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课程标准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学习本节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通过收集、交流反应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服饰的图片、资料,来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
二、说教材内容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和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而展开。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极强,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第二节众多人口的延伸和扩展,又为以后深入地学习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民族政策。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了解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通过较色扮演、课堂竞赛和讨论等活动,进一步理解我国民族构成和文化的差异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引导学生关心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带领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教学难点为: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三、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正在迅速的发展,而且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但是学生们对少数民族知识了解较少,民族观念不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说教学方法
学法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采用读图分析法来培养他们的读图分析能力,用小组合作法来促使学生启动思维,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我还要求学生在课前分小组收集反应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服饰的图片、资料,从而为我们的课堂文化展览做准备。
教法通过对学生们情况的分析,在教学时我选择采用引导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创设情景式教学法,先让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疑问,从而进行合作讨论、提出问题,再让学生们利用所创设的情境解决问题,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情境、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分布特点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文化特点。”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一)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我选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在本节课的开始先为同学们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让同学们在欣赏完歌曲后回答“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这个问题,同学们回答“56个民族”从而来引出今天讲课的主题“多民族的大家庭”。利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引出今天讲课的主题而且还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节课的主题之后,我会为同学们展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大概知识:
民族的构成: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另外55个少数民族占8%,少
数民族中壮族人数最多,有1600多万。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民族的分布:汉族遍布全国,以东部、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在西南、东
北和西北地区。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
(二)观察讨论,掌握重点
在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将主要带领学生们来学习半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 ,我主要让学生们通过观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来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我首先为同学们展示一张“我国多民族的大家庭”的照片,让学生们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用语言来描述相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生活着56个民族,然后再为同学们展示一个图和。。。然后让她们通过看图并进行小组讨论来回答下面这些问题:汉族和少数民族占我国人口的比例各是多少?少数民族中哪个民族人口最多?人口超过400万的有哪几个?从而让她们学习到我国的56个民族中汉族人数最多占92%,其他55个民族共占8%,少数民族中以壮族人口最多。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同学们在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中掌握“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这一重点内容,而且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感知地理,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在同学们掌握了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后,再为同学们展示“我国的民族分布图”,让同学们从图例和注记来识别少数民族。然后提问同学们这样一些问题:“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少数民族分布在哪些地区?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有什么?”从而让同学们掌握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为:汉族分布遍布全国,其中以中部和东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分散,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和西南等边疆地区,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培养阅读此类专题地图的技能,让学生在阅读地图、讨论交流中,发现知识、总结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三)活动分析,突破难点
在同学们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之后,我选择用活动分析的方法来帮助同学们突破难点。
活动一:我首先让同学们把课前分组收集的有、关蒙古族、藏族、苗族、朝鲜族。满族的景观图片、文字资料和生产生活图片。来进行课堂民族文化展览:由各组组长依次上台展示。通过这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学生学会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使资源共享,并且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而且通过让学生展览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可以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来突破难点。 活动二:挑选四个小组相关组员依次上台表演节目:摔跤比赛(蒙古族)、互赠哈达(藏族)、新疆舞(维
吾尔族)、对山歌(壮族),然后让其他同学猜这些同学所扮演的角色是属于哪个民族,这一方面为
学生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对难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这一方法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改变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和提高学生自主性”的新理念。
(四)合作探讨,知识拓展
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五)放声高歌,升华感情
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同学们齐唱《爱我中华》,来激发学生们热爱各民族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