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的波动及其平抑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 4 3第9卷第2期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9 NO.2 ㈣ ㈣ ㈣2006年3月 Joum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 Edition) Mar.20O6 ■经济透视 粮食产量的波动及其平抑 肖国安,王文涛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以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统计资料为蓝本,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粮食产量的整体趋势特征和波 动特征作一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其目的是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平抑粮食产量的波动提供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产量;波动特征;平抑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06)02—0077—04 解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是波浪式上升的,呈 现阶段性变化和周期性波动特征①(如图l、表l所 表1 1499~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统计表 示)。从整体上分析,在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耕地不 断减少的双重压力下,比较好地解决了粮食安全问 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做到了供求大体 平衡、丰年有余。对粮食产量曲线进行特征分析, 找出我国粮食生产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对我国未 来粮食生产能力进行正确判断,即对粮食供给能力 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有利于制定正确的粮食政 策,平抑粮食产量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国民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l一粮食底 产拭万吨 i 一 ’ I/ 0 l949 1954 1959 1964 1969 1974 1979 1984 1989 1994 l999 年份 图1 1949—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 收稿日期:2005一l1—05 基金项目:科技部软科学项目资助课题(2oo4t)CQ2O(r)4) 作者简介:肖国安(1958一)。男,湖南桃江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校党委书记,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工业 经济研究。 ①本文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50年农业统计资料》。 7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粮食产量曲线趋势特征:总体趋势 原因是:第一,解放后实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和社会 向上。经历了三个长期高速增长期和两个长 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第二,这一时期 期减产期 的自然灾害相对较小,成灾面积不大。1954、1956、 从1949年到1998年,粮食产量由1499年的 1957年相对大些,成灾面积分别为1一墨 嚣旧 链l_冒h[’蠲 田啦群 2 593、15 329、 l1 318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51 230万吨,达到历 14 983千公顷,其它年份成灾面积都低于8 000千 史最高水平。由10 000万吨跃上20 000万吨的台 公顷(如图2);第三,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提出 阶共经历了l7年(1949~1966年),由20 000万吨 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口号,对农业的财政投 跃上30 000万吨的台阶共经历了l2年(1966— 入稳定增长,由1950年的2.74亿元增长到1958年 1978年),由30 000万吨跃上40 000万吨仅经历了 的43.28亿元。 6年(1978—1984年),由40000万吨跃上50 000万 第二个长期快速增长期是1961 1967年,共 吨经历了l2年(1984—1996年)。在解放后的55 有6年的快速增长,产量由13 650万吨增长到 年中,粮食播种面积整体上是下降的,粮食产量的 2l 782万吨,跃上了20 0130万吨的台阶,这期间产量 增加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复种率和单产 基本上没有波动。主要原因是:第一,“三年自然灾 量。在解放后的55年中,有三个长期快速增长期, 害”发生粮食饥荒后,粮食问题引起了政府和人民群 这三个高速增长期都是与三次制度创新密切联系 众的高度重视,全党狠抓粮食生产;第二,在制度上进 的。第一个长期快速增长期为1499—1958年,共 行了创新,实行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第 有9年的快速增长,产量由l1 318万吨增加到 三,自然灾害存在,但成灾面积比较平稳(如图2)。 19 765万吨,其间有一定波动,但波幅很小。主要 { 瑚啪姗 m m 8 0 0 O 0 O 一< 咖枷枷0 0 躜 督 盔 图2 1949~2003年粮食产量、成灾面积、财政农业总投入曲线 第三个长期快速增长期是1980 1984年,共 害,给本来很脆弱的中国农业以致命的打击,致使 有4年的快速增长,产量由32 056万吨增加到 粮食大面积减少。第二是人祸。1955年的合作化 04 731万吨,跃上了40 000万吨的台阶。主要原因 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大,但在1957年的高级社及 是:第一,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在 后来的人民公社,却从体制上制约了农民种粮积极 经历长达几十年的人民公社、平均主义之后,种粮 性,特别是1957年反右倾运动、1958年的大跃进运 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 动、大炼钢铁,大量劳动力从事钢铁生产,大量森 高;第二,1979 1982年政府连续3年提高粮食收 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这一时期,粮食储备不 购价格幅度达49%,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第 大,加上国家经济困难和外国的封锁,进口粮食也 三。自然灾害平稳;第四,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稳定 很少,从而出现粮食危机,大量城乡居民靠野菜、糠 增长。 壳、树皮度日,许多人因饥饿或营养不良而死亡。 在解放后的55年中,有两个长期减产期,第一 第二个长期减产期则发生在世纪之交,1998一 个长期减产期发生在1958—1961年。连续3年大 2003年连续5年减产(其中2002年产量略有回 幅度减产,由l9 765万吨减少到13 650万吨。究 升),产量由51 230万吨减少到43 070万吨,低于 其原因,第一是天灾。1959 1961年受灾面积分别 1990年的粮食产量(44 624万吨)。连续5年的减 为44 629、65 455、61 769千公顷,成灾面积分别为 产,并没有引起粮食危机,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只是 13 728、24 977、28 834千公顷,连续3年的自然灾 粮价大幅度回升,从而带动了农产品和整体物价水 7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平的上涨。这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粮食生产大 丰收,特别是1996..1999年连续4年的大丰收,粮 食库存很大,加上外汇充裕,进口粮食比较容易和 期是1967 1971年,1968年比1967年产量下降, 1969年略有回升,后两年较大幅度上升,1971年达 到新的波峰;第二个周期是1971—1975年,1972年 之后3年连续上升,到1975年达到新的 快捷。出现这个减产期的主要原因是:第一,20世 产量下降,第3个周期为1975—1979年,1976年产量持 纪9o年代中后期,粮食连续丰收,库存积压,出现 波峰;之后3年连续上升,到1979年达到新的波峰。 了农民“卖粮难”、“储存难”的局面,政府财政负担 平,加重,因此,各级政府放松了粮食生产,许多地方还 出现了强行压缩粮食产量、压缩播种面积的现象; 第二,市场价格长期低迷,种粮直接成本接近或高 于粮食售价格,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大量耕 在高度计划经济时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有规律的 波动,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自然灾害的影响因 素。如图2所示,1967 1979年的成灾面积和粮食 产量呈负相关关系,产量曲线的波峰基本上对应了 地抛荒,大量复种耕地改为单种,许多地方出现了 “负地租现象”,即农民为了不抛荒,宁可出钱交给 只能在家种地的农民耕种,一方面以防政府因抛荒 而罚款,另一方面,由代种农民负担上交款和税收; 第三,农业结构调整。这些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幅 度很大,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另一方面 是农民比较利益的驱动,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的收益 远远高于种粮的收益;第四,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中 央实施退耕还 、退耕还湖政策,致使耕地面积大 幅度减少,粮食单产量大幅度降低,由1998年的 4 50 斤/公顷降到2003年的4 333公斤/公顷, 如表1所示。 二粮食产量曲线波动特征:波动特征 明显。波动的频率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 从1949 2003年粮食产量曲线(如图1)可以 看出,波动的特征非常明显,但不同时期,频率及特 点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7年)。计划经济特征明 显,市场特征很弱。这一阶段实行高度的计划经 济,实施粮食的统购统销,农业组织形式经历了土 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到农业低级社、高级社、人 民公社。实行三级核算,队为基础,再到“三自一 包”、部分统购统销的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以9年 为一个周期,第一周期为1949—1958年,其间有一 次小的波动,但不明显,总体趋势呈近似线性增长, 在1952~1954年三年中有一个小平台,计划经济 掩盖了市场波动的特征。第二个周期为1958~ 1967年,在经济连续4年下降后,连续6年上升。 这次波动明显,但不是市场经济导致的,主要原因 是1960 1962年的自然灾害和后来的“三自一包” 的制度创新所引起的。 第二阶段(1967—1979年)。这一时期仍然是 高度计划经济阶段,仍然实行统购统销,其间正值 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粮食产量曲线呈上升趋势, 但也呈现较有规律的波动,波动的周期为4年,但 为不对称波,下降为1年,上.升为3年。第一个周 成灾曲线的波谷,产量曲线的波谷对应了成灾曲线 的波峰,但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1968、1969 年,产量为波谷,但成灾面积也是波谷,这主要是文 化大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冲击所导致的。第二,市场 的因素。在这一时期,尽管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 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但这限于国家征购的“公粮” 部分,剩下的粮食大部分由生产队分配给社员生 活,但其中有少部分通过市场进行交换,生产队要 靠粮食的交换购买农具、化肥等生产资料,农民也 要靠交换粮食来换取生活必需品,如食盐、照明用 油、布匹等。所以当时粮食的所谓“黑市价”对粮食 产量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 第三阶段(1979~2003年)。这一时期市场经 济特征很明显,尤其是1984~1999年,市场波动的 特征十分明显,频率周期很有规律,3年为一个小 周期,6年为一个长周期。1979~1984年的长期高 速期和1999~2003年的长期减产期在前面已经阐 述,这里不再重复。1984~1999年经历了两个半长 周期,1984~1990年为第一个长周期,共6年, 1990~1996年为第二个长周期,也是6年,1996— 2002年为第三个长周期,也为6年,但后3年产量 明显下降,2002年略有回升。在1984~2002年经 历了6个短周期,每个短周期为3年,1984—1987、 1987—1990、1990~1993、1993—1996、1996~1999、 1999 2OO2年,但波动曲线不对称,下降期为1年, 上升期为2年。这个时期波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第一位的因素是市场及价格的因素,在这一时期, 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特别是粮食 市场价格放开后,市场及价格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力 度加大,粮食总产量与粮食售价格指数和政府粮 食收购价格指数曲线基本上是同步波动的,波动的 规律很相似,特别是总产量曲线与两个物价指数的 相似性十分明显。如表2,粮食总产量与政府上年 的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933,与粮食 市场上年售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903,均为 高度相关;第二位的是政府政策变化。这也是影响 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它不是体现在有规律波动 7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之中,而恰恰是引起异常波动的原因。如1980一 政策使1996—1998年基本上保持了50 00万吨的 l984年的连续4年高速增长,除了实行联产承包 水平,波动很小,1998年南北大洪灾并没有使粮食 责任制的因素外,还有1979—1982年连续3年提 总产量下降,反而是粮食产量的最高峰,由此可见 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因素。又如,1994~1999年,政 政策导向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力度是巨大的,1999 府的粮食政策变动频繁,1994年提高收购价42%, 年之后的阶段连续5年下降则主要是政策所致;第 1996年又再次提高了4o%,1997年实行“四分开、 一并轨”政策,1998年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 ~一三个因素是自然灾害及气候的影响,如图2,受灾 面积是波动的, 这种波动自然会影响产量的波动, 实行保护价敞开收购和顺价销售,大大刺激了农民 有溉千 但它可能不是主导的因素,有时是加大了市场的波 种粮积极性,使得1994—1996年粮食增长幅度很 效面公 灌积顷 动,有时可能平抑了市场的波动。 大,3年上升高达13.4%,而且由于1997、1998年的 财业 表2 1978~2003年粮食总产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 政总亿 农投元 撇搬 三入 农肥 用施万 化用吨 蠢塑 咖 ・啪 ・蚋 一・ 瑚 ・ 田 ・嘲 '呲㈣ 脚 ・彻 ・舶 ・螂 ’髑 ・螂 ・蝴 三平抑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措施 跌,挫伤农民积极性,实行配额生产的目的,就是实 影响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两个:市场因 现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 素和自然灾害,对于前者,需要政府干预市场,弥补 一 2.市场缺陷;对于后者,需要加大投入,增强抵御自然 一每田收税● 卜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提高抗灾能力 减益年 自然灾害是导致粮食产量波动的另一个重要 灾害的能力。 粮售总 因素。从图2不难看出,粮食产量曲线与受灾面积 1.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实施有效市场干预 食物指 价数 曲线几乎是同步波动的,表明两者存在高度的相关 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干预,第一是行政措施,粮层 府价 关系。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而且抵御 层负责抓好粮食生产,第二是通过价格干预,促进 食收指 政购数 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大 粮食生产。过去的保护价政策和现在实施粮食直 食粮售物总指● 卜 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抗水灾、旱灾的能 补,都是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来干预市场,调动农民 价数年 力[2],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开发高效生物农药, 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但目前 食粮府收价指● 卜 提高抗虫灾的能力。 直补的力度太小,对农民种粮积极性刺激作用还不 政购数年 大,今后一方面应加大直补力度,这是一项既能促 参考文献: 进粮食生产,又能增加农民直接收入的一举两得的 [1][1]陈永福.中国粮食供求预测与对策探讨[J].农业经 措施。另一方面,应继续保持保护价政策、粮食直 济问题,20o5,(4):8—13. 补不能代替保护价措施。第三,必须实行配额生 [2]肖国安,王文涛.粮食供求波动的轨迹、走势及其平抑 产,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和对市场实行保护价之 措施[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72—76. 后,其必然结果是供大于求。最终导致市场价格下 On the Fl uctuation of Rice Outputs and Its Balance XIA0 Guo—al1.WANGⅥren—tao (School ofBusiness,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Xaingtan411201,China) Abstract:Using the econometrics approach,the author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general trend and fluctuation of China’S rice outputs on the basis of hte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of rice outputs in 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hte Peo. pie’s Republic of China.Some laws have been found.This paper aims to protect China’s rice safety and balance hte lfuctuation of irce outputs by proposing speciifc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irce outputs;fluctuation features;balnace (责任编校王小飞)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