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一高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周考
历史试卷
命题人:尚清卫 审题人:李丰利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
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呵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的话里没有涉及到的是( ) A.无为而治 B.尊重规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3.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时,乐在当时是排在首位礼是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 )
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 D.以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
4.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李贽 D.王夫之
5.“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 )
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6.南朝人王情称:“次仲(人名)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由此可知王情认为( )
A.次仲是隶书的创立者 B.次仲尝试创立草书 C.古代的书是用楷体写的 D.字体演变具有继承性
7.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1
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8.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
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9.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10.“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民对君可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材料观点类似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 )
A.权力制衡 B.君主立宪 C.天赋人权 D.社会契约 11.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年)针对启蒙运动“不承认任何外在的权威”,提出人应
该独立思考。针对启蒙思想家以理性的化身安排社会和个人生活,提出人非工具,并大声疾呼“理性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他批判启蒙运动是基于( ) A.某些启蒙思想家沽名钓誉 B.法国大革命的悲剧 C.个别思想家歪曲理性主义的实质 D.殖民扩张的罪恶
1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
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13.“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
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
2
14.中国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这表明他们( )
A.主张绘画要进行必要的内心修行 B.主张绘画要专心致志 C.绘画要建立在对大自然细心观察的基础之上 D.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
15.孙中山先生早期对义和团的缺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后来(1924年11月),他在继续
批 评义和团弱点的同时也对义和团抵御外侮的行为进行了肯定。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革命的高涨 B.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中国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16.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
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下列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 B.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C.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成果 D.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
17.1899年,孙中山在东京与梁启超讨论土地问题时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
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然后授之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有一层地主从中睃削之,则民可以大苏。”由此可见,孙中山在土地问题上的主张( )
A.与罗斯福相似,主张国家干预 B.与资本主义一致,主张土地私有 C.与马克思主义相似,主张土地国有 D.与斯大林模式相似,主张农业集体化 18.卢梭把《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寄给伏尔泰,请他评论,伏尔泰在回信中写道:
“在使我们都变得愚蠢的计划上面运用这般聪明灵巧,还是从未有的事。读大作,人一心想望四脚走路。但是,由于我已经把那个习惯丢下60多年,我很不幸,感到不可能再把它捡回来了。”这说明伏尔泰( )
A.运用进化论否定了卢梭的观点 B.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高度赞扬了卢梭书中的观点 D.反对抛弃文明、返回自然的主张
19.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
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 )
3
20.宋代,对刻印无价值的书用“殃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树和枣树.
这表明宋代( )
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B.开始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C.毕升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 D.刻书风行一时
21.“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计白当黑’,
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材料表明古代山水画( ) A.“意境”是其灵魂 B.重视画面的布局 C.可能受道家思想影响 D.先秦时期
22.“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
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书法 B.绘画 C.戏剧 D.杂技
23.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之一的伽利略,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和“现
代科学家的第一人”,但在当时却遭到罗马天主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这表明( ) A.伽利略反对神学的革命精神 B.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之间斗争激烈 C.教会为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措施 D.宗教信仰与科学精神之间的敌对关系 24.严复《论教育书》中说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
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言论( ) A.为洋务运动提供理论依据 B.抨击顽固派的冥顽不化 C.揭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D.指出了维新思想的局限性
25.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
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
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用“西用”维护“中体”最终导致运动失败 D.新文化运动在尊孔逆流下“打倒孔家店”有一定合理性
26.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
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
4
杀史料的主要理由是( )
A.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B.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C.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D.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27.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
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B.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28.邓小平在1979年曾经说过:“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市场
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年他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 ) A.计划经济不再是主要经济模式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主要目标 C.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D.南方谈话中的一些思想观点早已提出 29.肖邦的祖国波兰在近代曾被外国瓜分,他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舒
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这体现出( ) A.肖邦的音乐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色彩 B.波兰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缓慢 C.波兰音乐在肖邦生活的时期走向巅峰 D.民族乐派的音乐充满感伤情绪 30.某学校举办一次介绍欧洲文化的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讲题包括了:“歌
德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和“雨果的小说艺术”等。为配合这项活动,学校还安排了一个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舒伯特之夜”。这次活动的主题,应拟定为( )
A.启蒙运动的学术 B.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 C.现实主义的文化风格 D.浪漫主义的文艺
31.1989年3月,邓小平说:“不要怕外国人议论,管他们说什么,无非是骂我们不开明。
多少年来,我们挨骂挨得多了,骂倒了吗?总之,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中国不能乱。”邓小平意在说明( )
A.外国的社会制度不合乎中国国情 B.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 C.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必须改变 D.要与市场经济体制划清界限 32.“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
正。”(《朱子语类》)这则语录所阐发的是( )
A.心外无物的世界观 B.克己省身的修养论 C.推己及人的处世观 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5
33.柏杨先生评价说:“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光芒万丈的思
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柏杨先生评价的“国策”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主专制,天下一统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D.三纲五常,尊崇伦理
34.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
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 C.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D.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 35.中国历代采用帝王纪年,这种办法一直沿用到清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告各
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中国纪年的变革( )
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 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 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 36.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
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 A.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B.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37.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
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成熟
38.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赖家坊的“协成店”驻地写了一封题名为《时局估量
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信函,除对那些右倾悲观思想做了分析批评外,更多的是深刻阐发了他的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该信函( )
A.明确指出工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B.肯定了农民的历史作用和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C.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实际上否定了当时部分“左”倾领导人奉行的“城市中心论”
39.王国维曾说过:“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
6
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这表明( ) A.只有新材料与古史记载相结合才能还原历史 B.新材料的发现有助于人们获得对历史的新认识
C.新材料的发现颠覆了古史记载中的可信部分 D.古史中的记载一定能补充新材料的不足
40.“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就社会观
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能够论证陈旭麓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
A.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B.反映时代脉搏跳动的改革思想日渐增多
C.清廷官僚体系由此开始发生被动转变 D.向西方学习成为精英和民众一致的选择
二、非选择题(共3个题,共40分。) 41. (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已又不享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因之古之君主,爱人民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若是每个个人把他的权力全部交给国家,国家就有统御一切事物的天然之权;就是说,国家应有唯一绝对统治之权,每个人必须服从,否则就要受最严厉的处罚。这样的一个政体就是一个民主政体。民主政体的界说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这一社会行使全部的职能。 我相信,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在民主政治中,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地转付于人,以致对于事务他再也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是把天赋之权交付给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所有的人仍然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之中无异。实在说来,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
一一斯宾诺莎(1632年—1677年)《神学政治论》
(1)根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宾诺莎的思想主张。(4分)
7
(3)比较两种思想本质上的不同,以及二者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差异。(6分)
42.(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特征。(4分)
8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5分)
43.阅读下列材料:(13分)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
材料三: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四:
9
(1)材料一图中历史人物为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有何实践活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3分)
(2)依据材料二图1、图2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2分)
(3)材料三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1分)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2分)
(4)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1分)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哪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了理论的发展?(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2分)
11.1历史答案
ADDBD DBACD BCBDA ACDAD CCBCD DADAD BBABA ADDBB 41:
(1)主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分)
条件:政治上,封建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文化上,理学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每点1分,共3分)
(2)主张:民主政体是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个人就要服从国家的统治权;在民主政体下,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民主政体是最自然的政体;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每点1分,共4分)
(3)本质不同:黄宗羲思想是活跃的儒家思想,是地主阶级的代表;
斯宾诺莎的思想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启蒙思想)。(2分)
差异:黄宗羲的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对后来反封建斗争起了积
10
极作用,但无法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2分) 斯宾诺莎的启蒙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成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2分)
42 :
(1)原因: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②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2分)
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体系。(2分)
(2)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1分)
理由:①活字印刷术发明,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③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3分) (3)市民社会趋势:市民阶层产生,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的兴起。(2分)
文化发展趋势: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1分)
原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2分)
43(1)活动:戊戌变法(1分)
影响:激发了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分)
(2)作用: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分)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分) (3)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1分)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2分) (4)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分)
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分)
(5)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2分)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