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二语习得中复述策略的发展研究综述

二语习得中复述策略的发展研究综述

2021-12-09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2015-q-g42,1 ̄1考试周刊 二语习得中复述策略的发展研究综述 刘丹丹孟楠 214122)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摘 要:复述不仅是大脑中强化记忆的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策略,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是通过复 述实现的。“加工层次理论”认为在信息记忆加工过程中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复迷活动:维持性复述——对信息进行浅表的分析;精 致性复述——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精细加工。文章从复述的提出入手,总结了复述理论的发展,梳理了语言教学中复述的作 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与思考,以便更好地认识、发挥复述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作用,增强二语教学与二语习得的效果。 关键词:复述 维持性复述精致性复述 记忆二语习得 1.引言 复述不仅是大脑中强化记忆的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是 学习语言的重要策略(刘淑珍,2011)。心理学家Craik和 l_ockhaa在1972年提出“加工层次理论”(Levels of Processing theory).他们认为记忆的保持不在于“复述”时间的长短,而 在于加lT方式的不同,加工层次越深,记忆保持越好(张庆 宗.吴喜燕,2002)。这对后来复述理论的重大贡献者 R0binson(1995b。2003)进一步具体阐释维持性复述和精致 性复述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对信息记忆深度加工的精 致性复述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他们不仅 从信息的输人型加工角度解读,还出现诸如建构概念图、提 3.复述策略的发展 3.1复述的两种不同形式 与“记忆加工层次”理论同时期的影响较大的记忆加工 理论是语义记忆模型.主要有Collins和Quillian(1969)的层 次网络说,以及Loftus和Collins(1975)提出的激活扩散说。这 两种模型都涉及对信息记忆的精细加工。Das和Kirby于1990 年提出信息编码模型,认为编码过程包括一系列不同层次 的编码水平。这些都是对信息记忆加工形式的不同表述,编 码水平相当于不同的复述形式。即简单机械复述还是深层 次精细复述。 Robinson在众多前辈们的研究基础上于二十世纪几十年 代进一步更详细地区分了复述的两种形式,即维持性复述和 精致性复述。他指出维持性复述是指一遍遍地、原封不动地重 复要记忆的信息,是对材料自身的加工。精致性复述则将新信 取练习等从信息的输出型角度对信息的精细加工和记忆进 行研究和探讨。 2.复述策略的提出 早在1968年的时候。Atkinson和Shiffrin首次提出一个系统 全面的信息加工模式,即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新信息要经 过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三个阶段。信息从短时记忆 转人长时记忆是通过复述实现的;复述时间越长,记忆保持越 好。加拿大心理学家Fergus I M.Craik和他的学术同门Lockhart (1972)对此提出异议。 息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结合起进行分析和加工,是新 旧知识进行匹配的过程。维持性复述是一种材料驱动处理 (data—drivenprocessing),学习者自下而上地重复材料内容。精 致性复述则属于概念驱动处理(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 ing).具有更大的控制性和意图性。自上而下地把工作记忆和 “记忆加工层次”(也叫“记忆加工水平”)认为信息的记忆 加工是对输人信息进行一系列不同水平层次上的分析加工。 人们对于信息记忆的久暂取决于对知识的加工层次而不是加 工时间.记忆依赖于测验与加工(学习)的一致性(王蛙,汪安 圣.1992)。Craik和Lockha ̄最早提出维持性复述和精致性复述 (刘丹丹,2012).他们认为认知加工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加 工(TypeI Processing).即形式加工层次,是对信息进行浅表的 分析,是维持性复述;第二层次加工(TypeIIProcessing),即语 义加工层次.是精致型复述。是指一个词得到识别之后,还可 以与其他词建立联想。与有关的表象和故事联系起来,是对 信息的深入分析和精细加工。他们侧重从加工层次的角度解 读这两种不同的复述形式,且这两种加工形式有发生的时间 先后顺序。他们坚定地认为加工层次深的认知活动能够加深 记忆.也就是说对信息的精致性加工会对有效记忆产生很大 的帮助。这在当时激起很多研究者的兴趣并得到他们的实验 支持。 然而.Craik和I ̄ckhaa的“记忆加工层次“及其复述理论在 当时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如Baddeley(1978),Eysenck (1978)和Nelson(1977)就提出加工层次具体是由什么成分构 成的及该怎样判断一个层次比另一个层次深,在不同加工层 次中涉及精细加工的深度和宽度、有区别性的信息编码等诸 如此类的言语习得行为中,记忆是如何提高的等问题。这些疑 问使得两位心理学家在该理论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范围上保持 更谦虚的态度。他们认为“记忆加工层次”只是一个小的框架,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Graesser 1979)。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连接起来,从而对现有输入和长时记忆表 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精致化处理(Jacoby 1983;Robinson 1995b。 2003;Williams 1999a)。 在总结前人研究理论及自己实验结果的基础上,Robinson 提出“有意注意是长期记忆编码之前在短期记忆中的觉察加 上复述的结果”(Robinson 1995b:96)。不同的复述可以导致不 同的意识程度,是意识引起加工,意识是由不同加工层次所带 来的副产品。其实就是复述时的伴随认知状态.加工层次越 深,意识程度越高,记忆效果就越好(Robinson 1995b,2003)。 这与Craik和Lockhaa的加工水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坚定 地认为加工层次深的认知活动能导致更多的记忆.也就是 Robinson(1995b.2003)所认为的精致性复述会导致更多的意 识和储存(刘丹丹,2012)。 3.2不同复述形式在学习中的作用 复述的首次提出就是建立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实验基 础上的.是Craik和Lockhaa以词汇记忆和词汇的配对练习实验 为基础证实其“加工层次理论”的.其实验证明认知加工层次 越深.记忆效果越好。Robinson重点研究了注意在显隐性测试 中的积极作用。其中显性测试主要利用概念驱动处理,隐性测 试主要利用材料驱动处理(Robinson 1995b)。Joe在1995年经 过调查研究发现,阅读并“复述”(多次重复阅读)课文比只阅 读课文能调动学习者更大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他 们任务的完成量。 近年来.在外语学习或二语习得领域中有不少研究者赞 同精致性复述更有助于信息的记忆。Laufer(1998)认为习得词 汇知识不仅仅熟悉词形和标记,还涉及熟悉词的各种(新)意 考试JJ ̄,J 2015年第42期 义、概念及其与已知词的意义关系。张庆宗的实验(2o02)证实 “深层次语义加工的直接学习促进词汇学习:浅层次的形式加 工作用不大,在某种程度上起抑制作用”。Barcroft(2000.2002) 提出的加工资源分配模型(Tvpe of Processing resource Alloca. tion model,T0PRA)这一二语习得理论涉及精细加工或精致性 复述中习得效果是由学习与测试中信息加工任务的不同类型 决定的。语义加工(深加工)有助于提高词项语义的习得速度. 对词项形式加工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形式加工(浅加工)有 助于词项形式的习得,对词项的语义习得则产生抑制作用。这 理论在2013年被周正钟应用于二语语块习得研究并且证实 该理论的可行性。 一(Karpicke 2007;Butler 2010;张锦坤,2012;周爱保,2013)。 也有学者深入精细提取在信息加T记忆和保持中的作用(张 玮,2011)。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复述在信息记忆和保持巾的作 用提出挑战,但是和复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重复学习、 精细提取等。在13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复述是否会被重新定义; 是否会被新理论取而代之.是否会和新理论相结合运用于实 践中.这都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5.结语 复述是对学习材料强化记忆的一个心理过程,并被越来 越多的研究者视为一种语言学习策略。它的作用主要发生在 不论哪种形式的复述,其目的都是对信息进行加工进而 增强对信息的记忆效果。近年来复述理论在研究者的实验及 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有学者证明课文复述(包括维持 性复述和精致性复述)、笔头精致性复述都可以促进学生英语 写作水平的提高(张书瑜,2013;张雅丽,2007)。还有学者在精 细加工手段上进行创新。证实利用专门编制的微型短文实施 词汇上下文精致性复述记忆的策略可以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 质量和记忆及使用效果(熊西蓓,张少林,2013)。精致性复述 还促进科技英语学习者科技英语词汇的产出性习得及产出性 运用层面上的记忆(罗南琳。2009)。更有甚者还证实即使是经 过精细阐述得到的错误信息,也会有很长的记忆保持时间(王 穗苹,杨锦棉,2004)。 4.讨论与思考 复述这一概念是“记忆加工层次”理论的伴随产物.是一 种心理加工过程,也可视为一种语言学习策略。与之相关的研 究大多是建立在“记忆加工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如Wittrock (1974)提出产生性加工(Generative Processing).Laufer和Hu1. stijn的任务投入量理论(Task—Induced Involvement).以及后来 Robinson的维持性复述、精致型复述等,这些理论都是对“复 述”这一信息记忆加工过程的扩展和应用.但是时至今13人们 对复述这一概念的具体定义都莫衷一是,其运用价值高但概 新信息进入大脑并要被长时间记忆时,在这一个信息记忆加 工过程中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进行怎样的加工才能达到更 好的记忆效果,这除了与学习者自身因素、记忆材料的难易程 度有关之外.还涉及复述的形式及其运用方法等问题。复述的 利用价值和升值空间在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领域是显而易见 的.尤其是越来越备受青睐的精致性复述。然而如何“精致精 细”.或者怎样将其与建构概念图、测试效应等输出型的信息 记忆加工方法相结合运用到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领域,值得 深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1Arthur C.Graesser.Levels of Processing in Human Mem— ory by Laird S.Cermak;Fergus I.M.Craik[J].American Scien— tist.1979,6(727). [2]Craik,F.I.M.,Watkins,M.J.The role of rehearsal in short—term memory[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3,12(599). [3]Karpicke,J.D.,Roediger,H.L.Repeated retrieval dur- ing learning is the key to long—term retention[J].Journal of Mem— ory and Language.2007,57(2). 念表述不明确,研究者们很少明确阐释复述到底是什么。大家 只是抓取复述中自己所需要的琐碎一点进行运用即可。 并且,复述这一概念在13常教学中经常会被想当然地视 为“复述课文”中的那种一遍遍的机械重复.殊不知这只是复 述的一种形式。而很多研究者在运用复述这一理论时并不对 [4]Robinson,P.Attention,memory and the“noticing”hy- pothesis[J].Language Leanirng.1995. [5]段士平,石志亮.二语词汇间接学习与认知加工层次一 评Laufer和Hulstijn的“Task—Induced Involvement”建构的提出 『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6]刘丹丹.输入强化时机对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研 究fM1.苏州市: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49—53. [7]王廷,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90—1 27. 其进行事先的明确定义。这致使复述理论只停留在机械重复 的层面上,但凡提到复述,大家都很抗拒,认为是死记硬背,认 为该理论没有太多的研究价值,因此,大家以后若使用到复述 理论时,一定要先明确其表述的具体意义及运用的这一概念 来自于哪一个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复述主要是涉及对新信息的输入型加工。 近年来出现对信息输出型加工的研究,如上文提到的建构概 念图,还有在心理语言学领域发展迅速的测试效应(又叫提取 练习)等。很多学者将这些同样对信息记忆加工有促进作用的 方法与复述、尤其是精致性复述在信息编码和记忆过程中的 作用进行实证研究进行比较。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证明提取 或重复提取比编码或重复学习创造出更多的知识记忆和迁移 (上接第106页)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如果一个人的文化 背景知识比较丰富,那么他在阅读时理解的速度就比较快.程 度比较高。从背景知识人手导人新课.不但能引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深刻领悟和灵活使用英语.还能提高 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教人、教文化、教语言一体化”。 lO.任务型导入,倡导体验、实践、参与、探究、交流和合作 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活动中 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如学习 中西方节13的话题,我在导学案中就设置了任务.要求他们从 网上了解中西方节13并谈谈最喜欢的一个节13.在课堂上.以 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中西方节日比较的表格并派代表表 达出来作为课文的导人,有了预习为前提.这个任务就显得很 [8]王穗苹,杨锦绵.精细阐述与先行信息激活水平的动 态变化[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25—429. [9]夏雅君,林静,杨健.浅谈复述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22(1):89—90. [10]张庆宗,吴喜燕.认知加工层次与外语词汇学习—— 词汇认知直接学习法[J].现代外语,2002,25(2):176—186. [11]周爱保,马小凤,李晶,等.提取练习在记忆保持与迁 移中的优势效应: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解释[J].心理学报, 2013,45(8):849-859 轻松.学生们有事可做,有话可说,积极参与到教学的活动巾, 浓厚了学习兴趣。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导入像一 首优美的序曲.起到引人人胜、铺垫主题的作用。正如像说书 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学情和生情,精 心设计导人语,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8. [2]屈爱平.英语教学法教程.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3. [3]谢敏君.玩中学学中玩.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4). 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