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标准、专利与企业技术创新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以浙江企业为例

标准、专利与企业技术创新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以浙江企业为例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期总第202期 2008年8月 商业经济与管理 NO.8 VO1.2O2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Aug.2008 标准、专利与企业技术创新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以浙江企业为例 张 勇 (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 要:文章以浙江为例通过对企业产品执行标准数、专利申请量与企业技术创新三者关系 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企业存在专利申请量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企业标准化建设与经济质量的提 升不一致、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短期行为明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选择标准化必须密切以技术 创新为引导;推动自主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型标准体系;由政府主 持公共性技术研究,提高企业采标能力;加强政府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标准化;专利 中图分类号:F2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8)08—0041—06 技术创新需要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科学和技术的特征决定了它们是一对天生的“伙伴”。21世纪以 来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现象日益明显,同样,标准化水平又是一个国家科技与 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技术创新的必要前提,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利用标准机构的权威促进创新技 术的推广,通过与敢于创新的运营商合作,初步“路演”技术创新的潜力。本文基于对浙江企业产品执行标 准数与企业总产值,专利申请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专利申请量与企业总产值三对关系进行相关性实证分析, 构建出标准、专利、技术创新良性循环结构,促进浙江经济的又好有快发展。 一、文献综述 国外技术创新理论起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以此为基础而逐渐发展成一门较为系统的科学。之 后,沿着技术创新路径进行研究的西方学者主要有Steven R.Cordon,Monideepa Tarafdar…、Mariano Nieto 、 Allen R.H.,R.D.Sriram 、Edwin Mansfield、Morton I.Kamien、Nancy L.Schwartz、R Levin、G.K.Helleiner等人 。 主要发展包括新技术推广方面的影响、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技术创新与新加入者处境、技术创新类型、技 术创新与企业IT技能力、技术创新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除了上述主要的观点外,国外的学者还在技术创新的模式、技术创新中政府的作用、创新与标准化之间 进行比较 J,Yoshio Kondo(2000)等进行了归纳和研究。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科技进步,文献中对其有不同的 解释。贝克曼(1977年)将技术定义为“指导物质与生产过程的科学或工艺知识”,这种知识“清楚明白地解 释了全部操作及其原因和结果”…。诺里斯和维西¨ (1973年)给出了关于技术的五种含义:技术包括所有工 业革新进程中的科学和工程活动;技术可以看作是工程的同义词;技术是技巧的集合;技术是工业技术的集 合;技术是能够生产一定实际产品的投入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欣格认为,技术是用来制造或生产物质的 收稿日期:2008—04—02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607484) 作者简介:张勇(1970一),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标准化与创新 管理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2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8年 知识和装置。拉普则指出,技术就是技能、工程科学、生产过程和手段。斯蒂格勒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加工的 信息,认为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 我国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发展:对于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张震(2006)认为应 该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与政策支持,大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推动整体经济体系中的 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从而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的质量 ;傅家 骥(2001)、黄燕琳(2006)则从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技术资源促进经济增长规律以及要素本身对R&D活动的 影响方面进行分析 ;马晓丽等(2006)认为技术创新推动和决定了制度创新;某些根本性的制度创新也是 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还有学者则从对技术创新所涉及到的各个具体侧面的研究,代表的学者有:陈 泽聪(2006)认为国内制造业的过度竞争及需求不足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王清伟(2006)认为对 关键员工的激励与约束是企业实行基于技术创新价值管理的核心 ;杜传忠(2006)认为网络型寡头市场结 构应成为实现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最有效的市场结构形式 。对于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关系,罗欣 (2006)提出应该利用企业标准化及标准体系建设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李大平(2006)提出创新成果专利 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发展战略,引导企业以技术专利为股份,投资入股组成新型的企业—— 技术标准联盟 。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的作用以及从国家创新系统的 建立、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问题,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问题等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另外,也有从企业技 术创新的动因、过程的分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体系,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实施等微观层面来探讨的, 但是这些研究缺乏广泛的实证证据,以微观企业的研究,试图揭示标准化对整个经济产生的成本和收益,但是 这些研究中却找不到对技术变革的影响进行评价的标准。虽然国内近年来也有一些文章指出标准化与技术创 新的相互关系,但都未曾进行实证分析。因此,对于上述存在问题和不足的修正正是该研究的创新所在。 二、企业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实证分析 (一)企业标准化与技术创新 1.数据选择。为了度量标准化的程度,我们可以用产品执行标准数来衡量。把专利的申请量作为技术 创新的指标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因此需要加以特定的解释。在中国不存在包含所有技术创新有关的全面的 数据库,所以在一个更长的时问范围内,专利申请仍然是技术创新的指标。选取浙江省2006年10个地区的 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产品执行标准数和专利申请量(见表1)作为指标,对标准与企业总产值,技术创新与 企业总产值两两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1 浙江地区2006年企业总产值、产品执行数与专利申请量 (单位:亿元、项) 2.结果分析。对表1的数据运用回归 分析,求得浙江企业总产值(Y)、产品执行 标准数(sT)、专利申请量(PA)的一元线性 回归方程为: Y=261.01+0.054ST+0.631 PA (1) 地区名称 杭州市 宁波市 温州市 嘉兴市 企业总产值 6975.46O 6l87.9l0 2727.590 2689.10o 产品执行标准数 专利申请量① 20o1 425 74l 3889 9486 7772 4932 3806 P=(0.688)(0.003) 湖州市 绍兴市 金华市 衢州市 舟山市 1385.530 39l0.870 1799.410 427.210 360.390 439 974 394 819 132 1774 3068 63l8 297 250 调整后R =0.734,模型拟合优度较 好。产品执行标准数(ST)没有通过,专利 申请量(PA)通过了相关性检验。出现这 样的结果主要有: (1)浙江企业产品执行标准数与企业 台州市 2228.800 39l8 4834 数据来源:浙江质量网和浙江知识产权网 ①专利授权量是采用2005年的数据,因为专利不可能在当年的产值中就有较为明显的体现,贡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期 张勇:标准、专利与企业技术创新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43 产值相关性分析。将表1中产品执行标准数与企业总产值的数据运用SPA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 明,产品执行标准数与企业产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r=0.137,双侧检验的概率P=0.688,相关程度不太显 著;可以认为,浙江企业标准化与企业总产值之间关系不很密切。浙江省质量振兴计划如何落到实处,企业 标准化如何体现在生产总值上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2)浙江企业专利申请量与企业总产值的相 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0.856,双侧检验的概率P=0.003,表明浙江企业专利申请量与企业总产值有较高相 关性。说明浙江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产值的贡献明显。 (二)企业技术创新与国内生产总值 1.数据来源。本文采用1987年到2006年的样本。选用企业专利申请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来证明企业技 术创新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首先定义两个变量:一个变量是浙江企业的年专利申请量,另一变量是 浙江企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如表2所示: 表2 浙江企业专利申请量与国内生产总值表 (单位:亿元) 2.结果分析。对表2的数据运 用回归分析,求得浙江省国内生产 年份 专利申请量(项) 国内生产总值 年份 专利申请量(项) 国内生产总值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153 1448 1497 2243 2571 3194 3343 3495 4O42 5162 6o6.99 770.25 849.44 9O4.69 1089.33 1375.7 1925.91 2689.28 3557.55 4188.53 1997 1998 1999 20o0 2001 2002 2003 20o4 2005 2oo6 6262 7074 8177 10316 12828 17265 21463 25294 43221 52980 4686.11 5O52.62 总值(Y)与专利申请量(X)的一元 线性回归方程为: Y=一137652+193.141X(2) 5443.92 6141.03 6898.34 8003.67 9705.02 11648.70 13437.85 15742.51 P=(0.ooo) 调整后的R =0.988,拟合优度好。 且通过了相关性检验。 结果表明,企业专利申请量与 国内生产总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 r=0.994,双侧检验的概率P=0,相 关程度高。可以说,浙江企业专利 申请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有很 数据来源:1988 2007年浙江统计年鉴m 密切的联系。 虽然从数据分析的结果看浙江企业标准数、技术创新、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专利之间具有相关性,但是浙 江企业标准化建设、企业专利申请量以及自主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三、企业标准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专利申请量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 截至2006年底,浙江省已累计申请专利234077件,授权专利135794件。其中2006年全年专利申请量 52980件,是2000年的5.13倍;授权量30968件,是2000年的4.13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8330件,占专利 申请总量的比例为15.7%。全省专利授权量3.09万件,比上年1.9万件增长62.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量1424件,占专利授权总量的比例为4.5%,比上年1110件增长28.3%。2006年浙江授权申请总量仅次于 广东和江苏,居全国第三位。但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不多,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居多,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仅 居全国第6位,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在专利申请总量中仅占15%左右的比例,明显低于北京54%、上海33%、 和广东23%的水平。 由此可见,浙江省的专利工作还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综合指标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 距,与我省经济在全国的地位还不相称。一是全社会专利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专利侵权行为仍处于多发状 态。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没有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全省约有95%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或不拥有专利。二是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8拄 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体现技术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只占全省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14%和2.93%,万名 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指数为4.83%,居全国第11位。三是专利的投入特别是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 投入仍然不足。专利技术的产出、实施和保护的协同机制有待进。 (二)企业标准化建设与浙江经济质量的提升不一致 浙江企业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与浙江省提出的质量振兴事业的发展目标有差距。具 体表现在: 1.标准的市场推动力较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直接动力来自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需,而 产生这种动力的压力应主要来自于市场,而企业出于采标成本的考虑以及市场价格竞争的压力,表现为“应 对检查型的采标”,与人们收入水平提高要求其所消费的产品质量改进的市场需求不相一致。 2.国际标准信息的准确描述不一致。中小型企业非常缺乏有关标准化工作的知识,甚至连标准化的概 念都没有,而且不知道如何制定企业标准;也不清楚从何处获得有关产品标准;规模以及以上的企业虽然有 标准,但由于缺乏检测手段,标准成了一纸空文;尤其是同一产品,不同的标准,在技术、结构、参数等方面的 描述千差万别,缺乏协调一致性。各级政府部门在采标工作上还缺乏协调,没有形成推进采标的合力。 (三)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短期行为明显 1.只重视所谓的“自主技术创新”,忽视R&D与参与标准制定的密切联系。不少企业认为技术创新与 标准化是一对矛盾体,认为技术创新是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而标准化工作是继承现实,一切需按标准条 文、规定执行,禁锢技术人员的创新思路,对技术创新有约束,不利于技术创新工作。从浙江质检部门对本 省规模以上企业采标调查,调查发现,有56.7%的被调查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但采标产品的销售额占销售 总额的比重平均仅为35.1%,采标率在50%以下的共有679家,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7.6%,其中10%以下 的有584家,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49.5%,而有539家企业的采标率为0,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45.7%。 2.专利、标准的跟踪意识较弱。企业或行业重视技术创新初期产品标准规定和贯彻,伴随着产品满足市 场需求的更新换代,产品的特性已发生了变化,但产品标准未修订或修订周期过长。同时,不善于采用国际 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而对于专利或者通过专利文献的分析来了解贸易中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方向,应对 或者有效形成贸易技术壁垒等方面的意识还比较弱,这一点和贸易发达的国家(日本、欧盟国家等)的差距 非常明显。以杭州医药制造业的R&D投入与与发明专利相关性为例:通过对杭州市2003~2006年R&D经 费投入与发明专利情况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R&D经费投入和发明专利的统计数据 对表3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知:两 档案年度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发明专利 者相关系数R=0.969,说明研发经费与发明专利具有显 2o()6 2196 11 著的相关性。发明专利对研发经费产生显著的正向作 2()O5 2367 10 用,说明应该促使企业投入更多的R&D经费,从而产生 2OO4 1589 3 更多的发明专利,促进技术的进步。但是,企业通过研 20o3 1431 2 发而形成专利,真正起核心作用的发明专利却为数较 资料来源:部分数据来自浙江质量档案,专利数据 少,2006年,杭州发明专利占当年专利授权量的 来自中国专利检索网整理而得 0.484%,而通过发明专利形成专利群,再通过形成企业 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形成企业的竞争力。 3.技术人才与标准化管理、专利管理人才的结合程度较弱。技术创新人才只顾埋头完成技术研发,或 者只是瞄准技术领先程度的多少来完成技术创新,没有将这些先进的研发成果及时申请成为专利,特别是 美国专利。同时,没有将这些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通过某种渠道上升为标准,结果,这些先进的技术在较短 的时间内就会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而退出市场。而技术人才与标准化管理、专利管理人才的 结合程度较弱是形成这一劣势重要原因。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期 张勇:标准、专利与企业技术创新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45 四、政策建议 企业的良性发展,表现为标准、专利与技术创新同步开展;构建标准、专利、自主技术创新良性循环模 式,企业、政府责无旁贷。 (一)盘活已有的技术存量资产适应标准的新变化 为了能够与更高的技术创新速度同步,标准化过程需要更另贴近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浙江要利用“长 三角”区位发展的平台,将创新与基于标准的创新扩散之间紧密的联系起来。使标准化的选择必须更加密 切地以技术创新为引导。同时,应面向国际市场需求,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型标准体系。如在技术标 准的制定与建设过程中,推行国际ISO质量认证等品质标准,掌握美国uL、德国VDE、加拿大CSA产品测试 标准、日本工业标准JIS等国际常用安全标准。 (二)组建战略联盟,引导企业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 科技成果代表的是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及时将这些成果形成专利,使企业的技术成果得到相应的法律 保护。同时,组建战略联盟嫁接外部研发资源,从而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在面对激烈变动的企业外 部环境时,单靠自身的能力都很难开发并推行一套新的标准。标准化过程的网络效应将使企业的研发结果 产生巨大的风险,从而企业在研发过程中要不断掌握市场甚至是竞争对手的动向,这就势必要求各个企业 之间进行这方面的合作。为了满足这种外部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的要求,大多数企业应采取的对策是 努力利用企业外部研究开发资源,并积极寻求使内外资源产生协同作用的技术创新方式。 (三)由政府进行公共性技术研究,提供企业采标的通道 公共性技术属于公共产品,其研究与开发有着较大风险,仅凭个别企业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共 性技术的研究需要由政府主持,并给予其财政上的大力支持。而行业协会则应从旁协助,并组织本行业专 家及企业技术精英共同参与,从而提高企业的采标能力。 1.做好国外先进标准的转化。并制定采标标志。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 准的工作是国内企业今后采用标准的重要途径。政府部门有必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结构特点,推动国际标 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转化为地方标准(国家、行业非等效采用的标准,地方可以等效采用;国家、行业等效采用 的标准,地方可以等同采用)。同时,为了推动采标工作,采标标志的管理权限应下放到县一级标准化管理 部门,企业在产品的包装上贴上采标标志,采标标志应注明采用的标准以及标准的转化情况。 2.制定强制性政策推动采标工作。并将采标纳入政府采购程序。在政府对企业实行有关评比、评奖活 动中,将采标工作纳入必备条件之一,以此来推动采标工作。同时,在制定的政府采购程序和采购规范时, 应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产品纳入优先采购的条件,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参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政 府采购协议》,制定出有利于推动采标工作的政府采购政策。 (四)政府应把知识产权从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 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拥有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发明专利、自主知识产 权等。努力增加专利拥有量,避免在技术上长期依赖发达国家,技术上的独占性是高技术产业长期不可忽 视的技术创新目标,同时要将专利的企业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政府制订相应政策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 (五)加大机制创新 人力资本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创造出有利于发挥专业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 运作机制。比人才数量本身更为重要。要遵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劳动、资本、 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使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与人才的贡献有机结合。努力推 动“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满足人才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自身发展和素质提高等多方面的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6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8焦 求,使人才的创造力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Steven R Gordon,Monideepa Tarafdar.How Do a Company’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etences Influence its Ability to Innovate?[J]. Jott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7,20(3):271—290. 【2 JMarinoa Nieto.Basic Propositions for the Study of the 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 in the Fim[r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4,7(4):314—324. [3]Allen R H,Sriram R D.The Role of Standards in Innovat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la Change,2000,64(2):171—181. [4]w0rld Trade Reorpt 2005一exploirng the Links between Trade,Standards and the WTO.2005:35—51[EB/OL].http://www.wto.org/ english/rese/booksp e/aurepe/worldtrade—report05e.pdf. ———一[5]Yoshio Kondo.Innovation Versus Standardization[J].The TQM Magazine,2000,12(1):6—10. [6]张震.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政府推动机制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6):67—72. [7]马晓丽,鲁守尊,马继青.企业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06(10):97—98. [8]陈泽聪,徐钟秀.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兼论与市场竞争的相关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6(6):122—128. [9]王清伟,计军恒.论技术创新及激励与企业价值[J].经济问题,2006(11):11—13. [1O]杜传忠.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兼论实现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条件[J].中国工业经济, 2006(11):14—21. [11]罗欣,张京成.面向技术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标准体系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2006(4):6—10. [12]李大平.软件业技术标准联盟治理的基本框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7):102—118. [13]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20o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501—657. Study on Relationship about Standard,Patent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 Case ofZh ̄iang Enterprise ZHANG Yong (School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a nInsthute ofMetrology,Hangzhou 310018,Chia)n Abstract:This paper has analysed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three pairs of relationship such as the number of implementation of stndaards,patent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Lots of problems have been found,that is,the obvious short— tem rfeature in technologicla inovation,patent application amount not matching the economic growth,enterprise standardizing constuction inconsistent with economy quality promotion.As to these problems,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raised.For example, technological inovation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during the selection process of standardization,transform the autonomous scientiic af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to technologicla standard,and establish a new system close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The common technologicla research should be hosted by the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enterprise spirit bid ability.Government mechanism innovation should be reiforced.n Key words: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tandardization;patent (责任编辑薛晓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