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心灵欢畅

让心灵欢畅

2022-05-22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让心灵欢畅----读《于丹《论语》心得》感想

如果说人生如画,书就是那多彩的颜色; 如果说人生如海,书就是那奔泻的江河; 如果说人生如山,书就是那绵延的山峰。

的确,人的一生离不开书。与书为伴,可以使人清雅脱俗,心胸豁达;与书为友可以使人睿智深刻,懂礼明志。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在我的心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现在,于丹教授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她的许多独到见解,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七大篇章,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有了一种感知的认识。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所理解的这些经典之道:

【一】 心灵之道。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对待人生的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缺憾。

被称为“外星人”的罗纳尔多最初很为自己的龅牙难过,比赛时常紧闭嘴唇,直到细心的教练发现了这一点。教练说:“在场上你应该忘掉你的龅牙,要知道,你的龅牙并不是你的错。如果不张开嘴,你就无法自由呼吸。要让人忘记你的龅牙,最好的办法不是闭上嘴,而是发挥你精湛的球技。”从此,在踢球时他不再掩盖龅牙,而是专心踢球。现在,功成名就的罗纳尔多似乎并没有为龅牙烦恼过,球迷们也没有嘲笑他的龅牙,反而认为他的龅牙很性感。所以,很多时候,一些羞于示人的缺点会成为我们成功路上最大的瓶颈。其实,缺点都是在我们的心里,如果我们自己认为那是不可逾越的,自然就难以跨越;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心灵的包袱,那些缺点不但不会成为我们的障碍,反而可能成就我们。更值得赞扬的还有细心的教练,是他为罗纳尔多点出了症结。站在讲台上的我们有没有为你的弟子亲切的指出症结,让他们在校园里自由呼吸阳光雨露呢? 【二】君子之道。论语中提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我们都知道许多古代的真君子,如杜甫,范仲淹,屈原。。。。。。今天我们来解读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吴健雄的“不惧、不惑、不忧”。1956年,杨振宇、李政道怀疑“宇称守恒定律”,但因为做这个实验太困难,希望渺茫,没有人肯帮助他们来证实猜想。就在这个时候,几乎绝望的李政道想起了善于精巧的设计实验的吴健雄。不管别人如何不看好这个实验,最终,在吴健雄的坚持下,她领导着实验小组成员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终于成功的推翻了物理学上屹立不

倒30年之久的“宇称守恒定律”,证明了杨振宇和李政道的理论,这就是她的不惧。不惧怕任何困难,勇敢面对并解决困难。当李政道和杨振宇找到吴健雄时,吴健雄已经和丈夫买好了返回中国大陆的船票,她已经有20多年没有回过祖国了!但是这项极富挑战意义的实验吸引了她,她退掉了一张船票,让老公只身一人回国。这是吴健雄的不惑。面对任何诱惑都不为所动,一直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着。最后,实验取得成功,杨振宇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当很多人都为吴健雄为别人得诺贝尔奖当了“人梯”而感到不平时,吴健雄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个平凡的东方女性。在她看来,如果诺贝尔奖是树上的金苹果,摘到金苹果的人风光,而作为梯子的她,也同样无上光荣,因为成功的喜悦是一样的。这就是吴健雄的不忧。谁说没有得到诺贝尔就不是真正的成功呢?她早已达到了成功的最高境界。这个高度是多少呢?就是一个“人”字的高度。在我看来,她对荣辱的态度还有一个不骄不躁,在荣誉面前,得与不得都从容面对,体现了她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品格,是真君子也。

【三】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没有这么高远的理想,我的理想只是当一名好老师,让孩子们喜欢上我的课。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一名优秀的德育工作者。我想在工作中我应该做的事就是守住关乎教育最本质的三样东西:

第一,守住教育的“真”。因为教育领域里现在太缺乏“真”了,有时我们不是在教人求真,而是教人“说谎”。我们的学生不是在学做真实的自己,而是在学做别人要求我们成为的那个“人”。我应该做的是还教育以“真”,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场域里追求“真实”的自己,去认识真实的社会和世界。同时要有勇气在强力与真实之间创造张力,努力保持一种教育所需要的平衡,努力保护幼小的心灵在真实中寻找生命的价值!为教育守住一份“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守住“静”。应该有《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用心做教育的心态,应该有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呆就是几十年的淡定。现在中国教育改革不要热闹,要守住“静”,要让校园安静下来,让学生的心静下来,让老师的心静下来,静静地思考、静静地实践,静静的坚持!其实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需要身在其间的人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心态,注入心血与精力,静候花开。如果没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闲情逸致,哪会有高品质的教育呢? 第三,守住“根”。教育的“根”不是政治,也不是经济,而是文化。自古治学者无不在“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之间辗转。我希望我在班里开展的读书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这些名著的文化体系中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我将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一直等待,等待静听花开的声音。 【四】 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这段话很好的叙述了我们人生的几个认知阶段。古人大约15岁才开始立志学习;30了才建立心灵的自信;40了才能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50了才能做到知言,知礼,知命;60了才能做到悲天悯人,做到理解和宽容;70岁了才能做到从容淡定, 从心所欲。古代教育真是一种慢艺术,在合适的时间干最合适干的事情。看今天,小小孩子本该在幼儿园里玩玩具,做游戏,和小伙伴们一起欢歌,但他们却学拼音,心算珠算,背唐诗和英语单词。。。。。正如这句话所说:“甭管什么超人、奥特曼、蜘蛛侠,还是什么范海辛、绿巨人和恶灵骑士,外国的英雄都是成人之后才出来打怪兽的,只是我们国家的葫芦娃一出生就开始打妖怪。” 论语中还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干。在我们的身边,小朋友周末都去上特长班了,很多五花八门的特长班吸引着家长们的眼球,他们跟风似的让孩子们穿梭在这些特长班之间。孩子们愉快的周末被挤掉了,快乐的感觉被挤掉了,新颖的创造力也被挤掉了。究其原因是家长们的虚荣心在作怪,还有从众心理

和自我安慰心理。请别让孩子的人生只有这些,也应有支配自己时间的自由,也应有在泥巴地里捉蚯蚓的快乐,也应有和小伙伴之间那些单纯的美好记忆。。。。。。。中国的家长管的太多,所以有:“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我给你报了重点高中;18岁: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我给你报考了公务员;32岁: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该如何打理自己的人生,你还能主宰他们的人生,还能为他们保驾护航吗?

在现实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得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得摸棱两可。但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代。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让人格健全,让上下礼仪仁爱,让心灵欢畅,从而形成民族的魂。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在心态上发生了改变,对生活更充满信心;在工作上有了更多耐心和宽容心,更加理解孩子们了。我想我应该把我的教育做的更简单一点,一直沿着教育的本质做下去,用心去做,一定会有教育智慧的生成。沐浴智慧的阳光,让心灵欢畅,我的教育人生一定会绚丽多姿。

这次读书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读书的旅程还没有结束。我深信:书,应该不只是用来读的,我们阅读了,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思考。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一些书籍,在生命的某一片段,烙下深深的印记,像一根火柴,划亮了我们的生命。就这样,我们将一如既往的一路读去,并将在阅读中苍老。浩瀚岁月,人生如歌,璀璨星空,月静如水,独坐窗前,手捧书卷,瘦尽灯花,又一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