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明代中后期书画的作伪风潮
吕友者
中
国书画作伪历史十分悠久,始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已蔚然成风,宋时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作伪高潮,元
代稍有衰落,尤至明代达到顶峰。
明代中期,随着经济的复兴,书画市场也日趋繁荣。出现了一大批包括徽商、晋商、闽商等
40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编辑|屈梦夏
820481337@qq.com
在内的富户,他们手中聚集了大量财富。这些有巨富安国就有收藏喜好,对古董书画的搜罗,不钱人“多有长物之好”。于是便附庸风雅,介入惜物力,单是“石鼓十拓”就让他“搜罗二十载,收藏以示炫耀。这正如何良俊所说:“世人家多耗费万金”。像这样痴迷的收藏商贾不胜枚举,资力,加以好事,闻好古之家亦曾蓄画,遂买数这恰好给制造伪书画者提供了骗人牟利的绝好机十幅于家。客至,悬之中堂,夸以为观美。”加会。在如此情势之下,便极大地带动了书画作伪之朋友间聚会也常以书画名迹斗艳,以显示个人的风气。
的身份。此风一旦形成,就需要大量书画作品供这时期书画作伪地区分布之广,作伪人数和应。而前代书画存世又极少,因此作伪之风就变方法之多,以及赝品流传之广,均远远超过以往得更加厉害。富商们成了赝品销售的主要对象。
任何时代。据记载,嘉靖年以前,江浙地区仅仿至明代后期,鉴藏之风盛行,书画交易日趋造赵孟頫书画的大小作坊就达400余家,由此繁荣,出现了“太史之字与画,毋论真鼎,即其反映出明中期作伪之风是何等兴盛。
厮养赝为者,人争重值购之”的景象,不少文人尤其是苏州,作为明代中后期书画造假最负也侧身其间,参与书画造假,从中牟利,从而形盛名的地域之一,临仿、伪造、代笔等行径已成成了一股难以抵挡的作伪风潮。
规模流水线作业,很多史上最著名的书画赝品都出自此地。詹景凤《东图玄览编》曾指出“苏州
作伪之风与地区
在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明代中期,古玩书画行业亦十分兴旺,沈德符观察到这种现象后指出:“玩好之物,以古为贵,惟本朝则不然,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成化之窑,其价遂与古敌。……故以近出者当之,始于一二雅人。赏识摩挲,滥觞于江南好事缙绅,波靡于新安耳食,诸大估曰千、曰百,动辄倾囊相酬,真赝不可复辨。以至沈(周)、唐(寅)之画,上等荆(浩)、关(仝);文(徵明)、祝(允明)之书,进参苏(轼)、米(芾),其弊不知何极。”这种不论真伪贵贱的疯狂争购,使得市场作伪之风十分泛滥。一些官绅士大夫、富商大贾争相购藏古玩字画的情况在当时已是十分普遍。如锡山(无锡)
南宋 梁楷 《芙蓉水鸟图》
41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宋 赵佶 《五色鹦鹉图》明 吕纪 《浴鸟图轴》
明 袁褧 草书诗
42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专诸巷,伪造书画”。当地的山塘街专诸巷及桃花坞一带,聚集着为数众多的民间作画高手,专以制作假画为业。这些伪作大多用绢本,有着题材广泛构图严谨、色彩鲜艳且画法工细之特点,时称“苏州片”。但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很多伪作竟出自名家的子孙、亲友和弟子之手。例如苏州专诸巷钦氏父子兄弟齐上阵,专门伪造宋元以来大家的书画,其中有宋徽宗赵佶、李公麟、郭熙、董源、范宽、刘松年、马远、钱选、夏圭、王冕和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等数十人的画作,或巨幅或长卷,或小条短幅,数量甚多,故有“钦家样”的恶名。
事实上,“苏州片”的制作大多数有稿本,且以绢本青绿工细画居多。所造名头也大多是古代名家,如唐李思训、李昭道,宋赵伯驹、赵伯骕兄弟。但论被造假商品最多的当数仇英,其《清明上河图》是众人争相仿造的对象,流到市场的版本就达几十卷,他们根据仇英工笔青绿的画风特点,大量仿照制作。另外,伪文徵明作品的也不少。文氏的书画在当时已是“遍海内外,往往真不能赝十二,而环吴之里居者,润泽于先生手凡四十年”。由于文徵明为人宽厚,伪造其书画的人就更加肆无忌惮。明人冯时可就曾写道:“有伪公书画以博利者,或告之公,公曰:‘彼其才艺本出吾上,惜乎世不能知;而老夫徒以先饭占虚名也。’其后伪者不复惮公,后操以求公题款,公即随手与之,略无难色。”故文氏书画的伪作和代笔相当多,情况较为复杂。此外,还有一些署李公麟的款,如《西园雅集图》《白描罗汉图》
43
李公麟 《罗汉图》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元代 王羲之 《观鹅图》
等,这些作品线条软弱,人物呆滞无神。
造假者不仅仅满足于仿制,有的还在画后面做上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鲜于枢、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等大名家的题跋,以增强真实性,达到欺骗性之目的。像这类仿制名人字画的,在其时市场上已是炙手可热的商品:钟家兄弟之伪书,米海岳(米芾)之假帖,渑水燕淡之唐琴,往往珍为异宝。仅明代苏州地区,伪文、沈、唐、仇“明四家”的作品不可胜数。以致孙克弘“晚年画马远水、米南宫父子云山,
远近千请无虚日。人有伪貌其笔以衣食者无数,当路悬购,十不得一真,率采声而已”。当时甚至有人专门低价收购赝本,然后再托大家名以高价出售。因而即使明知是赝品,也能卖到真迹的一半价格,如陆士仁“尝岁晏摹衡山《积雪图》以资桂玉,售之得五金,却其半曰:‘此伪耳,不汝绍也”。造假之盛不可言传。在如此状况之下,嘉兴文人李日华不得不在日记中抱怨:“近日苏人书画舫,满载系为恶物。”
不只苏州,在全国其他地方,书画作伪也是
44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相当严重。上海松江一带的作伪者,以造董其昌并宣称书中丹青墨宝皆“稀世真品”。后经人揭字画最多。他们多学赵左、沈士充等松江派画法。穿,此书所载书画皆伪作。但仔细分辨作品,各所作董画一般多用湿笔,水分较多,无董画之生家风格不同,也并非张氏一人所为,显然由专门拙清秀之气。由于作伪的发达,以致当地的古董书画作坊伪造。故清吴修有诗讥讽道:“不为传贩子张泰阶为了以假充真,混淆视听获得暴利,名定爱钱,笑他张姓谎连天。可知泥古成何用,特为此编撰《宝绘录》一书,专门记录那些伪造已被人欺二百年。”
古代大名家的作品,如伪作三国吴曹不兴、晋代至于江西南昌地区,则有专门伪造黄庭坚、顾恺之、南朝陆探微和张僧繇、隋代展子虔以至文天祥等人书法的作坊。其特点是纸绢染得很黑,宋元诸大家之作。其中不乏“元四家”和“明四显得十分陈旧。毫无根据的乱造,水平极为低劣。
家”。可谓集晋唐至明代书画共200多件名迹。
然而,明末时期,河南开封地区也有一批人
明 文徵明 《溪桥策杖图轴》
明 唐寅 《春山伴侣图》
明 唐寅 《东篱赏菊图》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
45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南宋 刘松年 《四景山水画卷》南宋 无款 《红梅孔雀图》
明 沈周 《跋四壁揭山水图》
46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明 文徵明 《东园图》(局部)
从事伪造唐、宋、元时期的名家书法作品。其特色在于作假的大都以历代名家书法作品为主。如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赵构,元代的赵孟頫等人的书法。但由于其做旧的痕迹太明显,那种随着时间流逝所形成的自然褶皱感,造假者则是用手揉搓出来,因此看上去不自然。
在当时的南京,作伪状况也相当空前,这种作伪现象至李日华时代依然兴盛。万历四十年年底,夏贾从南京回来,毫无收获,身无一件书画,无可奈何地告诉李日华:“今日书画道断。卖者不卖,买者不买。盖由作伪者多。受给者不少。
相戒吹斋。不复敢入头中耳。”造假的猖狂使古玩行业反受其害。以致李日华曾感叹道:“数日来连观为迹。……近日贾客。边舻溢舰。纨绔游从。逐逐相往来者。率此物也。为之三叹。”
除以上地区外,嘉兴、绍兴、无锡、湖州、杭州等地也有许多专门制作赝品的区域,令收藏家和普通民众防不胜防。
作伪的手法与特点
明代书画作伪比之于前代,在手法和形式上又有新发展,除了以上提到的仿制名家之作外,还有如挖掉旧款改署新款,在本无款的作品上添
47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上名人款,赝品配真题跋等等,几乎集中了我们现在已知的全部作伪方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摹、临、仿、造及对真迹改头换面等手段。
作伪的手法各式各样,一时间古今名家之赝品充斥泛滥。较普遍的一种手法是把原画改款、添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改头换面”。有些作伪者,把明代原画家作品的名款挖去,改成宋代某画家之名款,冒充宋画出售。还有明代的一幅山水画《阔渚晴峰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无款。此画原为宣德宫廷画家师法郭熙之作,为后人挖去原款,在右下角添上郭熙的伪款,企图
当成北宋名家的山水画。又如,明宫廷画师朱端的一幅人物故事画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原画左边中上部有“朱端”二字款,下面钤有印章二方。作伪者将“朱端”二字挖去,印章也刮得模糊不清,把标签写成了宋马远的《弘农渡口图》。但经过认真鉴定比较,看出其画法风格异于马远,时代风格又不相符,详细观察,发现画上方中部钤有“钦赐一樵图书”朱文方印,此乃皇帝钦赐朱端的专用印章,他人不能假借。
对于此种作伪方法,时人屡试不爽。清顾复曾谈到明“院体”“浙派”画家,其中三人的画
明 沈周 《松石图轴》明 沈周 《庐山高图》明 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之二
48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元 黄公望 《水阁清幽图》元 黄公望 《富春大岭图》明 董其昌 《高逸图》
被改成宋人画的情况:“迩来三人之笔寥寥,说者谓洗去名款,竟作宋人款者,强半三人笔也。”他就曾见到吕纪《杏花双雀图》被改作宋代的黄筌款。后来明代院体画传世稀少,甚至一些宫廷名手之作竟没有一件流传下来,究其原因,或许与这种改头换面,明画冒充宋画的作伪因素有很大关系。
明代的名家有时碍于面子,对假名款心知肚明不肯说破,但又不想违背良心,就在题诗时暗示。如款为李赞华的赝品《射鹿图》,本来是黄道宗所画,卷后有朱德润等四人题跋。造假者于是把题跋去掉,再题作李赞华画。但作伪者粗心,
以致“原作者黄道宗三字尽处尚剩有迹”。后来沈周知之,欲题出道宗,恐翻前案,故题其诗末句云“欲辨题痕迷纸缝”。可见石田为人蕴藉而盛名,诚不虚矣。这正像作伪者虽“逞其心力仿作古人之迹,不但不知者易谊,即素识画理者,亦几莫能辨”。然“及识破,但觉满纸牵强不待与原画对劫而知也”。
画家们对此事表现得如此含蓄,这让造假者愈加猖獗。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伪者可谓无计不施,他们想出了以割裂分装的方式造假。即将一幅画分割成数幅分别装裱,分头出售,以牟取利润。如年五月三日(阳历月日)吴其贞在杭
49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州翁氏家观赏宋吴炳《桂花八哥图》绢画一幅:“气色尚佳。画一八哥栖在桂花枝上,精彩如生,识吴炳二字。翁氏后售于人,分作二幅,一有八哥,一无八哥,复画一鸟栖在桂花枝上,欲啄飞蜂。见者莫知其作用也。”一幅画分割为两幅,
再补画一只八哥,观者居然看不出破绽。翁氏家人一倒手,便能赚一倍的利润,真是聪明至极!
无独有偶,《溪山深秀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是一幅浅绛山水,其结构紧密,用笔较粗硬,皴笔过繁,设色浓重,虽具备沈氏晚年某些特点,但笔画粗俗板滞而有一种火气,缺乏沈氏晚年笔墨中刚柔兼用、劲健清秀的特点。其中局部如杨柳、芭蕉等处,则有所区别,或出自亲笔。此画的拖尾有王稚登、文嘉二跋,均属真迹。但细看此画,才发现是一半真一半假。
同时,对于残缺补全的手法运用得也不少。原作在流传过程中破损缺失,今人将缺失的部分补全。若有根据,补画者又有相当的水平,是一种不错的办法。若是想当然补画,费力不讨好,而且会伤及原作。如“王叔明所性斋纸画一大幅,画法松秀,丘壑幽深,盖效王摩诘。为叔明妙作。识十七字曰黄鹤山樵者王蒙为原礼画佘山之阴。气色尚佳,惜其下段中央一大缺,今人全之”。
此外,亦有书画造就方式作伪的。此种方法是无视被仿者的书画风格,凭空乱造。如詹僖伪造吴镇《墨竹图》,即属伪造水平比较高的。再如清宫藏的吴镇款《携琴访友图》卷,画法全没有吴镇的风格气息,却写上吴镇款,可见造假者完全没见过吴的画作。
这时期又出现了前人不大用的挖镶补画。如“梅道人源头活水图一幅。纸盖澄心堂也。气色佳。绘高松山水,作劈斧皴,画法文秀有殊于常。题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明 文徵明 书法
元统三年冬十月,为德翁作,梅花道人。而德翁
50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南宋 马远 《西园雅集图》(局部)
二字是挖镶上者。此图下段水口原纸,后人复接上纸有二三寸,亦补其画,使水口高之。此画蛇添足作用也。四角有项墨林图书”。作假者为了能卖得高价,真可谓绞尽脑汁,能想得出的办法都用上了,想方设法骗过买家。
种种作伪方法的运用,增加了仿品的欺骗性,有的高仿伪作甚至连行家里手都有可能看走眼。明代詹景凤《东图玄览编》有云:“太史(文徵明)曾买沈启南一山水幅悬中堂,予(顾汝和)适至,称真。太史曰:‘岂窗真而己得意笔也!顷以八百文购得岂不便宜。’时予念欲从太史乞去,太史不忍割。既辞出至专诸巷,则有人持一幅来价如太史所买者,予以钱七百购得之。及问
舟与太史家亦此人也!”文徵明作为当时的画坛领袖,精于书画,尤长于鉴别,连他这样的行家都被骗,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
明后期除了上面这些多样的作伪方法和手段外,实际上这时期作伪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快。以沈周为例,文徵明曾用这样的语句评价过他:“近来俗手工摹拟,一图朝出暮百纸。”而祝允明在《记石田先生画》中也感叹沈周“片嫌朝出,午已见副本;不出十日到处有之,凡十余本者”,此话意思是说,沈周早上画出一图,晚上已能在市场见到副本,不到十天,到处皆有仿作,速度之快令人惊叹。这说明沈氏画作的仿冒者不仅人数多,而且反应也极快。
51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明 佚名 《春庭行乐图》
52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作伪者与代笔人
作伪利润丰厚,致使一些无名书画家或画工,以伪造书画卖钱糊口。连有些出名的文人书画家也向此中讨生活。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古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士皆以糊口。近日前辈,修洁莫如张伯起,然亦不免向此中生活。至王百穀则全以此作计然策矣。”就连张凤翼、王稚登这两位著名文人收藏家都从古董作伪中渔利,其他世俗者就可想而知了。
明代书画作伪者一般都隐姓埋名,托名以传,难以留下姓名。但在明代画史和一些笔记中已注意作伪现象,故仍记载下一些作伪者姓名乃至简况。而存世作品通过真伪对照,也能披露一些人。像詹喜、王涞、逐浪、王彪、陆远、吴颖卯、温葆光、朱朗、李著等就是一批活跃于全国各地的作伪高手。
作为当时最大造假集中地的苏州,“大抵吴人多以真跋装伪本后索重,以真本私藏不与人观”,这造成了艺术品市场的真赝纵横,鱼龙混杂。在造假的过程中,一些高手脱颖而出,成为“苏州片”的代表人物。如王彪“善画,精于临摹,尝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几欲乱真”。此人在造假方面“固亦研轮手”。这王彪就是个典型的造假高手,而且发动其家族作伪,他的儿子景星也是“精于仿古”,模仿仇英的仕女人物“姿态艳逸”“度骆骚前矣”。
对于王彪此人的情况,在《无声诗史》中有记载,称“黄彪,号震泉,苏州人,善画,精于临摹,尝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几欲乱真”。
这一段记述所说苏州人精于临摹,并且摹过《清明上河图》等作,和王世贞所记情况正好相符。再来和《桃源图》画风相对照,可知黄彪即是王彪(南方地区话语黄、王不分),也就是当时“苏州片”的制作者之一。因而可以推断,有些较好的“苏州片”作品,即出自王彪所为。同时,王彪造假也可能会联合装裱师。在明代,装潢人还常参与书画作伪,有“凭你簇新书画,弄得假旧逼真”的本领。据《万历野获编》说:“《清明上河图》既不可得,(汤裱褙)遂属苏人黄彪摹真本应命。”黄彪摹本的做旧,汤裱褙极有可能参与其中。
作伪的兴盛,使得造假者趋之若鹜,当时还
仇英 《人物故事图册·吹箫引凤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53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明 沈周 《卧游图册》之三
有个叫王涞的人,与沈周同时代,画法很似沈周。其画多署沈周款,是一位专业作沈周的伪画能手。文震孟曾云:“获溪王氏,世有闻人,而茗醉尤称风雅,与沈启南先生盖同时同调,其翰墨风流亦相亚也。然世咸知沈先生而不知茗翁,层峦叠,往往割其名而托之沈以传。……不睹标题,鲜不以为白石翁手笔矣。”所造沈周的赝品已达到极度逼真,一般人难以看出来。
另有陆远,专门作宋、元、明大家假画谋生。他自身也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各地的文物店铺收藏其本款书画不下十余件,但所造的历代假画似乎比其本款作品流传下来的还要多。除了董源外,陆远也伪造过元代的高克恭、黄公望等人。
以专造文徵明赝品的朱朗,在当时亦颇有名,据《明画录》朱朗传云:“朱朗,字子朗,吴县人,学画于文徵明,乃以写生花卉擅名,鲜妍有
致。其山水与徵明酷似,多托名以传。”朱朗的作品,传世不多,大概多造文徵名的作品,因而以自己名义所作的画,反而少见了。还有像以上提到的,名人子孙后代造假的吴应卯,他是祝允明的外孙,活动在明万历年间。吴作祝允明伪书法比问葆光水平高,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至今故宫还藏祝允明书诗《秋兴八首》,是现今所知吴伪此题目作品的七件之一。
除了这些专门作赝品之人外,历史上还有许多著名书画家或名人,为了应付众多求画者, 常指定门生、 仆人或亲属代笔。这在明代已演变成一种社会风气,正像姜绍书所言“吴中鬻古,皆署以名人款求售”。如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都有代笔作品流传于世,使后人难辨其真伪。迄今所知,据姜绍书《韵石斋笔谈》记载,书法的主要代笔人最著名的是吴易。作画代笔有
54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赵左、僧珂雪、沈士充、吴振、叶有年等。朱彝毫。新安商人得了书法后大喜过望。回家后常让尊《论画绝句》曰:隐君赵左僧珂雪,每赞香光人观赏,人们无不赞叹这幅书法的神妙。几年后,应接忙。自注云:董文敏疲于应酬,每请赵文度新安商人又路过董府,无意中撞见了被人前呼后及雪公代笔,亲为书款。又如顾复《平生壮观》拥入府的董其昌,这个商人一见十分惊讶,打听中说:“先君与思翁交游二十年,未尝见其作画,后才知道给自己写字的那位,不是眼前这位真正案头绢纸竹篷堆积,则呼赵行之洞、叶君山有年的董其昌,不免大喊受骗上当。董其昌念其心诚,代笔,翁则题诗写款用图章,以予求者而已。”
便亲自为他写了一幅字,商人这才高兴回家,并其中明代名家代笔的书画中,除文氏外,以时时拿出真迹让人细细观赏,但是不少人反复比董其昌为最多。他名声很大,求书画者多,于是较认为,董其昌亲笔书法反不如代笔作品出色。
常拿赵左、叶君山、 吴振、 沈士充、 杨继鹏等那么,到底是何原因促使这些大家这般纵容人代笔作品去应酬客人,董其昌的这种把戏也为造假?就像一代名家董其昌,仿者如云,而他却门客所运用,以致闹出笑话。据记载,新安有个“余心知其伪而不辨,此以待后世子”。这又是商人倾慕董其昌书画,又怕是代笔作品,便携带何故呢?他的朋友陈继儒一语道破其用意:书画重金上董府求画。谁知董其昌正好外出,董府仆出公之手无十二,而借名衣食者。其赝笔往往播人就让一个相貌与董其昌相似的人当场泼墨挥
传于辇毂,流通于外夷,残煤短啻。购募饼金,
明 文徵明 《千林曳杖图》明 沈周 《卧游图册》之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55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元 倪瓒 《竹枝图》
当吾世日见其身价百倍者,惟公一人而已。”意思是董氏十分之九的赝品流传于海内外,即使许多人得以“借名衣食”,亦可以使董公身价百倍,各获名利,又何乐而不为呢?
历代众多的代笔人中,除个别成为著名画家之外,大部分人被画坛冷落,成为所谓的冷名头、小名头,甚至成为在美术史上查找不到名字的无名画家。
明代是艺术品市场异常繁荣的时代,书画艺术在宋元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明代这段书画作伪的历史却是值得正视的。作伪虽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的混乱,但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就会发现,书画作伪的同时,也制造出了许许多多经久不衰的趣闻逸事,它让艺术市场变得五味杂陈、趣味横生,也让我们更
元 王蒙 《花溪渔隐图》
加真实地看到那个时代艺术市场丰富的细节。同
56
AppreciatION 鉴赏·墨彩
元 赵孟頫 《幽篁戴胜图》
时也锻炼和考验了收藏家的眼力,从而应运而生众多的鉴定大家。
对比明代,当今的书画作伪风气毫不逊色,并大大地超越了过去。在沿袭明代中后期的作伪手法之外,又有所创造。然而在明代,因为怕有因果报应,一些人即使作伪,也会故意在画上或题跋中留些破绽,以便后人之鉴者有迹可循,倘若买家鉴定不出的话责任就不在于他了。然而,在当今,这些人却全不顾,他们追求的是极力仿真,唯恐被人识破。在高额利益的驱使下,他们
利用高科技手段造假,比如用电子扫描技术复印出傅抱石的原作本,然后让造假高手再在上面临摹,所造出来的画几乎与原作分毫不差,达到极度神似,令专家也难辨真假,以致在拍卖会上当成真迹卖出。所以,现在的拍卖会上,可以说那些古代和现当代的名迹越拍越多。但无论怎么说,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了解作伪的手段与手法,对我们鉴别或投资字画无疑有着巨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吕友者,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