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23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1.如图反映的农业生产技术最早出现于(  )

A. 殷商时期B. 西周时期C. 春秋后期D. 战国晚期

2.他的思想包含了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朴素的辩证法,以及“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等。“他”是(  )A. 老子

B. 孔子

C. 主父偃

D. 董仲舒

3.“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下列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度

4.“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该作品的作者是(  )A. 李清照

B. 辛弃疾

C. 马致远

D. 关汉卿

5.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清政府曾在该地区(  )A. 设置宣政院

B. 册封达赖

C. 设置伊犁将军

D. 册封班禅

6.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将大量鸦片走私到中国,不仅毒害了中国人的肉体和心灵,也使得清朝的吏治腐败不堪。为此,清政府(  )A. 颁布“禁海令”

B. 发动虎门销烟

C. 开展洋务运动

D. 倡导“实业救国”

7.“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李鸿章的观点体现了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  )

A. 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C. 导致了民族工业萎缩

B. 实现了民族独立目标D. 根除了列强侵略势力

8.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由上海前往北京策划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被刺杀于上海火车站。该案发生后,革命党人发动了(  )A. 公车上书

B. 辛亥革命

C. 二次革命

D. 南昌起义

第1页,共15页

9.时间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如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五四运动B. 北伐战争C. 遵义会议D. 中共七大

10.从鸦片战争时期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我死国生,从容去,国殇民恸”。这些诗句共同体现了(  )A. 自强求富思想

B. 民主共和思想

C. 民主科学思想

D. 爱国主义思想

11.陈毅在1948年的某次会议上指出:“去年我们这一反攻,带决定性的胜利就是把蒋介石的战略方针破坏了,把战争的包袱放到‘蒋委员长'头上。”材料中的“反攻”指的是(  )A. 跃进大别山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12.如图漫画寓意近代中国人民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这种现象基本改变的标志是(  )A. 抗日战争的胜利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里的“一桥”位于(  )A. 南京

B. 沈阳

C. 武汉

D. 长春

14.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笔记中出现了“深圳”“南通”“长三角”“重庆”等关键词。他可能在研究真题模拟分类(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5.香港、澳门回归后,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中央政府还宣布了多项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这得益于(  )

第2页,共15页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 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

B. “一国两制”的构想D. “九二共识”的达成

16.“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种社会和政治体系以及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它是阿拉伯文明独特的印记。”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 佛教

B. 基督教

C. 伊斯兰教

D. 印度教

17.当时许多意大利人深信他或她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生活的目的是发展自己本身的潜能。该观念体现了(  )A. 种姓制度的特点

B. 西欧庄园的性质C. 大化改新的内涵D. 文艺复兴的核心

18.观察表格,下列主题最适合“▲”处的是(  )

1689年《权利法案》

1787年美国宪法1789年《人权宣言》

A. 启蒙运动影响美洲地区C. 《拿破仑法典》的影响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D. 无产阶级革命的曲折进程

19.“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致胜的利剑。”这一现象得益于(  )A. 十月革命的胜利C. 苏联模式的推行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20.某国际组织致力于规范多种贸易行为,从而将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该组织是(  )

A. 世界贸易组织B. 联合国

C. 欧盟D. 北约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21.下列图片承载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解读图片,回答问题。

第3页,共15页

(1) 图1包含了秦朝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在经济方面的重要意义。(2) 写出图2对应的纸币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最早出现的地区。据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 图4与清朝哪项对外政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的消极影响。(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22.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4页,共15页

(1) 写出材料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历史事件。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3)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以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为主题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 1853-1856年)的失败对俄国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它导致了旧制度的变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进行分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其意义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发表的《解放宣言》都要重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改编)

材料二 1945年2月4日至11日,美国,苏联和英国的政府首脑在克里米亚半岛举行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一系列决定有利于同盟国联合力量击败德日法西斯,但有关中国的条款却是背着中国人民作出的有损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决定,是大国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李春放《雅尔塔会议与战后国际关系体系》(改编)

第5页,共15页

材料三

(1) 材料一中“旧制度的变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事件的历史影响。(2) 据材料二,指出该会议的名称并概括其影响。

(3) 据材料三,指出引发俄乌冲突的历史事件及各国家(组织)态度体现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趋势。(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缓和国际冲突、维护世界和平的看法。

第6页,共15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铁农具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广泛使用。牛耕出现也在春秋时,战国时期推广。故C正确;“殷商时期、西周时期、战国晚期”与史实不符,排除ABD。故选:C。

本题考查铁犁牛耕技术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铁犁牛耕技术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A

【解析】A.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主张“无为而治”。A符合题意。B.孔子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以德治国,排除B。C.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推恩”,排除C。

D.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建议,排除D。故选:A。

被你题考查老子思想,识记老子思想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老子思想相关知识。

3.【答案】C

【解析】A.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权力具有世袭的特征,排除A。B.郡县制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不得世袭,排除B。

C.根据材料“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可知,题干描述的是科举取士的相关信息,故C正确。D.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科举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D

第7页,共15页

【解析】A.李清照是南宋时期婉约派的女词人,排除A。B.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豪放派的代表者,排除B。C.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排除C。

D.根据材料“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的相关内容,故D正确。故选:D。

本题考查元曲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元曲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C

【解析】A.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排除A。B.册封达赖喇嘛,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排除B。

C.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的管辖,C符合题意。D.清朝册封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排除D。故选:C。

本题考查清朝对新疆的管辖。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6.【答案】B

【解析】A.清朝前期颁布了“禁海令”,与题干无关,排除A。

B.根据材料“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将大量鸦片走私到中国,不仅毒害了中国人的肉体和心灵,也使得清朝的吏治腐败不堪。”及所学可知,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1839年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林则徐把所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全部销毁,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故B正确。

C.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兴起了洋务运动,旨在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排除C。D.民族资本家倡导“实业救国”,排除D。故选:B。

本题考查虎门销烟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虎门销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A

第8页,共15页

【解析】题干“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说明,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故A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实现民族独立目标,排除B;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C;洋务运动只是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不可能根除列强侵略势力,排除D。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8.【答案】C

【解析】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同盟会会员宋教仁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与宋教仁无关,排除A项;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与宋教仁无关,排除B项;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与宋教仁无关,排除D项。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二次革命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二次革命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解析】A.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A正确。

B.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其主要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排除B。

C.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C。D.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故选:A。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第9页,共15页

10.【答案】D

【解析】A.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排除A。

B.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体现了民主共和的思想,排除B。C.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民主、科学”,排除C。

D.根据材料“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我死国生,从容去,国殇民恸”可知,题干信息都体现了近代民族英雄反抗外敌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故D正确。故选:D。

本题考查虎门销烟的相关内容,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虎门销烟的相关内容,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识记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11.【答案】A

【解析】A.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符合题意。B.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至11月,属于主力决战阶段,排除。C.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属于主力决战阶段,排除。D.渡江战争发生在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排除。故选:A。

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记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2.【答案】B

【解析】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

B.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故B正确。

C.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排除C。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

第10页,共15页

故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一五计划时期修筑的武汉长江大桥,故C正确;“南京、沈阳、长春”与题干不符,排除ABD。故选:C。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D

【解析】A.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A。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

C.1978年我国开始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C。

D.根据题干“深圳”“南通”“长三角”“重庆”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D正确。故选:D。

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对外开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15.【答案】B

【解析】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的外交政策,香港、澳门属于中国内政,排除A。

B.“一国两制”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香港、澳门回归后,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中央政府还宣布了多项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正是“一国两制”的体现,B符合题意。

C.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与题干无关,排除C。

第11页,共15页

D.“九二共识”是针对台湾,与香港、澳门无关,排除D。故选:B。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识记“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记“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相关知识。

16.【答案】C

【解析】“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种社会和政治体系以及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它是阿拉伯文明独特的印记。”材料中的“它”指的是伊斯兰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由于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伴随着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故C符合题意;佛教、基督教、印度教育阿拉伯文明无关,排除ABD。故选:C。

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伊斯兰教。

17.【答案】D

【解析】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据“当时许多意大利人深信他或她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生活的目的是发展自己本身的潜能。”可知,该观念体现了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的人文主义核心思想,D项正确;题干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核心思想,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无关,排除A项;西欧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排除B项;大化改新发生在日本,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无关,排除C项。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人文主义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第12页,共15页

【解析】A.走向近代的欧洲社会体现的内容应为: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等,与题目中关键词不符,故A选项错误。

B.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在欧洲,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进行了独立战争,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题目中《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对应的事件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通过这些事件,英法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故B选项正确。

C.《拿破仑法典》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稳定了法国社会秩序,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拿破仑法典》的影响与题目中关键词不符,排除C。

D.材料法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产生的,与无产阶级革命无关,排除D。故选:B。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相关史实。

19.【答案】C

【解析】据题干关键词“194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苏联仅用了十余年就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提升了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故C符合题意;题干现象得益于苏联模式的推行,十月革命的胜利是1917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1921年,都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AB;题干材料反映苏联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无关,排除D。故选:C。

本题考查苏联模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苏联模式,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得益于苏联模式的推行。

20.【答案】A

【解析】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为宗旨;主要职能是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世贸组织的成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联合国主要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排除B;欧盟属于区域性组织,与题意不符,排除C;1949年4月4日正式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军事政治组织集团,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选:A。

第13页,共15页

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等知识。

21.【答案】【小题1】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小题2】“交子”。四川地区。市舶司。

【小题3】闭关锁国政策。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小题4】国家的政策措施是否得当,经济发展的思想是否开放。(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重要意义、交子的出现、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秦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消极影响、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重要意义、交子的出现、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秦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消极影响、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等知识。

22.【答案】【小题1】①戊戌变法。②辛亥革命。③新文化运动。

【小题2】学习西方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小题3】论题: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加快思想解放。阐述:19世纪末,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以西方的“君主立宪”为指导思想,希望通过戊戌变法改变政治体制,发展资本主义,虽然没有成功,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社会的这种进步又推动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探索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民主与科学思想,直至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革命最终找到正确的方向,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维新变法的相关内容,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识记维新变法的相关内容,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识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答案】【小题1】1861年农奴制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

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小题2】雅尔塔会议。协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的行动,加快了战争的进程;对战后世界秩序作出安排;侵犯了中国等弱国的利益,具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小题3】克里米亚公投。多极化趋势。

第14页,共15页

【小题4】加强国际协作,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各国一律平等的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雅尔塔会议、世界格局多极化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俄国1861年改革、雅尔塔会议、世界格局多极化等相关史实。

第15页,共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