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GDAIJIAOYANLUNCONG
课程与教学079
刍议核心素养下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
廖建旺
(福建省晋江市紫帽镇紫星小学福建晋江362213)
【摘要】核心素养下的新课标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决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实践探究
【文章编号】2095-6517(2018)04-0079-02
种挑战,它要求老师要弄清知识的重难点、关键,而后进行指导。基本的做法是:对A类的学生进行以放为主,放中有扶。对B类的学生也是以放为主,在课堂中加强巡视,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扶中有放。合分相机结题及时解决[2]。对C类的学生以扶为主,
合,使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能够在多层面,多方向上展开。这不仅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使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被体现出来了,课堂上不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4.练习分类是主动学习的延续
新课程要求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因此,笔者在练习设计和指导上多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个人能力和特点,体现“质”和“量”,如设计一些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拓展题以及综合实践题,可单人思考,也可小组探讨,也可随意组合研究小组,作业的题型和成立的研究小组均形式不拘,通过练习这个渠道把学生的思维再次引向深处。如在《百分数练习课》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一道“百货商店同时卖出两件商品,每件各得300元,其中一件赚20%,另一件亏本20%。这个商店卖出这两件商品是赚钱还是亏本?”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中不仅解题技能得到训练,同时学习情感也得以升如让学生利用竹竿去测量房子的华。当然还可采用实践的形式,
高度等。这样形式多样的练习,试问学生会不喜欢吗?思维会得不到提升吗?能力会得不到发展吗?
二、问题解决———“主动学习”的核心
“问题解决”是主动学习的核心,它从发现问题出发,又以新的问题而结束。紧紧围绕着问题把学生的思维逐步的引向深处,指导学生有效的创造性解决问题,并且引发出新的开放性、发散性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3]。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以及合理解决问题作为解决学习的突破口。
1.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学生在开始阶段,提出一个问题时往往顾虑重重,怕遇到同学嘲笑,心理负担沉重,这样会在班级内产生消极被动的局面,使课堂上无法形成问题的氛围。从这几个方面可以解决这个困惑:A、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B、多举行一些以小组为单位数学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氛围中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大胆提问的意识。C、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应鼓励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要以真挚的情感给予肯定和表扬。D、教师还要多利用课外
小学数学具有非常强的思维逻辑性,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兴趣的学科。素质教育下,学生主动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基于这种理念,笔者结合几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对新时期小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的培养策略展开探究。
一、差异教学———“主动学习”的基本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指个体,也指整体都得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因此,笔者利用了客观存在的差异并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新的教学动力,让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通过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得以相互补充、完善,实现差异性的发展。
1.科学分类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现实存在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类,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等,然后做出综合性的评价。基本的做法是:教师在心中把学生分成三类,A类为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B类为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大约会占全班学生的三分之二;C类为需要教师大力帮助辅导的学生,而后让学生自主成立4人或6人的小组,教师则根据学生的类别相机合理调整,自取组名成立小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应变,根据实际的变化及时科学地调整组别,以发展性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促他们主动、健康的成长[1]。
2.目标分层是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将教学目标统一和分类相结合,“统一”就是指大家都必须达到的目标,“分类”指的是在理解知识的层次上,不同的学生去面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去克服不同的困难。如《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拟定:统一目标是引导学生体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高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弹性化的教学目标,就不再是一刀切了,它调动了各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满足人人想获得成功的心理需要。
3.过程的分层是主动学习的关键
在一节课中能否善于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对于老师是一
080课程与教学DANGDAIJIAOYANLUNCONG
2018年04月
时间进行交流,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
2.给予帮助指导,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被动的提问是学生存在的一个显性问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A、
教师在教使他们具备与当前学习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B、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质疑问难做出示范并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办法,如“问疑点”“问重难、点”“问反馈”“问结果”。C、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课前提,课中提,课后提等等。D、可采取“问题本”的方法去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E、改变教学观念,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3.运用激励评价,使学生感到处处有问题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鼓励为主的民主评价,对学生围绕问题而展开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如可以举行最佳问题以及问题解决最佳方案的评选活动,其作用是使学生感到我们可以提出许多更有价值的问题,并逐步形成习惯。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自信心。
三、自学交流———“主动学习”的模式1.分层预习,指导自学
第斯多惠指出:“如果学生的头脑充满了或多或少的知识而没有学会去运用,那是可悲的现象。”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境界。教师对于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学,学
生虽是获取知识的主动者,但是他们的独立学习是相对的,教师可通过预习指导从整体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阐明学习目的,指明学习方向。预习提示的设计应有分层意识,让各类学生均能结合自己的能力沿着知识发展的阶梯拾级而上。
2.精选问题,合作交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之源泉。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保证在课堂提问中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均等,问题应来源于学生和自己备课时的预设。这样循着问题,就会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与思维的情境,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成功情景与启发引导下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从而解决问题,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以人为本,把学积极主动的全面发展,为终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让学生生动活泼、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J].教师,2015[1]雷志刚.任务分配,
(12).
[2]刘李芳.小学高年级数学主动性学习教学策略[J].内蒙古教育,
(11).2016
[3]沈秀琴.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习主动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7(05).
(上接第075页)“三个主”,即以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体现了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同一知识,增强学生记忆和解决问题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的能力。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并要准确的把握他们的思维发展现状,在教学的过程之中,积极思考如何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创新能力,只有学生拥有了思维创新的能力,他们才可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是工作之中用更加开阔的思维去进行思考。同时图形本身就是形象的,而要解决的图形问题却是抽象的,因此通过图形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参考文献】
(科[1]陈晓平.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科学大众学教育),2017(12):84.
[2]李佳.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7(36):102.
[3]徐海军.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教学[J].学周刊,2017(18):71-72.
[4]杩超.小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渤海大学,2017.[5]狄瑛.浅谈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4):197.
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计算梯面的面积
梯形上底长为6厘米,下底长为8厘米,高为4厘米,按公式)4=28(平方厘米),因为公式是特定的数量关系计算S=(6+8
2式,为了解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运用掌握的情况,用方程解几何图形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形”和“数”的结合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3.问题拓展
如果已知梯形的面积、与上下底,怎样求出高呢?如果知道梯形的面积,上底与高,怎样求出下底呢?学生根据公式采用倒推法得到:h=28×2,b=28×2-6
(6+8)h4.利用分解割补法求梯形的面积
(1)把梯形分解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进行计算。6×4+8-6×4÷2
(2)把梯形分解成两个三角形进行计算。6×4÷2+8×4÷2
(3)把梯形分解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进行计算。6×4+(8-6)×4÷2
“梯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实践操作,从剪拼到推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领悟出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公式),这样,学生不但学到知识,又增长了智慧;一、学生的思维情境是连环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