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由宁静饰演的同盟会成员秋瑾为革命献身为契机,并由成龙饰演的黄兴在广州揭竿而起缓缓拉开了整部《辛亥革命》电影的序幕,最后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孙逸仙先生被迫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的无奈中缓缓落寞,整部电影富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真可谓“为革命可抛头颅,撒热血”,在这里,我想从经济的角度谈谈辛亥革命,如果有一定的经济学功底,我们不难发现整部《辛亥革命》电影由始至终都贯穿着“经济”这一线索,从孙中山先生远赴欧洲为革命起事筹措海外同胞资金,到电影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清廷政府为镇压革命党人需要,不惜贩卖铁路权(国家主权)向四大银行贷款,由此看来,经济的身影无处不在。
拉动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头分别是:消费(C),投资(I)及对外贸易(NX)。再结合辛亥革命时期的具体经济背景,中国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想要突破国外列强资本主义经济的限制茁壮生长,这当然是国外诸强不愿看到的,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性决定的,资本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由16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伊始,资本开始走上了它剥削旅程,而在英国政府不断对外殖民扩张过程中,资本得到进一步积累,这也是在经济长期增长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经济腾飞的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由此英国在中国的投资应运而生,
而发展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初具规模,但远非外国诸强的对手,这可能也是此次革命失败的一个原因,中国当时的经济恐怕难以与列强联手抗衡,而对外贸易在强大的机器生产时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远非国外诸强廉价机器生产的对手,再看消费,当时的中国人民饱受列强的欺凌,战火的纷飞难以创造和提供这样一个和平安逸的消费环境,在电影结束时所提出的《临时约法》中的民生政策的确是修复三驾马车头的良药,但在国家主权丧失的情况下,无民权,民主,何来民生。由此可见,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头已悉数崩坏。由此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势必与列强在中国的资本利益所冲突,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而中国市场拥有丰富的资源,原材料及大量廉价劳动力,这意味着在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拓时,中国与列强存在着严重的竞争,由而导致了中国的资产阶级与外国的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新生的经济制度必定受到原有的旧经济制度的制约,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由此引发了新生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君主专制阶级的严重矛盾,由此辛亥革命一触即发。 最后,我从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几个重要因素谈谈辛亥革命,无非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及技术进步(创新),资本积累促使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形成,最终导致中国的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及封建王朝的矛盾,而中国最不缺乏的就是劳动力,列强在资本扩张的过程,其实对劳动力资源也进行了掠夺。对于技术
进步需要有解放的自由思想,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的中国人民思想受到禁锢,何来自由,民主一说。进一步分析是制度及法律因素在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辛亥革命的共和主张及《临时约法》的确立无疑是这两大重要因素的外在表现,归根结底,是文化影响着的经济长期增长,这个因素不仅适用于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也适用在当代中国,中国的经济能否长期增长就取决与是否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潮流。
-----陆华
12国贸1(121012031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