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
哮病,中医来讲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临床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诱发。发病机理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发时以邪实为主,治当祛痰利气;反复日久,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祛邪。若发生喘脱危候,当急予扶正救脱。平时应扶正治本以减少或控制其发作。本篇所论哮病为一种发作性疾病,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哮喘西医又名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
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2.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风哮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推荐方药:黄龙舒喘汤加减,炙麻黄、地龙、蝉蜕、紫苏子、石菖蒲、白芍、五味子、白果、甘草、防风。 (2)寒哮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推荐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麻黄、细辛、半夏、杏仁、生姜、紫菀、冬花、甘草。 (3)热哮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推荐方药:定喘汤加减,麻黄、黄芩、桑白皮、苏子、半夏、银杏、杏仁、款冬花、甘草。 (4)虚哮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推荐方药:调补肺肾方合补肾益气颗粒方加减,五味子、党参、丹参、茯苓、山茱萸、淫羊藿、黄芪、生地。
2.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2)肺肾气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和补肺汤,黄芪、淫羊藿、茯苓、葶苈子、白术、山药、山萸肉、,枸杞子、甘草、熟地黄、川贝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哮喘控制测试(ACT表) 完全控制:25分; 部分控制:20~24分; 未得到控制<20分。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 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二)评价方法
1.临床控制测试(AcT表)
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一些经过临床验证的哮喘控制评估工具如:哮喘控制测试(ACT)、哮喘控制问卷(ACQ),哮喘治疗评估问卷(ATAQ)等,也可用于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哮喘评估工具ACT经国内多中心验证表明,不仅易学易用且适合中国国情。参照《支
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过去四周内,在学习,工作或家中,有多少时间哮喘防碍您正常工得分 作 1.所有时间 2.大我数时候 3.有些时候 4.很少时候 5.没有 过去四周内,您有多少次呼吸困难 完全没有 您有多少次夜间醒来或早上比平时早醒 1.每周4晚或更多 2.每周2-3晚 3.每周1次 4.1-2次 5.没 有 过去四周,您有多少次使用急救药物(如沙丁胺醇) 少 5.没有 您如何评估过去四周内您的哮喘控制情况 制 哮喘控制测试(ACT表)
2.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各种证候的评价具体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疗效评价标准:
1.显效: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减少,肺部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若有咯血,则在三天内控制消失;若在长期治疗中,则咳嗽、咳痰等发作次数较前减少二分之一以上。
2.有效: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减少,肺部啰音明显减少;若有咯血,
过去四周内,因为哮喘症状(喘息、咳嗽、呼吸困难、难闷或痛痛) 1.每天不止一次 2.一天一次 3.每周3-6次 4.每周1-2次 5. 1.每周3次以上 2.每天1-2次 3.每周2-3次 4.每周1次或更 1.没有控制 2.控制很差 3.有所控制 4.控制很好 5.完全控 则在五天内控制消失;若在长期治疗中,则咳嗽、咳痰等发作次数较前减少。
3.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未好转或加重,急性发作频繁。 四、难点分析与优化改进措施
如何提高中医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是本病诊治的难点。(1)加强宣教,提高人们对哮病发病特点的认识,及早就诊。(2)进一步加强哮病的流行病研究,特别是中医流行学的研究,寻找出规律,制定防治措施。(3)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中医要加强传统中医中药的研究和开发,同时发挥中医药的整体治疗优势。(4)动态的辨证施治,治疗个体化。发作时攻邪,治标需分寒热,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风邪当疏风宣肺、降气平喘,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平时治本当分阴阳,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以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至于正虚邪实、寒热虚实者,又当兼以治之。哮病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个体差异大,不能一个证型,一个处方一直治到底。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病情演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使治疗更具针对性。(5)加强研究力度,深入探索哮病病因病机,由于本虚及宿痰伏肺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也是疾病迁延和反复发作的内在因素。因而治疗上在重视治标的同时应兼顾培本,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另外,加强临床治疗与中医治未病有机结合,如膏方调治、冬病夏治等。 五、临床资料分析
哮病是我科的优势病种之一,2018年度我科共收治哮病患者 例,有效 例,有效率 92.78%,全部执行诊疗方案。
哮病,中医来讲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临床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诱发。发病机理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发时以邪实为主,治当祛痰利气;反复日久,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祛邪。若发生喘脱危候,当急予扶正救脱。平时应扶正治本以减少或控制其发作。本篇所论哮病为一种发作性疾病,
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体征改善,肺功能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活动能力为预后评价指标;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改善症状、体征. 2018年 例患者主症改善 527 例(100% ) ;次症改善 378 例(71.72 %) ,未改善 149 例(28.27 %);体征改善 439 例( 83.30 %)。 527 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咳嗽咳痰改善507 例。 378 例患者改善的次症中,口唇发绀改善 378 例,面色晦暗改善 378 例,出汗改善 136 例,心慌改善 279 例,便秘改善 213例。 439 例患者改善的体征中,哮鸣音消失 367 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