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安晓会等:混合变异算子的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 29 全局收敛,粒子群中的粒子将聚集在搜索空间的一个或几个 粒子群中的部分粒子采用2个非自然规则遗传操作算子‘ lo| 特定位置,此时群体适应度方差 等于零。但是,仅借助适应 进行变异,这样通过提高局部精确搜索能力和破坏群体个体 度方差等于零不能区别早熟收敛与全局收敛,还需进一步判 的单一性两种策略可改进算法中的未成熟收敛现象。具体如 断算法此时得到的最优解是否为理论全局最优解或期望最优 下: 解,如果此时已经得到全局最优,则可认为算法达到全局收 1)当前最优个体的微变异算子。本文对当前最优个体 敛,否则,这表明算法陷入局部最优。 g 采用增加随机扰动的方法进行变异,记变异概率为P , 本节采用群体适应度方差和粒子聚集距离来预测非成熟 P ∈[0.1,0.3],对g 进行微变异,即对个体只选取一位基 收敛的产生,现在分别给出它们的定义。 因进行变异:g 。=g 。 X(1+0.5 田),田是服从Gauss(0, 定义1【71 设粒子群的粒子数目为n 为第i个粒子的 1)分布的随机变量。 适应度 为粒子群目前的平均适应度, 为粒子群的群体 2)低适应度个体高变异算子。选取当前种群中的若干个 适应度方差,则 可以定义为: 最差个体,以大大高于P 的变异概率进行变异,在定义域内 2=骞[=t 毕d]。 (5) 且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机扰动取值,高变异概率可选择在 0.7—0.8。 其中/是归一化定标因子,起作用是限制cr2的大小 可以任 2.3算法的具体步骤 意取值,只需注意两个条件:1)归一化后,整个粒子群I 一 1)随机初始化粒子群中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I的最大值不大于1;2)随算法的进化而改变,在本文的算 2)将粒子的P 设置为当前位置,P 设置为群体中最佳粒 法中 的取值采用如下公式: r:』max{I 一 vs I},max{I 一 I}>1 f6 子的位置; 【13)判断算法收敛准则是否满足,若满足,转5);否则,执 , 其他 定义1表明,群体适应度方差 反映的是粒子群中所有 行4); 粒子的“收敛”程度。 越小,则粒子群趋于收敛;反之,粒子 4)对粒子群中的所有粒子执行如下操作: 群则处于随机搜索阶段。 ①根据式(1)、(2)更新粒子的位置与速度;②根据式 定义2 粒子平均聚集距离和最大聚集距离的定义分 (5)一(8)计算适应度方差与平均聚集距离及最大聚集距 别为: 离,判断算法是否陷入局部收敛。若是,则对群体中的部分粒 子执行上述变异规则。转2); M e0nDist=上 √ (p 一 )25)输出P ,算法运行结束。 生—————一 (7) 3 数值试验和结果分析 /二 MaxDist=max^/ ( 一 ) ;i=1,2,…,m(8) 为了叙述方便,将本文的算法记为APSO,本节采用表1 其中m为群体的粒子数,n为粒子的维数,P 为粒子群目前搜 中的函数来测试SPSO和APSO算法,在试验中,我们取c.= 索到的最优位置, 为每个粒子目前搜索到的最优位置。 c2=1.7,埘一=0.9,Wmln=0.4,粒子数为3O。每个函数在 在粒子群优化运算过程中,当适应度方差趋于零而且平 SPSO算法和APSO算法下各运行2O次,取最佳适应度函数值 均聚集距离大于最大聚集距离时,此时认为粒子达到全局收 均值,迭代次数n不同时的具体结果比较见表2—4。 敛,当适应度方差趋于零而且平均聚集距离小于最大聚集距 为了进一步比较两算法的性能,图3—5给出每个函数的 离时认为粒子陷入局部收敛。当粒子陷入局部收敛时,我们对 平均最佳适应度进化曲线。 表1 5个标准测试函数 表2 Sphere和Rastrigrin函数 表3 Griew ̄'lk和Sho.fer'sf'}函数 Sphere SPSO APSO Rastrigrin SPSO APSO 9riewank SPS0 APS0 Shaffer'sf7 SPS0 APS0 =100 1.6144e—D4 6.7840e-55 n=1O 91.1667 0.0790 n=2O O.O262 5.491 1e一1O n=1oo O.oo5O 4.2589e一12 =2oo 1.oo25e-09 2.4979e一1oo n=3O 5O.111 1 9.2332e.11 n=3O O.9oo8 5.1976e—l1 n=200 3.5726e-0-6 5.1799e-23 n=400 3.9163e-20 2.3935e一166 n=5O 37.8904 3.9080e.15 n=50 0.5234 2.2593e一15 n=300 4.1014e-9 8.3140e-27 n=500 5.9741e-25 1.7775e一174 n=80 17.4495 0 n=1oo 0.141 6 0 n=500 7.2033e一15 1.172 1e-55 n=8oo 2.138Oe-39 0 n=1oo 14.5127 O n=2oo O.O91 6 O n=800 5.5446e-23 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计算机应用 2008盎 表4 Shaffer's函数 口 ≥ 器 詈 Imrafion 图1 Sphere函数平均最佳适应度进化曲线 Iteration 图2 Rastrigrin函数平均最佳适应度进化曲线 懿 鲁 詈 > 器 詈 图3 Shaffer's f7函数平均最佳适应度进化曲线 从图表数据可以看出:对于给定测试函数,SPSO算法很 快出现了早熟收敛情况,而且收敛速度缓慢;APSO算法全局 收敛速度远快于SPSO算法,在收敛精度方面也远高于SPSO 算法。本文算法在所有函数优化问题中,都具有较快的全局 收敛速度和强大的全局搜索能力,能有效地避免粒子群优化 算法的早熟收敛问题。 4 结语 本文在线性递减惯性权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非线性 递减自适应惯性权重,在算法的早期通过加速惯性权值的递 减速度让算法较快地进入局部搜索,根据群体的适应度方差 及平均聚集距离来判断算法是否陷入局部最优解。若陷入局 部最优解,我们对群体中的部分粒子按不同的概率进行变异,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算法(APSO),从而不仅使算法摆脱 后期陷入局部最优点的束缚,又保持了前期搜索速度快的特 性,通过五个例子的测试,表明这种改进的PSO算法效果是 很好的。 主 詈 > 器 墨 Immfion 图4 Gfiewank函数平均最佳适应度进化曲线 警 器 主 詈 > 器 罟 I ̄mfion 图5 Schaffcr's函数平均最佳适应度进化曲线 参考文献: 【1]EBERHART R C,SHI Y H.Particle 8WalTn optimization:develop— ments applications and resource8【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USA:IEEE Service Center,2001:81—86. 【2] 陈君波,叶庆卫,周宇,等.一种新的混合变异粒子群算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7):59—61. 【3] 张世勇.一种新的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J].重庆工商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7,24(3):241—245. 【4] 刘建华,樊晓平,瞿志华.一种惯性权重动态调整的新型粒子群 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7):68—70. 【5] 陈贵敏,贾建援,韩琪.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惯性权重递减策略 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40(1):53—57. 【6] 夏桂梅,曾建湖.粒子群算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西 师范大学学报,2005,19(1):23—25. 【7] 吕振萧,候志荣.自适应变异的粒子群优化算法【J].电子学 报,2004,32(3):416—420. 【8] 雷开友.粒子群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9] FALK J E,SOLAND R M.An algorithm for separable noneonvex programming problems【J].Management Science,1969,15(9):550 —569. 【1O]李旭东,涂车生.遗传算法中引入非自然规则的研究【J].计算 机工程与应用,2003,3(4):87—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