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红楼梦贾母读后感800字五篇

红楼梦贾母读后感800字五篇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红楼梦贾母读后感800字五篇

红楼梦贾母读后感一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 大皆不过谈爱情 ,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 携蝗不嚼 的闹剧,在 上层 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 贫嘴贱舌 .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 放诞 , 无礼 .自命清高的 槛外人 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 识大体 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 我只拿你当嫂嫂待. 于是,黛玉被认为 小性,多心,心窄 ,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 宝二奶奶 ,终成了 世外仙姝寂寞林 .

黛玉虽为 主子姑娘 ,却又被称为 小鸡肚肠 ,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 芙蓉吹断秋风狠 ,不要过份指责她的 多心 ,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 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 ,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 喜欢热闹戏文 , 爱吃甜烂之物 ,使 依着意思 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 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 小惠全大体 .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 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 ,选上了 宝二奶奶 ,终成了 山中高士晶莹雪 .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 情同姐妹 .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 宝玉,你好狠. 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

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 任是无情也动人 ,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红楼梦贾母读后感二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贾母读后感三

恐怕许多人都读过《红楼梦》,但大众人士都很少书面评阅她,没有点儿丰厚的文化底蕴谁敢妄加评阅?鄙人拙识,可能是职业使然,我被《红楼梦》中的肖像描写深深吸引.

写作课上,让学生写人,尽管我使出浑身解数,大部分学生写人物外貌都是千篇一律,这让我大伤脑筋,也许悟一悟

《红楼梦》中的肖像描写,对我的教学有所帮助吧.

《红楼梦》的开篇,各样人物出场,便是通过人物眼光,在对比中各自亮相.宝黛初会,一见面便似曾相识,〞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贾宝玉初见林黛玉,便抓住她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虽也用说书传统的肖像套话,却又不落俗套地勾画出了黛玉所特有的〞笼烟眉〝.正因黛玉〞眉尖若蹙〝,宝玉给她取字〞颦颦〝.正因黛玉〞

泪光点点〝,宝玉觉得〞久别重逢〝.正因黛玉貌如〞神仙〝,却并没有〞通灵〝佩饰,宝玉登时发作起痴狂病,狠命摔去那〞劳什子〝.正因为运用了有特征的肖像为引线,从而带出了有个性的心理.言语和行动描写,显示了主人公心相通的痴情,拉开了《红楼梦》大悲剧的序幕.

曹雪芹描写贾宝玉的肖像,一次未能尽意,再次让他亮相,使黛玉感到他〞外貌最是极好〝,却又已〞好皮囊〝跟世俗所说的〞腹内原来草莽〝形成反差.这种〞表里不一〝的肖像,唤起读者的关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肖像描写中〞眼睛〝的描写甚是重要,我们经常说:他的眼睛会说话.鲁迅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是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画好眼睛,等于成功地描写了肖像.而成功的肖像,就等于在读者眼前,打开了认识人物的窗户.曹雪芹这样描写黛玉的眼睛:奇眉妙眉,奇目妙目,奇想妙想,真真写杀!那奇妙处,就在于会说话,能让读者透过它们看到内心.

生活中不存在容貌完全相同的人,人物外貌的独特之处,就在最能体现其人本质并且足以区别他人的地方.作者应该根据人物的性格,作品的需求,用精巧的笔墨把它们描写出来,力求外貌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特色鲜明.

红楼梦贾母读后感四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完它我的感触很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贾宝玉从小过着被捧在掌心里的日子,再加上衔玉而生被他的祖母视为珍宝.每日与女孩子玩乐嬉戏,不顾学业,而且软弱无能,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当然,贾宝玉也很惧怕

这个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争权夺利的人,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真心相爱,却也逃不过封建社会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她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她只有贾宝玉这个知己了.林妹妹身体弱,经不起折腾,每天都喝药,都快成了药缸子了.她最后死的太可怜了.不仅芳魂早逝,而且死的时候都是带着遗憾和悔恨.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女孩了.她为人处事都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她最终嫁给了贾宝玉,又怎么样,终究得不到他的心,最后还不是独自一人.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贾母读后感五

记得很清楚之前读一些解说,在批评后四十回的时候,有人说道,贾母如此怜惜黛玉怎么会成就了金玉良缘的姻缘呢?老祖宗怎么会将黛玉抛在一边呢?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也很赞同这种说法,如果贾母在的话,真的会不顾黛玉的感受么?自从读了《细说红楼梦》之后,我重新认识了这位老祖母.之前我一直认为贾母是一个慈祥浪漫的富贵老太太,而忽视了她最主要的身份其实是贾府的支柱.

其实在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回中就已经提到了贾府大厦将倾,贾母希望能够在中秋节上热闹热闹,带着儿孙登高赏月,连宴席上桌椅形式都是圆的.然而宴席上大家都是强颜欢笑哄着贾母开心,然而却冲不淡冷清凄凉的氛围.宴会结束了,众人先后离场,贾母也要撑着赏月,不愿散去.

这是真正的贾母,希望笼着一家人,支撑着这个家庭.

红楼梦的前五十回是浪漫的美好的,贾府运转起来虽然吃力,但仍然是兴盛气象.但是到了后面,败迹日益明显,运转越来越吃力.从前的美好如今都要撕破了,大观园的女儿们也都要从园子走入人间了.

就如同《还珠格格》的第三部众人物仿佛都换了模样,张爱玲也曾说后四十回的人物都面目可憎起来.其实这不就是从浪漫主义走入了现实主义么?前面是美好的,而后面要撕破面前的美好,自然是让读者难以走出来.

贾母作为一个家的精神支柱,不可能是一个感性的人物.感性如林黛玉.史湘云,是支撑不起一个家族的.《红楼梦》里掌家的王熙凤.探春.李纨.宝钗,都十分理性.只有理性的人,这才能管得住丫鬟婆子,才能将这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吵架的时候凤姐气晕过去,善后的工作是交给贾母的.后来贾母也评价王熙凤的气量不够.古代宗族之事是大事.每一个当家人都会希望将接力棒平稳的从自己手中交到接班人手里.面对大事时,又怎么能被情感长所束缚呢?

所以宝玉娶亲更重要的是为贾府找一个合适的女主人.黛玉极度感性,体弱多病,又是一个多心的人,听见丫鬟婆子们说话,都要疑心是不是说自己,这样的黛玉无法担负起家族重担.

反观宝钗,虽然在大观园中人缘很好,但是大家对她的评价是冷.兴儿口中所说:气暖了,生怕吹化了姓薛的.宝钗的理性大度,很适合成为一个女主人.

就如同宝钗和宝玉成婚之后,宝玉昏昏沉沉记挂着黛玉,而宝钗直接说出林妹妹死了这件事断了宝玉的念想,宝玉自然是好了.

宝玉悟道离家的时候,整个家里只有宝钗能够冷静下来,明白他是尘缘了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多数都是圆形人物.并不能说贾母疼爱黛玉就要把她嫁给宝玉,也不能因为贾母促成了宝钗和宝玉的婚事就否定了她对黛玉的爱.这个世间涉及到情的事情,怎么能用〝非黑即白〞一言蔽之呢.

红楼梦贾母读后感800字五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