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创新教学的常用方法(论文)

创新教学的常用方法(论文)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出奇制胜

——谈谈思想品德课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龙港区风华中学 董桂宏

出奇制胜

——谈谈思想品德课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龙港区风华中学 董桂宏

创新也就是创造。什么是创造?创造有两个要件,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想出新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构建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有人把这个过程概括为“荒谬的合理化”,也即提出超越常理、违背常规甚至有些荒谬的构想和创意,然后想办法使之合理化,让别人认为合情合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具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事业是明天的事业。我们要教在今天,想到明日,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从追求考试分数转变为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教学着力解决的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问题,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创新就要“出奇”,那么教学怎样“出奇”呢?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新教学的常用方法有:

1、引而不发:一位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手段,抓住学生思维这只“小鸟”,同时又不使它感受到束缚,从而唱出美妙而动听的歌声。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解,设疑是“开而弗达”、“引而不发”,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引而不发,体现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之中。例如,当导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之后,学生渴望知道得更多,这时教师并不倾箱倒筐,而是提头留尾,或择举一、二,余者让学生自己探求。讲到教学的紧要之处时,

教师停止讲解,及时启发学生讲述后文,学生就会大胆创新。课堂小结之时,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故意留下,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钻研,无疑也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情境探讨: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形真、情切、意远、理蕴、思趣、美感的教学情境,并由此引导引开分析、探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来自中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贵宾聚集一堂,多国来宾纷纷夸耀自己国家的文化,他们争着用本国的国粹——酒来彼此相敬。中国人拿出?香?色的茅台,瓶盖一开,沁人心脾,举座皆惊,俄罗斯人拿出伏特加,法国人拿出大香槟,意大利人拿出葡萄酒,德国人拿出威士忌。这时唯有美国人两手空空。但是他不慌不忙地走上前来,把各国的名酒兑在一起,举怀相敬,说:“这就是我们美国的酒——鸡尾酒,它代表着美国的文化精神。”请思考分析:“鸡尾酒文化”中蕴涵的哲理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3、质疑问难: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一些有利时机,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就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关于创造性的质疑问难,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集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曾创造性地提出创造性思维发问技巧“十字口诀”,即“假列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假”——假如的问题,即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用人、地、事、物、时(过去、现在、未来)的假设发问。例如:

“假如你是该企业的厂长,你将如何使企业走出困境?”“假如人类继续破坏环境,明天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假如不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现在会什么样?”

“列”——列举的问题,即列举出符合某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越多越好。例如:你能列举出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吗?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比”——比较的问题,即就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或事物比较其异同。例如请比较分析“兴趣与情趣”“自尊与自信”“自律与自由”“批评权与建议权”。

“替”——替代的问题,即用其他的字词、事物、含义或观念取代原来的资料。例如:“从根本上说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能否用依宪治国代替?”

“除”——除了的问题。即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成规,寻找不同的观念。例如:为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除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外,还实施了哪些战略?我们公民除了建议、监督权之外,还有哪些政治权利?

“可”——可能的问题,即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前瞻性了解。例如:曾有一首歌谣描述某大河水质变化: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水质变坏,70年代鱼虾绝代,80年代洗不净马桶盖。21世纪可能——

“想”——想像的问题,即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像力设想未来。例如:想象未来人类的家园什么样?21世纪中叶,我们再相会是什

么样子呢?

“组”——组合的的问题,即提供学生一些资料,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成有意义的资料。

“六”——“六 ”的问题,即利用英文中的谁、什么、为什么、什么时候、哪里、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例如:什么叫依法治国?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谁?为什么要依法治国?如何依法治国?

“类”——类推的问题,即将两项事物,两种观念或两个人物直接比拟,以产生新观念。例如:“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应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由此可见创造性的质疑问难,不同于一般的提问,它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问题不是单一的标准答案,(2)问题的答案并不局限于现有教材的内容。(3)问题的叙述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4、浅者深掘,于学生无疑之处见疑,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对“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这句话进行深入分析。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展开深入探讨,可从政治稳定、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现状、国家统一、国防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经济发展后劲、东部地区经济市场资源等方面分析其客观依据和重大意义。而不仅仅停留在教材中一句陈述。无疑有利于深化学生认识,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5、辨证分析,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但思考问题往往偏激,好走极端,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

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例如:遇到歹徒行凶、火灾、地震等意外紧急情况时,青少年是否应该“见义勇为”?为什么?又如: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生活水平,讲求生活质量,贷款买房、买车已经较普遍,这与提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数字8为何倍受青睐?

6、反弹琵琶。就是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对事物进行逆向思维,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反弹琵琶”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和教育作用。例如:引导学生分析“众人拾柴火焰一定会高吗?”“三个和尚一定没水喝吗?”“狐假虎威,何错之有”“铁棒磨成针,下这么多功夫值得吗?”

出奇,要有甘冒风险的勇气。出奇是一种可贵的创新思维,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没有一点冒险精神,满足于四平八稳,如何能摧枯拉朽,推陈出新?出奇,要有拒绝平庸的气度。拒绝平庸就要突破模式的束缚。模式是出奇的死敌,只有突破模式的桎梏,才能教出与众不同的学生;只有从模式中突围出来,才能让创新的思想在蓝天上自由飞翔。我们鼓励“出奇”, 只有这样才能“制胜”,才有可能实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