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选题 1、世界观是( )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的基本问题( )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A.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B.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4、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5、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 )的观点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7、时间是物质运动的( )
A.持续性和顺序性 B.广延性和伸张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8、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持续性和顺序性 B.广延性和伸张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9、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1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点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D.唯物和辩证的观点 1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原因和结果规律 12、发展的实质是( )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 13、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斗争性与同一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有限性和无限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14、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B.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质和量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1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势 1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势 17、区分质与量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衡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18、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
2
19、“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0、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施工,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21、“狼孩”没有意识,这说明( )
A.意识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2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
A.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
B.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D.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社会规律是不稳定的 23、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客观性与普遍性 B.主观性与客观性 C.社会性与历史性 D.稳定性与不变性 2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A.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B.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 C.彻底克服保守思想 D.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25、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 ) 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 B.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 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 D.意识受人们主观状态的影响
26、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7.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客观性 C.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相对性
3
) 28.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 ) A.唯条件论观点 B.外因论观点 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29.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
A.朴素辩证法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30.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
3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32、时间和空间是 (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3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34、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3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4.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4
)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3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现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36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的哲学派别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37.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38.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 )。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理念或客观精神创造的 D.由客观物质和主观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39.下列论断或寓言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是( )。 A.刻舟求剑 B.过犹不及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多选题
1、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 ) A.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 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否具有规律性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集合 C.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 D.“理”是天地万物之限 3、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 C.物是感觉的集合 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4、下列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式的是( )
A.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5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下列属于唯心主义基本形式的是(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近代唯心主义 D.现代唯心主义 6、下列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是( )
A.认为水是万物的本质 B.认为火是万物的本质 C.认为天地万物是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具本物质构成 D.认为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7、运动的含义是( )
A.运动是新旧事物的更替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8、下列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 )
A.光阴好比河中的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B.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觅 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耐寸光阴 D.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9、下列选项,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 ) A.认真看书学习 B.物质生产实践 C.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D.科学实验活动 10、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 A.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B.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C.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可以直接产生出科学理论 11下列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
A.深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发展 1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为(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联系与孤立的对立
C.发展与静止的对立 D.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对立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这是因为( )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6
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14、下列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C.矛盾双方还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15、下列属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6、下列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D.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17、意识的本质有( )
A.意识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7、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活动能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18、人类意识具有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 ) A.创造客观规律 B.创造宇宙万物
C. 反映客观世界 D.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 19正确体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有( )
A.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B.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D.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2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7
21.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E.祸福相因,有无相生
22、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23、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 )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
2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