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子第六小学 语文教研组 刘璐 教育教学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小学生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加强朗读的训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朗读无疑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在指导朗读时,要求学生一要姿势正确,即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胸要挺起,双手捧书,眼离书一尺,胸离书一拳,做到“姿势不对不读书”。二要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调自然。对一些语调和表情夸张的学生着重指导。
除了要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之外,还要着重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明确的定位,即“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朗读教学的规范,也是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效指导的三部曲,这三部曲须循序推进,步步为营,才能奏出低年级朗读教学的和美乐章。
一、指导用普通话正确地读。怎样才算读得正确呢?在教学中可“一要四不可”,即读书时“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把这“一要四不可”作为正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规范,要求学生人人熟记于心,在课堂上,自己用这个
标准来评价自己和同学读得正确与否的标准,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读得特别专心、认真。
二、指导流利地读。“读得流利”其实就是强调要让学生“多读”、“熟读”,反复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篇课文有的学生读几遍就能流利地朗读下来,但总有那么一些学生尽管反复练习,总读不流利,读起来往往拖腔,一字一顿,常回读,啃啃巴巴。这不仅与学生本身的语感能力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也离不开我们平时扎实有效的指导与训练。
1.指导读通句子 在正确朗读词语的基础上,我们得指导学生反复读好难读的句子,才能保证学生流利地读课文。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常出现一些长句子,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时,凡读得不正确、不流畅的句子,绝不放过,要让读的学生再读,一直读到读得合乎要求为止。一些难读的长句子,可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用“/”画出停顿,通过教师领读,让全班反复读,真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训练视读广度 由词到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打好了朗读的基础,但是有些学生还是读得疙疙瘩瘩,不流畅。可以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有些课文的段落、长句子比较难读,课根据文本的内容,把它改成字数基本接近学生视读广度的诗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笋芽儿》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这样呈现: 沙沙沙, 轻声呼唤着 快快醒来吧 沙沙沙, 笋芽儿, 春雨姑娘, 弹奏着乐曲, 呆
板的文本成了跳动的诗行,不用讲解,朗读的停顿、节奏一目了然,学生在朗读时也兴致勃勃,练读几遍以后再读课文文本,全班学生基本上都能流利地朗读了。
3.训练“看”先于“读” 就是指导鼓励每一个学生朗读课文时做到“眼比嘴快”,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嘴巴读前一个词或短语时,眼睛要看后一个词或短语,嘴巴在读前一行最后一个词或短语时,眼睛要看下一行第一个词或短语。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注意观察,目光游离于书外的学生,就是读得不流利,就是没做到“眼比嘴快”的学生,及时提醒。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大有裨益。
三、指导有感情地读。 读得有感情是对朗读教学的最高目标,这感情是复杂的,是多元的,既有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既有读者自身的情感,又有读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低年级的朗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这些情感起着奠基的作用。但低年级的孩子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较低,所以在有感情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有必要进行一些朗读技法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俗话说“无招胜有招”,但要做到“无招”,先得“有招”。
1.范读引领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老师的范读是指导其有感情朗读的最好的最直接的办法。有声有色的教师示范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课文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
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2.角色转换 由于孩子们生活经验尚浅,对很多事物不能明白,在教学中,老师们常常引导孩子们走进课文中,当成其中的一员,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去理解。如我们常提这样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此时,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啊,你会怎么想呢?”或者让孩子们也来表演表演,让自己真正的进入角色中去感悟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并在感悟、表演中理解,从而读出当时的情感。
3、借助一些多媒体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课堂不仅要丰富多彩,还要有声有色,这是为了迎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如在教授《雷雨》一课中,我收集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场景,强烈的视觉冲击立即让他们回想起了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场景,当电闪雷鸣大音乐响起时,仿佛他们自己也置身在雷雨中,“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哗哗”的下雨声立即被孩子们惟妙惟肖地读了出来,学习效果十分好。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和指导必须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师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孩子日常预习及课外阅读,让阅读变成一种习惯,让孩子们在每天的朗读训练中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