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9古诗鉴赏选择题“4陷阱”“3步骤”

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9古诗鉴赏选择题“4陷阱”“3步骤”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19古诗鉴赏选择

题“4陷阱”“3步骤”

专题强化训练(十九)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

一、(2019·郑州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清晨离去内心又将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而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诗歌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真意远,饶有韵味。

[解析]颔联中“烟霞”泛指山水景物。“去”指离开。该句意为诗人吟着歌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答案] B

2.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结合诗歌内容与表达技巧答题,例如竹门半开,钟声未绝,可以看出从写景上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描绘清幽静谧

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可以看出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竹”“松”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诗人形成对比,可以看出使用了“对比”(或“反衬”)的手法等。据此形成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①写景上视听结合。竹门半开半掩,寺院的晨钟声隐隐回荡,松枝在雨后显得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描绘了一幅幽深、静谧、出尘的山林清晨图景。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山林中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③反衬(或“对比”“衬托”)。“竹”“松”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诗人形成对比,同时呼应尾联末句,表达了诗人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④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

二者皆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⑤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山林静谧、出尘的氛围。(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游记诗。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清晨离开此寺又要回到碌碌尘世的无限烦恼之中。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的山水胜景,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颈联写竹门半开半掩,寺院的晨钟声隐隐回荡,松枝在雨后显得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出一幅幽深、静谧、出尘的山林清晨图景。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天早晨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全诗语意幽远,格调高峻,使人山水之念顿深。

[诗文翻译] 暂且停下劳累的生计,休息在树丛间。离开后,又将为世间无限的烦恼所扰。吟着歌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心里觉得辜负了这水石静美的秋景。竹门半开,钟声未绝,松林雨后更加静谧,鹤群刚刚返回。明天早晨愈加忧虑惆怅,只能在尘世间回首望一望此山。

二、(2019·福州第一学期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

题。(9分)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 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缺少”讲。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解析]首句第一个“穷”并非指“生活贫穷”,而是指“不得志的困境”。此处“居穷道不穷”指人处于困境仍注重修养。

[答案] A

4.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情景交融的妙处,需要明确景物的特征以及景物和人物感情的关联。就景物描写来说,颈联写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

影”和“泉声”从视听两个角度表现出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而这种环境的清幽和弟侄在战乱时期依然静心读书、修身养性的心境相符,环境之清幽即人物心境之清幽,诗人借此景表达出对弟侄勤勉好学态度的赞美。

[答案]①颈联写的是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②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③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

[诗歌鉴赏] 首联先叙弟侄虽处境艰难,未能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遵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充满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而又自然晓畅: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仿佛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尾联是对弟侄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全诗无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人不能不佩服诗人的高超艺术。

[诗文翻译] 为什么身处未入仕的窘境但自身修养仍不缺乏,身逢乱世自己却仍与太平盛世时一样?虽然故乡在打仗,可是弟侄一直谨守儒家的礼乐之道。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年轻时候的辛苦勤勉将受益终身,所以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丝毫不要放松自己的努力。

三、(2019·武昌区高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

云门道中晚步 (宋)李弥逊

层林叠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铺陈了漫步云门道中所见的暮色笼

罩下的山水景色,“山转岗回”“步随”“独绕”等字眼点明行动轨迹。

B.首联总写诗人云门道中所见,以“暗东西”“路更迷”紧扣诗题中“晚步”二字,勾勒出傍晚山林幽深晦暗的概貌,为下联展开具体描述蓄势。

C.颔联从诗人主体活动的角度运笔,出句与对句以“望”和“步”分别领起描绘景象,目力所及比脚力所及来得更为阔远,笔力新巧,推陈出新。

D.尾联描写画外沉醉美景的诗人与画中扶着青藜杖的醉酒老叟相映成趣,与卞之琳《断

章》中主客体位置调换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诗人与画中扶着青藜杖的醉酒老叟相映成趣”错,尾联中扶着青藜杖的“醉酒老叟”就是诗人自身。

[答案] D

6.本诗颈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赏析诗句的精妙之处,首先需要确定其表达方式,颈联显然是景物描写,所以可以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上句写樵夫砍柴归来,远处的野火熄灭,孤烟散尽,这既是远景描写,又体现出画面的动态之感;下句写春耕已疲的牛卧在田间休息,小麦还显得很低,相比上句来说这属于近景描写,同时又是静景。另外,颈联对景物的描写较为直接,并未有过多的修饰雕琢,这属于白描。明确了描写的手法,再联系景物特征和诗人心境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①上句写傍晚时分,樵夫砍柴归来,远山上的野火渐渐熄灭,孤烟散尽,为远景动态描写。②下句写困乏的耕牛卧在犁边,早春时节,田里的小麦还显得很低,为近景静态描写。③此联采用白描手法,将农事活动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紧扣诗题中的“晚”字,描绘出一幅静谧安详的山村春晚图,表达了诗人悠闲愉悦的心情。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题中的“晚步”是理解这首

诗的关键所在。诗中所写之景是诗人漫步云门道中所见的暮色笼罩下的山水景色,并且体现着“移步换景”的特点。首联写层林此明彼暗,山势峰回路转,皆因诗人的视角随着脚步的移动不断发生变化。颔联写游云向落日奔驰,也是因自己沿着溪流前行而生出的错觉。诗人目力所及比脚力所及来得阔远,辞意新颖,不落俗套。颈联写樵夫耕牛、孤烟麦田,有远景,有近景,动静结合,一切都是诗人“独绕”在如画的山水之间所看到的。尾联诗人仿佛具有分身术,跑到画外欣赏起这幅有自己在内的“云门道中晚步图”了。全诗描绘“晚步”所见景物,笔法本是主实,有此一结,化实为虚,给诗境增添了空灵的意味。

[诗文翻译] 茂密的森林、重叠的山峰,从东到西望去一片幽暗;山岗回绕、道路曲折,更叫人迷茫。目光和游动的云朵一起奔向夕阳,脚步随着流水奔赴前面的小溪。樵夫归来,远处的野火熄灭,孤烟散尽。耕牛卧在犁旁,早春里的小麦还显得很低。独自漫步在美如辋川图画的景致中,有一位喝醉了酒的白发老翁扶着青藜杖。

四、(2019·贵阳市高三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 ①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曾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凭轩远眺,只见云遮雾绕,将远处的滁州城重重围住,境界开阔而略显凝重,引发诗人凭高怀古之思。

B.颔联中“山争出”中的“争”字,化静为动,写出深秋季节山林经霜落叶,山色更显峥嵘气象,用语准确而生动。

C.颈联中诗人酒后“解带”“倚栏”,外显被贬之怅恨;而眼前之悲凉景象,也是他内心对人对己无限悲叹的投射。

D.诗人深秋携友登楼赏景仍未尽兴,故而在尾联中采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与友人穷冬季节踏雪登楼再赏壮景的画面。

[解析]颈联中“解带”“倚栏”的动作表现出诗人的潇洒从容,而“西风”“画角”“斜日”等景物描写虽有萧瑟悲凉之意,却是为了反衬诗人的气概。

[答案] C

8.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诗人虽然仕途受挫、遭弃被贬,但从容潇洒、傲岸坚强的形象。

①环境衬托(侧面描写)。以霜后“争出”的山峰、凌霜盛开的野菊、暮色中挺立的青松、冬日如玉的群峰衬托出诗人傲岸坚强的性格。②动作描写(正面描写)。诗中写自己酒后“解带”“倚栏”的动作、日后“踏雪”看山的想象,既表现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惬意,更展现了诗人面对挫折打击时从容潇洒的气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傲岸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嶙峋的风骨。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中间两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之景。这两联视野开阔,诗人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寓于精炼的景物描写之中,人与物浑然一体。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露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装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本诗神完气足,潇洒有力,景物描写形象鲜明而意味深长。

[诗文翻译] 环绕城郭的浓浓云烟,迷迷蒙蒙不知有几重;往昔唐

时的名相曾经在此地感慨怀念嵩洛。秋霜过后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争相显露各自面容;野菊迎霜开放时,我们畅饮醇酒的逸兴正浓。西风中传来画角清哀的声音,我解开衣带,胸怀更加坦荡;斜倚着楼

上栏杆观赏夕阳照在苍劲的青松上。我将要乘兴带领佳客,踏雪欣赏如玉的群峰。

五、(2019·长沙市统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① 辛弃疾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②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③。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注] ①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被弹劾,退隐于上饶,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南涧致仕后亦侨寓此地,两人往来唱和频繁。②夷甫,即王衍,西晋宰相,专尚清谈,不论政事,终致亡国。③绿野、平泉,分别为唐名相裴度与李德裕所居住的别墅。东山,东晋谢安隐居之地。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开头两句运用反问,写宋朝南渡以后,没有几个人真正算得上是经略天下的人才。

B.“算平戎万里”至上片末,写词人认为抗金收复失地才是“真儒事”,既勉励友人又抒发自己的抱负。

C.“桐阴”“清昼”写韩公家世显赫,“堕地”“奔走”写其仕途坎坷,“绿野”三句写其归隐生活。

D.本词结尾表达的情感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廉颇典故所抒之情明显不同。

[解析]“仕途坎坷”错。“堕地”是写韩南涧出生就不平凡;“奔走”指其壮年为国事奔走,崭露头角。

[答案] C

10.本词感情深挚感人,曲折回荡。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词作内容。开篇“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写宋朝南渡以来,朝廷中缺乏治理国家的仁人志士,以致偏安一隅,写出了对朝政腐败的斥责与不满。下片写“况有文章山斗”,称颂韩南涧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写出了词人对韩南涧才学的赞颂。上片后三句写御敌护边、建功扬名,是词人等爱国志士应尽的职责,下片后三句写等到将来,重整社稷、收复中原的大业完成后再来为友人祝寿,这些既是对韩南涧的期望,也表现出词人对国事的关心,故写出了与友人共勉的爱国情怀。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对朝政腐败的斥责与不满。上片用“几人真是经纶手”写南渡以来,朝廷中缺乏治理国家的人才,以致偏安一隅;又借西晋王衍的典故写朝中大臣不思恢复,又不能任

用真正有才能和抱负的人。②对韩南涧才学的赞颂。下片用“山斗”赞扬韩南涧的文才,将其比作韩愈,是当代文坛上的泰山北斗。③与友共勉的爱国情怀(对友人的美好祝愿)。用“真儒事”勉励友人,希望他能担负起“平戎万里”的重任;“待他年”三句意在激励韩南涧与词人共同完成恢复中原的夙愿。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祝寿词。该词除了下片有些祝寿味道的句子外,其余皆是词人借题发挥,因忧伤国事而抒发愤慨。上片“几人真是经纶手”写词人蔑视南渡以来的当政者,直指朝中无谋国之才。“长安父老”六句,情绪低沉,笔调挫落,词人针对当时世事,借西晋王衍的典故,指责中原沦丧实为朝臣误国的结果。上片后四句笔锋重新振作起来,写御敌护边,建功扬名,才是吾辈应尽之责,抒发了词人的豪情壮志,并以此勉励韩南涧。下片由抒发对国事的愤慨,转而称颂韩南涧。“况有文章山斗”五句,词人将韩南涧比作韩愈,称他是当代文坛上的泰山北斗,并写韩南涧自呱呱落地就已不凡,

如今风云际会,更露头角。此处都是颂扬之词,故词人笔调轩昂,意气风发。“绿野风烟”三句,又把韩南涧比作前代三位宰相,意在说他们在政治上失意而退隐山林的境遇是相似的,笔调再次挫落。最后三句照应上片,称国耻未雪,无以称寿。可见词人对国事仍未失去信念,并激励韩南涧投袂而起,共同完成恢复中原的夙愿。全词运笔布局,峰峦起伏,颇具匠心。

[诗文翻译] 自从高宗皇帝南渡以来,有几个人能真正称得上是治国的行家里手?往昔长安的父老乡亲翘首期盼王师,东晋士大夫们也慨叹山河破碎,痛洒新亭之泪,可惜今日偏安之局依然像从前一样!王衍一样的清谈家们,面对国土沦丧,何曾把收复失地、统一国家放在心上!算起来,我平定金兵,戎马倥偬,已征战了万里之遥。建功立业,留名青史,才是读书人真正的事业,你是否明白呢?

况且你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被人视为泰山、北斗,你的家世尊贵显赫,门庭前的梧桐成荫,满庭清幽。你当年呱呱落地,就已不凡,今天再看,恰逢风云际会,更露头角。裴度寄情于绿野堂的景色,李德裕沉醉于平泉庄的草木,谢安纵情于东山上的歌舞诗酒,你此时因政治失意而退隐山林的境遇与他们是相似的。等到有朝一日,重整社稷、收复中原的大业完成后,再来为先生祝寿。

六、(2019·成都第一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9分)

雨中花慢 苏轼

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轻飏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①,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②不假余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注] ①“国艳”二句:指牡丹,“国艳带酒”,指绯红色牡丹,“天香染袂”指贡黄色牡丹。②清商:指秋天。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上片追述词人春日无缘赏花的遗憾,下片着重写对秋日牡丹的诸多感触。

B.起句点明“花时”,暗含词人赏花的兴致,实际上词人面对的却是茶烟,看到的只是春草等。

C.“闻道”领起六句,写赏花的好去处,词人在“国艳”“天香”丛中流连忘返。

D.结尾三句是词人对秋日牡丹的劝说,寄寓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语浅情深。

[解析]“词人在‘国艳’‘天香’丛中流连忘返”说法错误。词人并未在春季花时欣赏到牡丹盛放的美景,词中“闻道”二字表明词人并未前往赏花。

[答案] C

12.有人评价“一枝何事,向我依然”两句“问得无理而有情”,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牡丹花开花落自有其规律,与人事无关,所以说词人问得“无理”。②这一问却曲折地表现出词人惊喜、欣慰的感情:“今岁花时”词人未能欣赏到“国艳带酒,天香染袂”的美景,不免“泪洒尊前”,充满了遗憾;却在秋日发现“忽开千叶一朵”,不由发出惊喜的询问,蕴涵着遗憾得以填补的欣慰。(意思相近即可)

[诗歌鉴赏] 上片追述春光中无缘赏花的遗憾。起笔三句写春天词人在衙斋中的生活小景。“花时”不但交代了节候,更暗含着词人赏花的兴致,而实际上词人整天面对的却是“茶烟”,看到的只是“绿苔芳草,柳絮榆钱”而已,表达了词人对良辰美景“不获一赏”的遗憾。以下六句以“闻道”二字领起,着力写赏花的好去处,以及花事之盛。然而词人终究误了佳期,未能如愿以偿,内心的惆怅可想而知。

下片写秋日赏花的感触。“清明过了”写暮春花尽的悲哀;“残红无处”写出“国艳”“天香”荡然无存的现状;“对此泪洒尊前”直述词人的悲悼之情与沉痛之感。“秋向晚”三句,转写当前开放的秋日牡丹。这一枝牡丹仿佛是深知词人“方春,牡丹盛开”而“不获一赏”的苦衷,因而赶在寒冬前再次开放,以给词人一个意外的惊喜。最后五句着重写对秋日牡丹的感触,尤其最后三句,词人对秋日牡丹的劝说语浅情深,表露了词人赏花的真诚,也寄寓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文翻译] 今年百花盛开的时节,深院高墙里整天吹着东风,茶烟轻轻飘扬着。院内只有绿苔和青草,柳絮和榆钱。听说在城西,有带着长廊的古寺,有贵人家的著名园林。那里有绯红色牡丹,有贡黄色牡丹,使我向往。

清明已经过了,残花无处可归,对此不禁在酒杯前洒泪。渐近深秋,为何这枝牡丹,依

旧这般红艳?盛大的聚会上姑且追随那稍纵即逝的时光,这难逢的牡丹秋日花开,肃杀的秋风可不会怜惜牡丹的美丽。不如留住这满满的春态,寄托给明年春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