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西赣州遇洪不涝之谜

江西赣州遇洪不涝之谜

2022-12-10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江西赣州遇洪不涝之谜

2010-07-14 10:22:2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6月21日,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包括广东省一位城管局局长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都承认,城市排水系统做得最好的是江西赣州。不过,他略显不服气地强调,“这个系统也是古人留下的”。

7月9日,市政工作人员检查福寿沟

光绪年间福寿沟图

当洪峰到达江西省第二大城市赣州时,遭遇的是这样一幕情景:儿童在城门口水滩里嬉戏钓鱼,买卖人在滔滔洪水边安然地做着生意。看起来,他们丝毫没有把“洪涝”当做“灾害”。

6月21日,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甚至“没有一辆汽车泡水”。此时,离赣州不远的广州、南宁、南昌等诸多城市却惨遭水浸,有的还被市民冠上“东方威尼斯”的绰号。一时间,效率低下、吞吐不灵的城市排水系统成了众矢之的。

这一切的不同,都源于赣州市至今发挥作用的,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 包括广东省一位城管局局长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都承认,城市排水系统做得最好的是江西赣州。不过,他略显不服气地强调,“这个系统也是古人留下的”。

不会被淹没的城市

古人留下的福寿沟呈砖拱结构,沟顶分布着铜钱状的排水孔。据测量,现存排水孔最大处宽1米、高1.6米;最小处宽、深各0.6米,与志书上记载基本一致。

经过3小时通风换气,再穿上有点儿像孕妇装的连体雨衣,顺着2米多高的竹梯往下,终于见到了900多年前的下水道——福寿沟。借着安全帽的灯光,前方是一条不见尽头的砖砌通道。空气很难闻,就像那种多年未经疏浚的死水塘搅拌着垃圾的混合气息。

(足+尚)着齐膝的地下水和淤泥,人只能猫着腰往前走。好在没碰见目击者所述的“吐着信子的水蛇和成群结队的老鼠”,当然也未能如一位市政工人师傅那般幸运,她曾经在砖缝中发现了古人藏匿的金首饰。偶尔有几块刻着同心圆或井字形的青砖,经专家鉴定,都是唐代的花纹砖。

地面上对应的这片区域是一条叫姚衙前的古巷,这里大体保留着宋代的格局,散落着历朝历代的房子。在被问及“老城为啥不淹水”时,老人们都说,赣州是座“浮城”,而且是乌龟形,龟首在城南,龟尾在城北,所以不管江水怎样涨,赣州城都能跟着浮起来。

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明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军师刘伯温欲破赣州城,久攻不下。最后刘伯温派人用铁钉将“龟”的四只脚钉住,才得以水淹赣州,破城而入。

在赣州市博物馆文博专家万幼楠眼中,这些民间传说都不大靠谱。“不发生洪涝完全得益于一套现在看来都相当先进而科学的城市排水系统。”他说。

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一个叫刘彝的官员在此任知州,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万幼楠分析说,在现代,如果下水道的坡度不够,一般都要用抽水机,而福寿沟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

不过,每逢雨季,江水上涨超过出水口,也会出现江水倒灌入城的情况。于是,刘彝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顿息”。

在万幼楠看来,水窗是一项最具科技含量的设计。原理很简单,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反之,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

同时,为了保证水窗内沟道畅通和具备足够的冲力,刘彝采取了改变断面,加大坡度等方法。有专家曾以度龙桥处水窗为例计算,该水窗断面尺寸宽1.15米、高1.65米,而度龙桥宽4米、高2.5米,于是通过度龙桥的水进入水窗时,流速陡然增加了2~3倍。同时,该水窗沟道的坡度为 4.25%(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4.25米),这是正常下水道采用坡度的4倍。这样确保水窗内能形成强大的水流,足以带走泥沙,排入江中。

至今,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有专家评价,以现在集水区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处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应付,也不会发生内涝,“古人的前瞻性真令人赞叹”。

消失的水塘

不过,古人的前瞻性往往赶不上后人的破坏性。

相对而言,深埋地下的福寿沟是保存完好的,现存约1公里的“寿沟”从姚衙前一直延伸到涌金门。雨水伴着污水从城楼下的排水口喷薄而出,同时带着福寿沟里特有的气味。站在船上才会发现,在排水口有一扇铁质的圆形水窗,这是替换了旧时的木质水窗。

问题是,如果江水水位超过排水口,水窗紧闭,江水是进不了城,可城内的积水又从何处排出呢?

据万幼楠介绍,按照刘彝当初的设计理念,福寿沟仅是整个赣州排水防洪体系中的一环。修建于宋代的坚固城墙是最好的防洪堤坝,还有城内的数百口水塘。刘彝曾差人将福寿沟与城内的水塘连通起来,以发挥重要的调蓄作用。

“就像长江流域有鄱阳湖、太湖、巢湖,这些湖也都起了类似的作用。”万幼楠说,水塘增加了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节容量,以此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

然而,让古人想不到的是后人竟会填塘建房。

“这几十年,我们天天呼吁保护水塘,可建国初哪里管这些东西啊?”赣州市一位文保专家说,“现在人更直接,都钻进钱眼里了,城里有地方还不开发卖房子?”

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冯长春是最早意识到赣州水塘重要意义的人之一。1984年,在详细考察了赣州的水塘之后,他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试论水塘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利用途径——以赣州市为例》。当时,赣州城的水塘面积约0.6平方公里,占整个城市用地的4.3%。

冯长春从赣州园艺场得到的资料显示,1958年该单位拥有400多亩水塘,到1981年初仅剩130余亩。市区其他几个公社所管理的水塘有很多被填平。

一旦破坏了原有的排水系统,在城市排水上出现困境几乎是立竿见影的。冯长春了解到,靠近厚德路附近的水塘填掉后,盖起一幢五层住宅楼,致使周围地区排水无出路,附近的土坯房屋被水浸泡后倒塌。填掉赣江餐厅后面的水塘后,下大雨时,餐厅厨房内积水一尺多深,根本无法正常营业。

在当年的那篇论文里,冯长春建议,今后应该坚决停止向水塘“进军”。同时,他建议将水塘与护城河连成水系。在冯长春看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远大于填塘建房。

26年过去了,在听说“水塘只剩下两口,护城河早已被填平”之后,冯长春仍然觉得非常惋惜。当年北大师生历经数月为赣州作了一份规划,希望新城在外围发展,最终未被采纳。“城市没有水就失去了灵动和活力。”冯长春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水塘被填平后,连接着它们的福寿沟也已经死了。

现在,后来者只能通过荷包塘、蕻菜塘、清水塘这些残留的地名,去遥想当年那座被水环抱的江城了。

如果“唱凯堤”有赣州城墙一半坚固也不至于决堤

直到2007年之前,在赣州市城区的一些地方,也会出现积水淹没到汽车顶的景象。赣州市城管局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办公室主任王荣洪并不否认这一点。

有同事问他,“是不是福寿沟不管用了”?对福寿沟如数家珍的王荣洪不同意,因为古老的福寿沟毕竟只能辐射到“宋城”那2.7平方公里。而被淹的地方大多是后建的新区。比如一条814大道,就是因为最初设计标准过低,改了几次,都没能改善内涝的问题。直到赣州市政府发布《中心城区排水专项规划》,委托某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科研工作者,参照天气、人口密度、环境等诸多因素,才最终确定了排水管线等技术参数。王荣洪认为,如今赣州基本解决内涝问题得益于此。

与古人倡导的因势利导不同,今人看上去更加崇尚用现代科学的力量去改造大自然。在赣州,古城门里装上了密封性更好的防洪铁门,新城区埋下了更粗的排水管,泵站里装配了马力更强劲的抽水机。即使没有水塘,也不过是多消耗点电就能把水送出去。

不过,一位市政工作人员也感叹,“幸好八境台公园的那口蓄水塘还在。”今年的几场暴雨中,雨水总是先汇集到水塘,然后泵站才能直接从水塘里往江里抽水。“否则,根本来不及排水。”

无论如何,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赣州的排水系统总算是合格的。

6月26日那天,洪峰到达赣州,一位网名叫“好的很0303”的赣州市民,拿着相机在城墙上拍下了开头的一幕。他的镜头里既有 3600多米长的宋代城墙,也有古城楼里放下的新式防水闸门。有人在后面跟帖问道:“这究竟是古代城市管理者的余荫,还是今人借助高科技的伟力?”

“好的很0303”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经常看报道说,某城市被洪水侵袭,被水泡了,我想管理者在城市建设中也应该学习古人。” 他质问道,“如果„唱凯堤‟有赣州城墙一半坚固也不至于决堤啊!”

“那些地方官员为什么不能利用现在的科技条件建一些流芳千古的利民工程?”“好的很0303”写道。

的确,赣州人不会忘记那位数百年前的城市管理者。他的铜像如今坐落在赣州城北的宋城公园,左边的石碑上刻着光绪年间勘测绘制的“福寿二沟图”。

据史书记载,公元1087年,刘彝因为“善治水”,被召还京师任“都水丞”,这一职位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副部长。他还曾给后人留下一句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人据此评价,刘彝属于那种“不是光练嘴或纸上谈兵的实干派官员”。

福寿沟的创建和形成

城市下水道是城市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一般在建设城市时,同时修建下水道,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赣州市的下水道也经历了开创、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确定在章贡二水间建设赣州城时,开始建设了简易的下水道。当时城区规模很小,东西临江,南部城墙“在秋华坊今古城巷”即今健康路市总工会一带。城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下水道的服务面积在这个范围之内。只有一个出水口,城内“东西南北诸水,俱从涌金门出口,注于江”。 唐末梁初,卢光稠扩建城池,使城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下水道也随着城市的扩大而逐步延伸。至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刘彝任虔州知军,主持规划建设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并根据街道布局,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福沟和寿沟二个排水干道系统,服务面积约2.7平方公里(无下水的为城西南部的0.3平方公里,即文清路以西,孝义巷以南,古代为小教场,民国时为农田,解放后始形成街市)有12个出水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干道网。由于赣州城区两面临江,排水口直通章贡二江,洪水期间,江水倒灌,造成水患。刘彝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建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

水患顿息”。刘彝,福建长乐人,善治水,元初(公元1087年前后),召还京师任“都水丞”。十二水窗的具体位置在同治《赣州府志》和《赣县志》福寿沟图上注明的有四处:即今赣江路水窗口,八境路新北门、西门口、西门城脚下。另有二处(八境公园和刑祠庙)的结构与水窗相近。其他六处无从查考。赣江路水窗(俗作水叉口)是保存较完整的宋水窗实物,清名“水堑口”。县志载:“水堑口、地洼,下有水门,盖池城东南之水也”。赣江路的古水窗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出水口处的外闸门、沟道、进水口处的内闸门、调节池,并与古度龙桥联成一个整体,西与蕻菜塘相连,构成城东南的水利咽喉。平时,雨、污水由下水道流经度龙桥经水窗排入贡江,雨季或暴雨时,水量经蕻菜塘和调节池调节。外闸门门枢安装在上游方向,利用水力使闸门自动启闭。即贡江水位高于水窗水位时,藉江水水力将闸门关闭;江水低于水窗时,藉水窗沟道水力将闸门冲开。为了保证水窗内沟道畅通和有足够的冲力(水压力),采取了变断面,大坡度以加大流速的办法。根据调查资料(见古水窗、度龙桥图),水窗断面尺寸宽1.15米,高1.65米,度龙桥宽4米,高2.5米,从而使通过度龙桥的水进入水窗时,流速增加了2—3倍。水窗沟道的坡度为4.25%,比正常下水道采用的坡度大4—10倍。因此由度龙桥的水进入水窗内形成了强大的水流,带走泥沙以及其他固体物质,冲开闸门,排入江中。这也是福寿沟的一大特色。解放后,水窗口出水处仍有木闸门,以后根据这一原理,又涌金门,刑祠庙等下水道出口处安装了类似的木闸门。由于木闸门容易损坏,1963年改为直径1.2米的圆形铸铁闸门。

福寿沟的形制和特点

福寿沟是以排雨水为主,雨污合流的合流制下水道,并根据赣州城区地形西南高、东北低的特点而规划的分区排水制度。大致以文清路为集水面积的分界线。福沟自南门开始经建国路中段、均井巷、攀高铺至八境路,在这条线以东的沟道属福沟系统,集水面积约2.3平方公里,主沟长约11.6公里,通过水窗口、刑祠庙、八境公园3个出口流入贡江和八境路(北门)出水口注入章江。寿沟自新赣南路、大小新开路、西津路至西门。在这条线以西、以北的属寿沟系统,集水面积约0.4平方公里,主沟长约1公里,通过西门口、城脚下2个出水口经过护城濠排入章江,概括起来是:“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由福沟而出”。 主沟完成以后,又陆续修建了一些支沟,形成了古代赣州城内“旁支横络”、“纵横行曲,条贯井然”,主次分明、排蓄结合的排水网络。对改善城区环境卫生、居住条件起了重要作用。

宋代的福寿沟为矩形断面,砖石结构,断面尺寸很大,“广二三尺、深五六尺, 以砖,复以石”,这是它的另一个特点。以后在维修过程中,有的沟段(如厚德路)改了砖拱结构,但大部分仍保留砖沟墙、条石盖板的结构形式。在现存沟道中,最大的宽1米,深1.6米;最小的宽、深各0.6 米,与志书上所记载的基本一致。

福寿沟第三个特点是和沿线众多的池塘连通,组成了排水网络中容量很大的蓄水库,以调节暴雨流量,

减少下水道溢流。平时又可利用污水养鱼种菜,这也是赣州市城市建设史上最早的污水综合利用工程,其作用延续到现在。

但古代各项建筑都受到形学和堪舆家的影响,福寿沟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线路走向上“纵横纡折,或伏或见”形似古篆“福寿”二字,故沟“因形而名”。由于沟道过于追求“形”状,纡回曲折,给后来的管理增加了困难。

福寿沟的管理和维修

福寿沟建成后,由于管理不善,倒塌淤塞,排水功能大为降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的《赣州府志》中记载了如下情况:“居民架屋其上,水道浸失其故,每岁大雨时,行(应为城)东北一带,街衢荡溢,庐舍且猪为沼,以水无所泄故也”。清朝历任地方官也曾“屡议修而不果”,或曾“下令挑浚,但因民间贫富不齐,未必人人尽力,此通彼塞,胡能四达,卒使前人毕智竭虑之经营,至委泥沙溷秽而莫之或续也”也有人建议“督以专官,资以公帑,用民之力而不用其财,穷源见委,务令逐处开通,必见沟底而止”,施工采用“分地量工,宽假时日,以考其成”,对占用沟道的要进行处罚,“贷其占塞之罪”。也就是采取派专人管理,民办公助,分段包干的办法,这些意见在很长的时期内均未实现,直至清末,沟道堵塞严重,“春夏之交,雨潦时降,潢污停休,疾病易生,民患苦之”,严重影响市民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才于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进行了一次较彻底的修复。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文翼(湖南湘乡人)任分巡吉南赣宁道巡道,创仪修复福寿二沟,但每次讨论时,都以“工大费繁,非万金不可,以无人筹款而止”。最后采取分段自修的办法,即“各家自修其界内之沟,官但予以期限而责其成;其无屋及公产之地,财官发公项修之”并“先将官所修之地,以弓量之,仿土方之法计丈度工,核其大略”,计算出工程量和经费概算,核准后由知县黄德溥主持,委派刘峙等负责施工。修复工程于同治八年十一月开工,“自城北灵山庙(现八境路)始,穷源竟委、清其淤积,补其残缺,使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而出,其旁支横络,亦皆疏通”。至同治九年七月竣工,历时9个月。公费开支部分共“计制钱四百八十千有奇”。刘峙绘制了福寿沟图,并附《福寿沟图说》。这是志书上有记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复工程,福寿沟图也是建沟以来现存的唯一现场调查纪录资料,对了解福寿沟的历史、走向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919年对福寿沟进行过一次修浚,但没有具体的记述。

赣州解放后,把修路疏沟列为当时市政建设的重点。在调查了解福寿沟的走向、完好状况、排水等情况后,从1953年开始逐段进行清理、修复和改建。当年修复了厚德路的福寿沟767.7米。由于年久失修,倒塌淤塞严重,1.5米深的砖拱沟道,淤积深度超过1米。八境路、均井巷、姚衙前、中山路等地段的福寿沟,大部分在民房下。为了便于清理维修,从1954年开始,将11条街穿越民房的沟段改用直径为0.6—0.9米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埋设在街道上,总长1662米。1956年建设八境公园时,将园内的出水口(古水窗)改由涌金门出。至1957年止,福寿沟的修复改建工作基本完成,恢复了排水功能。

1964年在东门口增加了一个出水口,使五道庙一带的水由东门排出,减少蕻菜塘下水道的流量。 在管理方面,解放前没有专门管理机构。解放后,设立了负责市政工程管理、养护的专业机构,其中有一支维修下水道的专业队伍。对全市下水道定期清理、疏通、维修,做到结构完好,沟道畅通。 福寿沟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福寿沟建成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在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完成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确是一大壮举。九百多年来,福寿沟为赣州市民造福,在城市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也必须与之相适应。现代城市建设的项目、规模、内容都比以前要复杂得多。赣州市八十年代开始,新与旧的矛盾,即旧的城市基础设施与新的、现代化的建设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显得突出。以福寿沟为例,过去福寿沟以排雨水为主,污水仅是数量很少洗涤生活污水。而现在的污水成分复杂,有工业污水、粪便污水、生活污水,数量比过

去大很多,腐蚀性强。福寿沟的砖石材料,经过九百余年,大多数已风化、剥落,再经不起工业废水的腐蚀。

在工业日益发达,城市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形势下,对下水道的要求是雨污分流。即在市区建设雨水沟道和污水沟道两个排水系统。赣州市还处于万安水电站库存区之内,因水位提高,有大部分下水道出口处正常高水位以下。因此赣州市城市建设中面临着按现代化城市的要求,结合万安水电站的淹没影响,全面规划建设新沟,改造利用老沟的任务。经过改造后的福寿沟,将纳入新的排水系统中,继续发挥作用。 需要废除的古福寿沟,也要选择典型地段,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如赣江路水窗,与古度龙桥连成一个整体,规模甚大,结构也基本完整(仅度龙桥桥台水下部分腐蚀损坏严重),是宋代留下的唯一较完整的水窗典型。因万安水电站贡江水位提高水窗将失去作用。建议在新的下水道规划中加以保留,进行整理维修。经过整修后的水窗口,不但是研究赣州城市建设史的实物资料,也将成为赣州古城内的一个古建筑实物观赏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