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放纵留机会——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感吴兴实验中学 805班 李嘉诚( 电话:1586820XX26 )指导老师:吴辉丽自先秦、汉武、春秋、战国,追求有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世人共同的愿望,但是,道德的准则也在不断的世俗变换和人们思想碰撞中改变着,作为现代的人,该如何去理解今天“道德”二字,读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似乎有了一个答案。 人类书本的内容层层递进,显示如何修炼自己,再是如何面对家庭、学校、乃至社会中的做人,最后则是在自然网络无边虚拟世界中如何体现道德。而在我看来,其中的“社会篇”中一个个经典的事例使我感触最丰。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员。虽然渺小,但作为这庞大躯体的一环,我们同样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当我们在面对礼仪,守法,诚信和助人时,往往会想一个问题,这样做值不值得?该不该“变通”?嗯,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也不是第一次面对了。当我还是一个幼稚的小学生时,我全然支持遵守,但是,到了初中,我又有过一丝犹豫,现在我又不得不再次思考它。 在整本书中,或许没有一个事例能比《两只口袋》更能说明答案了,这个故事讲的是陶行知一次从外地募捐回来,突然发现自己藏私款的口袋空空如也,但他坚决不肯募捐来的钱,一直走到皓月当空才到学校。这确实令我纳闷,先挪用一点,回到家再
补回来就是了,何必在没人看到时也这么认真呢?当我又回头一想,才醒悟到文末“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的意义;虽然挪用公款可以补过,但一开这个先例,便会形成一种习惯,致使公款不断被挪用,无法补回。对于个人来说,一次道德上的放纵会渐渐形成一种越来越频繁的习惯。对一个集体来说,一个小细节的放纵,可能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而习惯,风气一旦形成就难以除去了。所以哈默才会宁愿饿肚子干活,也不先接受施舍,周总理宁愿忍受脚肿之痛,也不愿穿拖鞋接待外宾。
或许不仅是社会,一个班级,乃至个人也应这样,不能因为一时放纵,而使道德长城溃塌。形成一种好习惯,好风气并不容易,需要的是全体同学共同的努力和维护。今后,也让我们记住这个道理,携手共创一个格守道德,互相监督的美好班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