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品 德 伴 我 行

品 德 伴 我 行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教师与家长虽然都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望,但两者之间由于思维方式、教育方法等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也会产生一些隔阂或误会。为此,教师光有尊重家长的态度和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做好尊重家长这一规范要求。 一、主动联系及时沟通

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主要责任,因而在与家长的相 互关系之中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同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所谓联系就是彼此接上关系;所谓沟通,从表面上看,是沟通学生在校和在家里的行为表现,以及在此 基础上双方沟通看法,沟通对学生发展趋势的估计,沟通双方准备采取和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对策;从深层次上看,是沟通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理解,沟通对学生进 行教育规律的认识,沟通彼此身负教育的责任、方法和结果的体会。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最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格、习惯、品德、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对孩子 细致深入的程度比教师要深刻,教师面对一个班或多个班的学生,纵然教师在学生身上花费了很多精力和心血,不可能似家长那样对每个学生做到深入和细致,由 此,教师与家长主动联系、及时沟通,更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和引导。 由于教师与家长职业不同,教师受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等专门的学习 和训练,熟知教育规律,在教育学生方面有一套科学而成熟的方法。不少家长缺乏这些基本理论和知识,要么对孩子进行溺爱或宠爱,放任自由,物质刺激。要么对 孩子进行打骂。这就更需要教师与家长间加强联系和沟通,使双方沿着科学的途径和方法来教育学生,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听取建议积极配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厚 望,这些期望都是具体的,但又各不相同。有的盼望孩子将来当大官,有的期望孩子将来发大财,还有的想把孩子培养成对

人类、对社会有用的人。由此,教师首先 要了解家长们的愿望,然后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支持家长对孩子正确的期望,赢得家长的信任,找到教育学生的结合点。

教育人,培育人是一门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任何教师,无论他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教书育人工作做得十全十美。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不少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和培养,出现了好多\"少年天才\"、\"少年作家\",还有不少家长在长期对子女关怀和教育中积累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和方法,都值得教师来借鉴和吸取。正如一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在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时写到的:\"我是孩子们的老师而孩子们的家长是我的老师,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升华了我的教师责任感,是家长们的摸索和积累为我找到了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成功捷径。\"可知,教师听取家长的建议该有多么大的作用。

能听取建议,就能做好积极配合的工作,不仅是教师听取家长的建议,家长同样应听取教师的建议,相互启迪,相互沟通,就能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平等待人尊重而不迁就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龄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小学阶段的 教师与家长特别要加强联系。因为孩子们的似一张白纸,学习是启蒙,思想是朦胧,但这一学龄阶段是孩子们的奠基阶段,需要教师与家长紧密配合,采用科学、优 良的教育方法,让株株幼苗健康成长。中学阶段是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知识、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都处于重任在肩的时刻。不管教师的 工作再忙,家长的地位再高,都要做到相互尊重、主动联系、沟通孩子们的情况。无论是教师做得好,还是家长做错了,都应开诚布公、实事求是,正确的方法和育 人经验要肯定和发扬,不足的、

甚至错误的东西要坦诚指出,互相沟通,不能迁就不良的、错误的做法,以致学生受损、受害。

四、宣传教育科学改进教育方法

育人要讲科学,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运用科学方法来施教。无论是大中小学 或幼儿教师,都学习和经过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与训练,熟知教育规律,在教育学生方面都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不少教师在从教实践中还在不断地研究和探 索新的教育规律和育人方法。家长们由于成天各忙自己的事业,回到家里又忙于生活和休闲,对教育规律和育人方法缺乏研究和学习。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像鲁迅先生写的那样:\"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君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以冷遇和呵斥,甚至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放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也不会跳跃。\"这段话生动形象地抨击了那些不懂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家长。由此,教师要尊重家长,首先要向家长们宣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明确教育目的,掌握教育规律,运用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水平和成效。首先,要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要摒弃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 错误的传统观念,要从多关心、多了解、多帮助、多鼓励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二,教师要帮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注重从点滴做起,坚持持之以 恒。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复杂的过程,不能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忽视,考前不闻不问,考后忙着查分,孩子不及格不是挨揍,就是挨训。应该 每天每日地关心孩子的学习,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小事做起,及时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上的一些具体困难。特别是当孩子遇到了失败和挫折的时候,更 应该以满腔热忱地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其三,要选择好时机,把握好分寸。对孩子不闻不问是错误的,但整天唠叨个没完没了,也难以产生积 极的效果,

应该选择好教育的时机,比如当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得意忘形时,这时,家长一方面要肯定孩子的努力,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戒骄戒 躁,以巩固成绩,争取更大的进步。当孩子遭到失败心灰意冷时,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看到自身的潜力,树立学习的信心。

“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首先需要为教师的幸福奠基。很难想象,一个不幸福的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幸福。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幸福的?我们认为“成长着的教师是幸福的”,只有幸福成长的教师才能带给学生幸福,教师的幸福成长是实现学生幸福的前提条件。

从某个角度讲,按学科划分的教研组是最基层的教师专业群体,它的形成带有一定的自发性质,对绝大部分普通教师而言,其日常的专业活动都是在教研组中进行 的,所以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在教师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专业组织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而一个优秀教研组首先必 须是团结协作的,让教师在团结协作的教研组中幸福成长则成为了我校教研组建设重要的价值追求。

一、积极营造氛围,创设团结协作的前提。

我们曾发现,同一个教研组内会有“一枝独秀”的景象,因为成绩、升学率、升学率等外在考评会影响着教师的荣誉、金钱以及“面子”,教师之间不免会存在各自为政,缺乏交流、相互封闭的现象。 为了改变“一枝独秀”的现状,学校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每个教师反思现状,对缺乏团结协作的教育人际关系进行深刻的剖析,通过教育反思、师德论坛等形式, 老师们清晰地认识到,如果教育者各自为政,互不支持,势必削弱教育力量,这非常不利于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从教师心理而言,仅把学校当作谋生的场所而 得不

到内心的自然和谐,奉行“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不利于自身生存品质的提高,内心也无法体验幸福。在反思剖析现状的基础上,学 校又组织教师对什么是真正的团结协作展开讨论。最初教师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不伤和气,没有争论,不提意见,和平相处,这也算团结协作,但是这种观点迅速被 否定了,这种教育人际关系时日一久,容易造成教师之间专业对话的淡漠,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而且不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发展和教师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此,我 们统一了教师的思想认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团结协作的真正内涵和重要意义,让教师认识到真正的团结协作是以促进相互发展,促进整体提高为目的的,真正的团结 协作需要充分的人际交流,不断达到新的理解,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真正的团结协作是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只有这种团结协作有利于教师工作水平的 提高和个性的发挥,有利于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共同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当然,要实现真正的团结协作离不开教师良好的品德修养,所以我们又从师德教育入 手,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相互关爱,相互尊重,为团结协作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尤其是要求教师要具有勇于开放自己的心态,敢于相互沟通的胆 气,善于合作探讨的能力。同时,为促进教师团结协作意 识的养成,学校在管理上始终坚持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做到人员落实、内容落实、制度落实,为团结协作提供了平台,始终坚持捆绑式考核,考核重整体轻个人, 始终坚持教研组评优奖励制度,对年度优秀的教研组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等,这些都为团结协作教研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当教师们把团结协作视为优秀教师的重要品质,当教师们在团结协作中体验到成长的幸福,当教师们看到团结协作带来教育质量的提高,团结协作的气氛也就在整个学校中日益浓厚并成为了教师们的自觉意识。 二、促进交流互动,丰富团结协作的形式。

一个教研组往往有十多个乃至二、三十个教师组成,同一教研组的教师虽然知识结构相近,但由于毕业学校不同、教育教学方法不同,

从事教育工作年限不同以及个 性特征的不同,工作中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浓厚的团结协作的氛围里,交流互动也就成为了工作的常态,也正是在频繁的交流互动中,教师们真诚以待,取 长补短,不仅心情舒畅,而且促进了自己的成长。

“中心发言制”是学校提出的对教研组活动的统一要求。以往教研组活动仅仅停留在教研组长布置工作,备课组长汇报工作,教研组成员上交工作的层面,这些工作 固然重要,但如果教研组活动仅限于此,教研组存在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中心发言制”的推行,使教师本人可以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思考的问题、疑难提交给集 体,供教研组成员相互探讨争辩,也可以把自己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贡献给集体相互借鉴分享,这一举措得到了教师们的欢迎。争论多了,体会深了,思维活了,这就 是成长。老师们说,即便是激烈的争论在表面上显得有些不和谐,但这种教育人际关系实质上十分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团结协作。

“相互听课”是教研组最经常的活动,是教师相互学习和沟通的主要方式,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听课和听课后的研讨交流。特级教师于 漪曾经说过,“我的特级教师是听出来的。”这一方面说明教师主动积极听课的重要,同时也恰恰告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听课促进成长。笔者所在的教研组是一个同 辈教师较多的集体,一般来说同辈之间更容易因为竞争而不能深度融洽和团结协作。但是两年前的一次赛课经历使我切身感受团结协作对于教师成长的意义,两年前 我参加市课堂教学比赛进行试讲,教研组的老师在听完第一遍后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在我改进后,教研组的老师又不约而同来听我的第二次试讲,最终我获得了 市赛课一等奖,但我知道这是团结协作的结晶。一节课被“幸福地”听两回,有时甚至更多,这在我们组并不奇怪。建议,改进,再建议,再改进„„在“好课多磨 ”中,团结协作的真诚可见,彼此成长也就在不知不觉中。

教师们交流互动是不拘一格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团结协作中教师深切地体会到,缺乏交流互动的工作是疲劳倦怠的,毫无生

机的,教师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帮助,会使劳动变得轻松有趣,生机无限,会使老师们在成长中享受职业的幸福。 三、开展课题研究,搭建团结协作的平台。

如果把教育比作开垦一片希望之地,那么,课题研究正是教师致力于改善教育教学、体现职业幸福、实现专业成长的“犁”。而要进行教育科研,仅靠个人的力量是 不够的,不合作而能完成重要研究项目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只有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依靠大家的智慧,才能集思广益,有效地调动各个老师的教科研特长, 使教育教学研究顺利地实施。所以课题研究是教研组进行团结协作的重要平台,也是教师实现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积极鼓励和支持课题组申报课题,把教研组申报课题作为学校年度绩效考核的目标。学校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教研组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课 题针对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在课题研究中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优势互补,教研组在团结协作中更加和谐,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在团结协作中得到迅速提 升。化学教研组是开展课题研究比较活跃的一个组,该组的省级课题“网络条件下的化学主体性教学”的研究恰是团结协作的成果,组长江老师是无锡市学科带头 人,作为课题主持人,统筹全局,协调各方,蒋老师擅长网站设计,就精心制作化学教学网站,毛老师敢于尝试,就开设网络教学课,唐老师喜欢制作课件,就研究 多媒体课件制作„„总之,为了相同的目标大家团结起来,拥有各自的特长,彼此分工协作,当教师们专业素养得到提高,当研究成果得到专家高度肯定,化学组的 老师内心洋溢着幸福。现在,团结协作的化学组又开始了新的省级课题“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研究。

在团结协作中进行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团结协作的教研组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且提升了教师成长的品质,合作教研中教师们共同提高,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幸福之意自显其中。

四、坚持名师带动,实现团结协作的双赢。

名师是优秀教师,他们以自己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和创造性劳

动,赢得了赞扬和尊重,这不仅是他们的个人荣誉,也是全校的荣誉,他们的宝贵经验是全体教师的财 富。但是如果一个优秀的教师处在缺乏团结协作的教研组中,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具有鲜明教学风格的个性化探索,则被淹没、被遮蔽了。

如何处理好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关系?这是建设团结协作教研组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学校就此进行了专题讨论,讨论中大家达成了共识,一般教师要尊重优秀教 师,要积极向优秀教师学习,虚心向优秀教师请教,优秀教师要正确对待自己,要坚持不断进取和真诚分享经验,这样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才能够在合作中实现共同 提高,才能体验幸福的教育人际关系。

英语组丁老师是无锡市名师,在无锡市教育系统中有一定的影响,青年教师们都非常尊重丁老师,积极主动地向丁老师讨教经验,而丁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能见到坐在 后面的特殊学生——青年教师。丁老师在外语组率先提出“我的一切教学资源完全共享”的口号,备课笔记、自编的书籍、课件、软件,优秀教学方法、教育思想等 都成为共享的内容。经验丰富的丁老师通过传、帮、带,指点方法、传授经验,带动着一批人的成长,青年教师时不时冒出的新颖观点也总是能激发丁老师更多的思 考。在这种团结协作中我们看到作为优秀教师的丁老师得到了荣誉感、事业感和自豪感,作为经验尚不丰富的青年教师更是体验到了团结协作带来的成长幸福。如果 缺少这方面的合作,仅凭个人去拼、去闯,那么,青年教师适应工作、胜任工作的成长过程就要延长,这对个人是“不幸的”,对学校是不利的,如果缺少这方面的 合作,优秀教师只能体会到“孤芳自赏”的寂寥,长此下去,则会影响其专业的持续发展,这对优秀教师同样是“不幸的”,对学校同样是不利。现代社会推崇的“ 互利双赢”理念在我校教研组的团结协作中得到了验证,这样的教育人际关系注定是幸福的。

多年来,我校坚持建设团结协作的教研组不仅增进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智慧,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增进了教师职业人生的归属感、职业成长的幸福感。当然, 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行为的养成

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们的不懈努力。只有教师之间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氛围,有了团结协作的自觉行为,教 师才能从集体中享受到职业人生的和谐快乐,我们的教师才能是幸福的,我们的学生才能是幸福的,我们的教育才能是完满的。

品 德 伴 我 行

乌市第77中学小学部数学组

王新玲

2009年1月

品 德 伴 我 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厚 望,这些期望都是具体的,但又各不相同。有的盼望孩子将来当大官,有的期望孩子将来发大财,还有的想把孩子培养成对人类、对社会有用的人。由此,教师首先 要了解家长们的愿望,然后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支持家长对孩子正确的期望,赢得家长的信任,找到教育学生的结合点。

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最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格、习惯、品德、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对孩子 细致深入的程度比教师要深刻,教师面对一个班或多个班的学生,纵然教师在学生身上花费了很多精力和心血,不可能似家长那样对每个学生做到深入和细致,由 此,教师与家长主动联系、及时沟通,更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和引导。能听取建

议,就能做好积极配合的工作,不仅是教师听取家长的建议,家长同样应听取教师的建议,相互启迪,相互沟通,就能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龄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小学阶段的 教师与家长特别要加强联系。因为孩子们的似一张白纸,学习是启蒙,思想是朦胧,但这一学龄阶段是孩子们的奠基阶段,需要教师与家长紧密配合,采用科学、优 良的教育方法,让株株幼苗健康成长。中学阶段是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知识、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都处于重任在肩的时刻。不管教师的 工作再忙,家长的地位再高,都要做到相互尊重、主动联系、沟通孩子们的情况。无论是教师做得好,还是家长做错了,都应开诚布公、实事求是,正确的方法和育 人经验要肯定和发扬,不足的、甚至错误的东西要坦诚指出,互相沟通,不能迁就不良的、错误的做法,以致学生受损、受害。

教师要帮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注重从点滴做起,坚持持之以 恒。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复杂的过程,不能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忽视,考前不闻不问,考后忙着查分,孩子不及格不是挨揍,就是挨训。应该 每天每日地关心孩子的学习,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小事做起,及时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上的一些具体困难。特别是当孩子遇到了失败和挫折的时候,更 应该以满腔热忱地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其三,要选择好时机,把握好分寸。对孩子不闻不问是错误的,但整天唠叨个没完没了,也难以产生积 极的效果,应该选择好教育的时机,比如当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得意忘形时,这时,家长一方面要肯定孩子的努力,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戒骄戒 躁,以巩固成绩,争取更大的进步。当孩子遭到失败心灰意冷时,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看到自身的潜力,树立学习的信心。 同一教研组的教师虽然知识结构相近,但由于毕业学校不同、教育教

学方法不同,从事教育工作年限不同以及个 性特征的不同,工作中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浓厚的团结协作的氛围里,交流互动也就成为了工作的常态,也正是在频繁的交流互动中,教师们真诚以待,

取 长补短,不仅心情舒畅,而且促进了自己的成长。

“中心发言制”是学校提出的对教研组活动的统一要求。以往教研组活动仅仅停留在教研组长布置工作,备课组长汇报工作,教研组成员上交工作的层面,这些工作 固然重要,但如果教研组活动仅限于此,教研组存在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中心发言制”的推行,使教师本人可以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思考的问题、疑难提交给集 体,供教研组成员相互探讨争辩,也可以把自己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贡献给集体相互借鉴分享,这一举措得到了教师们的欢迎。争论多了,体会深了,思维活了,这就 是成长。老师们说,即便是激烈的争论在表面上显得有些不和谐,但这种教育人际关系实质上十分有利于教师业务

能力的提高,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团结协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