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双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急性肺栓塞一例分析

双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急性肺栓塞一例分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学术探讨 健康导报.医学版 20 15 年第7期 卷 20 i 双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急性肺栓塞一例分析 王建文张立新郑新民 (河北省秦皇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医河北秦皇岛066000) 【中图分类号】R1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7 关键词:下肢骨折/肺栓塞 一、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42岁,农民。因交通事故致双下肢损伤l小时到 某医院诊治。入院专科检查:右小腿广泛性肿胀,上段压痛,有 骨擦感及异常活动;左小腿广泛性肿胀,下段压痛,异常活动, 并有2.5 ̄m软组织裂伤,深达骨质。双下肢感觉无异常,足趾活 动可,足背动脉可触及,末梢血运佳。x线片提示:右侧胫骨平 台及胫腓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断端移位;左侧胫腓骨下段粉碎性 骨折,断端移位。入院后因双下肢肿胀严重并有水泡形成,医生 予以石膏托固定并布朗氏架使用。给予20%甘露醇250ml八小时 一次静点,七叶皂苷钠15mgl/Et一次静点以消肿,同时使用低分 子肝素钙皮下注射2/El及血栓通冻干粉O.5gl/l ̄静点,预防静脉 血栓形成。经上述治疗一周后,双小腿肿胀基本消失,于手术室 在全麻下行双小腿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前一天行双下肢动 静脉血管、心脏B超检查,未见异常。术中双小腿同时开始驱血 带驱血,上止血带并行手术。当左下肢二次松换止血带驱血后, 病人突然出现血压下降、心跳停止。医生以失血性休克抢救,随 即给予心肺复苏、扩溶、输血、冷沉淀、输血小板血浆等综合抢 救措施,血压恢复后继续手术。术后,病人自主呼吸,带管住入 重症监护病房后,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医生予停用抗凝药物,以 双小腿骨折内固定术后、心肺复苏术后、休克等给予持续吸氧、 营养脑细胞、补充维生素、护肝保心、抗感染、促进骨组织生长 等治疗对症维持治疗一周后病人因血压下降,心跳停止抢救无效 而死亡。 尸检后病理诊断:右心及肺动脉血栓性栓塞。主要死亡原因 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脱落,随下腔静脉血流入右心及肺动脉, 引起急性心肺衰竭而死亡。 二、讨论 肺栓塞(PE)是由于肺动脉的某一支被栓子堵塞而引起的严 重并发症,死亡率高。而90%以上肺栓塞的血栓来自下肢深部静 脉。患者伤后造成双下肢软组织损伤、粉碎性骨折,入院后行双 下肢石膏托固定术,处于完全制动状态。故其存在静脉血流滞缓, 静脉壁损伤,创伤可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致高凝状态的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尽管患者入院后采取了抗凝预防血 栓等治疗措施,但效果不是绝对可靠的;术前一天行双下肢动静 脉及心脏B超检查未见异常,其准确率不是百分之百。另外发生 在小腿的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存在于小腿静脉丛内,临床症状 不明显,为术(创伤)后血栓形成的高发部位①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被认为是同一种疾病 的不同临床表现,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肺栓塞造 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即休克状态,称为急性肺栓塞。由于急性 肺栓塞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未经及时治疗,死亡率可高达 20.3O%;而经及时准确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2-8% ̄。故及时诊 断尤为重要,一经发现肺栓塞的患者,即行抗休克和抗凝溶栓治 措施。张建政、刘树清认为:虽然溶栓增加了出血等并发症的危 险,但是,用溶栓所带来的益处远大于随之所带来的较低的潜在 出血危险,而出血是可以防治的。及时溶栓抗凝已被广泛接受, 并且长期临床应用证明是安全有效的。目前国内对肺栓塞的警惕 性不高,正确诊断率低而误诊率高。该例患者入院后虽然行抗凝 防栓措施及术前双下肢血管的B超检查,其用药效果和检查的准 确率均不是绝对可靠的,更不能以此做为来排除患者发生急性肺 栓塞的依据。如果该患者术中左下肢二次驱血后出现血压下降、 心跳停止,医生能够意识到其症状为来自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 而致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及时予以心肺复苏、抗休克的同时 使用抗凝溶栓疗法救治,患者仍存在抢救成功的可能。 参考文献 ①吴孟超、吴在德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 ̄Jlli.,人民卫生 出版社。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②胥少汀主编《骨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人民卫生出版 社。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24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