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者不可得兼 2、故/不为苟得也;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贤者能勿丧耳。 6、弗得则死。 7、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1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翻译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的是: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此”指代的内容: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6、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四、1、选出“而”表转折的选项:(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B、蹴尔而与之,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写出“于”的用法A、所欲有甚于生者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苟全性命于乱世
五、区分“之”的用法: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呼尔而与之
C、蹴尔而与之 D、得之则生 E、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F、行道之人弗受 G、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H、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本文选自( )孟子,名( ),( )时期( )( ),人称( ),他主张“ ”、“ ”的思想。 七、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更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八、请分析第一段或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1)第一段:人应当舍生取义。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2)第二段 人应保有本心,不要见利忘义。论证过程: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其次从反面举贪求“万钟”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最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当保有本心。
九、请为本文中心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和一个道理论据
十、对比阅读 (一)[甲]鱼我所欲也··· ···贤者能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解释(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天祥泫然出涕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1分)
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二)[甲]鱼我所欲也··· ···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②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 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的高贵品质。 4.请你从〔 甲〕 〔 乙〕 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十一、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十二、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义:道义、大义。言行合乎道德规范,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