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旁骨劈开复合鼻底提升术在无牙颌种植的初步应用
【摘要】目的统计分析无牙颌患者采用鼻旁骨劈开复合鼻底提升种植术后的留存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明确该手术在严重萎缩无牙颌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对19例严重上颌骨萎缩无牙颌患者进行鼻旁骨劈开复合鼻底提升术同期植入44颗种植体,对手术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种植体6个月后的总体留存率为86.4%,留存率与植入初始扭矩具有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肿胀、疼痛、瘀斑、出血,19例患者均在12~24 h时出现明显局部肿胀。结论鼻旁骨劈开复合鼻底提升术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技术,可有效用于严重上颌骨萎缩无牙颌患者的种植体植入。 【关键词】
骨劈开;鼻底提升术;无牙颌;种植
严重上颌骨萎缩患者因天然牙的缺失和上颌窦气化导致种植体植入时的骨量不足。但是骨吸收过程对于合关系的影响有个体差异,对一部分患者而言,骨吸收导致了反颌或者颌间距离过大,对于另一部分患者,骨吸收导致剩余牙槽嵴过薄,而有些患者则垂直高度完全丧失。因此临床上常采取相应的骨增量技术达到种植外科修复重建的目标。本研究对于上颌骨垂直高度及水平宽度严重丧失的无牙颌患者的鼻旁剩余骨量进行鼻旁骨劈开复合鼻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为临床进一步应用提供支持。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经我院种植治疗的严
重上颌骨萎缩无牙颌患者的手术结果进行统计分析,19例患者拒绝自体块状骨移植改善上颌骨后部可用骨量,与患者沟通后行鼻旁骨劈开复合鼻底提升术。其中男12例,女7例,共植入种植体44颗,其中15例患者各植入2颗植体,2例患者植各入3颗植体,2例患者各植入4颗植体。年龄为58~72岁,平均年龄为65岁。全口牙完全缺失时间为6个月~16年不等,平均缺牙时间为38个月。严重上颌骨萎缩无牙颌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misch和judy[1]提出的无牙颌分类诊断标准中的ⅰ型d亚类牙槽嵴,全牙弓牙槽骨严重吸收,上颌窦区的牙槽骨少于2 mm。
1.2手术方法上述患者经临床检查明确牙槽骨萎缩程度后,术前进行上颌骨螺旋ct扫描,ct设备为16层螺旋ct(toshiba,日本)。ct数据以dicom格式转移到一个独立的工作站,使用simplant软件(materialised software,比利时)进行颌骨三维重建与术前模拟种植(图1,2)。
鼻旁骨劈开复合鼻底提升术的手术操作:根据术前ct三维重建结果,选择鼻旁骨质基底厚度在3 mm以上的区域(图3)进行牙槽骨劈开,对于穿透鼻旁骨质进入鼻腔黏膜下的种植体进行鼻底黏膜提升,植入bio-collogen骨胶原质(gestilich公司,瑞士),植入相应直径的锥形骨水平种植体,覆盖bio-guide胶原膜
(gestilich公司,瑞士),严密缝合(图2)。术后给予静脉输液3 d抗感染支持治疗。
1.3统计方法对种植体初始植入扭矩,创口愈合,术后疼痛,出
血,肿胀,感染以及失败脱落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分析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 对种植体留存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种植体留存率
按照术前计划,19例患者共植入44枚种植体。术中68.2%的种植体植入扭矩在10~30 ncm之间,6个月后的总体留存率为86.4%,有6颗种植体在愈合期发生脱落。种植体6个月后的留存率在不同植入扭矩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高扭矩组的留存率明显高于低扭矩组,低于10 ncm植入扭矩的种植体6个月后的留存率仅有50%。 2.2手术并发症按照术后的时间序列观察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患者例数并计算发生率(表2)。并发症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肿胀,疼痛,瘀斑,出血。19例患者均在12~24 h时出现明显局部肿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