,正是因为他从小爱读书,爱学习,才使得他在遇事时能够沉着冷静不慌张,能够快速想出办法,解决问题。
看来,司马光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设计意图:在大致了解了课文大意后,我又适时进行拓展延伸,把课文送回原文的一部分,这样做,不仅巩固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调动了孩子们学习更多文言文的兴趣,并对司马光这个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 (七)儿歌呈现,区分“缸”“瓮”。
正是因为如此,司马光的故事得以代代相传,到了现代,有人还把它改编成了一首小儿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歌词中唱的是司马光砸缸,而我们的课文写的是瓮,这两个词到底是不是一种物体呢,老师先不做评判,大家来看几幅对比图。看到这些图,你们觉得“缸”和“瓮”是不是一种东西呢?不是。为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观察的真仔细,没错,缸从底到口逐渐张开,而瓮则是肚大口小。那现在我们来把歌词中的“缸”都换成“瓮”, 再来跟着一起唱一唱。 (设计意图:孩子们在没接触这篇文章时,大多数听过的都是“司马光砸缸”的版本,今天课文中描述的却是“瓮”,即使学生没有提出质疑,但他们心中也一定画上了问号:缸和瓮到底是不是同一种物体呢?为了解开学生心中的好奇,我特意设计了这个环节,让问题明朗化。最后,孩子们通过自己观察比较得出了结论,不仅解开了疑问,也明白了学习要严谨,做事要求真的道理。) (八)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好了,孩子们。故事中的司马光,从小聪明机智被称为智童。在古代,像司马光这样的智童还有很多,比如称象的曹冲,让梨的孔融,它们也都有文言文版的小故事。收录在这本《小学生文言文一百课》中,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找来读一读。
好了,孩子们,时光飞快,转眼千年,时光飞快,我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都能够像司马光一样,爱学习,善动脑,遇事沉着冷静不慌张,只有这样,将来才能够成为有所作为的人。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设计意图:推荐阅读《小学生文言文一百课》可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阅读更多的古文,了解更多的文言文特点,从而达到由陌生到熟悉,由畏难到喜爱的转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