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展示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名师解读 一、命题特点
2018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沿袭了往年“门与路”“作品与人品”“虚拟与现实”“人一生要读三本书”等作文题立足现实、注重文化的特点,同时具备以下新亮点:
1.“浙江味”十足:从浙江大地、浙江思想、浙江精神、浙江文化、浙江故事,到浙江学子,作文题材料处处不离浙江,显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
二、审题指导
2018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材料由三小段文字组成。
第一小段,从过去到现在,明确了“浙江精神”的具体内涵。在古代,“浙江精神”具体体现为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知行合一”(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和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的“经世致用”(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等;在新时代,“浙江精神”则体现为习总书记概括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第二小段,是对第一小段的补充。即在浙江精神、文化的滋养下,浙江故事与传奇代代有书写。这可以说是对“浙江精神、文化”的作用(效果)的明示。
第三小段…… 三、素材航标 1.求真务实
东汉时,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哲学家王充对虚妄迷信的谶纬之学、虚论惑众的经学之风给予了严厉的批判。他主张认识必须以事实为对象,同时以效验来证明,做到“订其真伪,辩其实虚”,使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相符合。南宋时,几次大的移民潮带来大量的外来文化和思想,但浙江学者不迷信权威和经典,总是结合生活现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宏扬“求真、独立”的科学精神。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曾说:“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他指出,必须从具体事物中总结出规律和原则来。永康学派同样强调学术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需要总结历史经验,探讨有关国计民生的实用之学。其代表人物陈亮就主张从
实践的结果看待是非,判定能否,“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兵食以用而见其盈虚,安坐而盈者不足恃也”。到了明代,浙江学者王守仁创立心学,鼓励人们摆脱理学的束缚和教条的蒙昧性,主张知行合一,对主体精神和人的自我意识大加肯定,再次彰显了浙江精神中务实、自觉的理性。此后,黄宗羲以其朴素科学性和民主性的思想,成为明清之际思想解放的重要代表。到了近代,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吁,马一浮“默然不语,其声如雷”的诤言,都体现了浙江学人一以贯之的“求真务实”的文化基因。
…… 备考启示
应该说,2018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有点出乎大家的意料。它依然有效地远离了押题的魔咒,规避了“友爱、忠诚、善良、坚忍、爱国、包容”等常规押题关键词,但又不完全与之脱离干系,毕竟,由母命题“浙江精神”延伸出的子命题涉及面很广;它打破了以往偏重于“A与B”之间逻辑思辨的话题模式,打破了明确只写论述类文体的格局。基于此,高考作文题材料千变万化,同学们不能依靠押题,而应夯实根基,做好平时所能做的一切准备工作。
1.向外
(1)多读时评类文章。高考作文往往要求考生对一些社会现象做辩证的思考、分析、演绎,对此,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
生不足以应对,他们写不出“大我”“大气”的文章。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读时评类文章,不仅是为了开阔视野,了解国事,更重要的是以它为本,训练思维能力。通过细细阅读时评,学习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再从原因(社会、历史和个人、外部和内部、主要和次要、客观和主观)上条分缕析地进行阐述,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行文方法。
审 题
在第37讲中,选用的作文案例是“生活的常态”,题目中所给的三段材料分别给出了生活常态的三种情况,是并列的,目的是给考生以启发,引出学生自己对生活常态的认识。
今年的作文题是围绕核心概念“语言”来展开的,狭义的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就广义而言,是采用一套具有共同处理规则来进行表达的沟通指令,指令会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传递。因此,广义的语言文字还包括音符、图画、数学符号等。语言不仅是人类的沟通方式,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
今年这则作文题也给了三段材料,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讲语言。第一段以“花”、“鸟”为例讲“生活中处处有语言”,告诉考生“语言”不是人所独有的,花有,鸟有,处处有,显然,采用
的是语言的广义概念。启发学生要打开思路,不要局限于写人的语言。
第二段讲“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进一步拓宽了语言的外延,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第三段说“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是讲语言的作用、价值。这是提醒考生,不要只是写什么人或什么事物有怎样不同的语言,还要更深一层写出这种语言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或个性化的语言,它们又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分别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做了提示。
关于语言,已经有不少典范的文章。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写的《大自然的语言》,是科学小品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下面我们选择了两篇文章来分析其思维和特点。 案例1
第一篇文章是《建筑的语言》,建筑的语言是什么呢?它能表达什么?
建筑物有些常用的“单词”,如果你记住了,也就可以大致理解这些钢筋水泥的奇异生物在说什么了。
在建筑所用的语言中,“高耸”是建筑常用的单词。“高耸”隐喻着实力、权力、强大、威严。世界各国、各行各业的大小公司,只要条件允许,无不想着搬进高楼大厦里办公。因为一栋高耸入云的写字楼,是一家公司实力的象征。当人们受到这种实力的鼓舞时,就会产生敬畏,产生向往,产生信任,反过来则可以促进财富的进一步聚集。这就是在全世界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人们总是热衷于建造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的原因。纽约的帝国大厦,马来西亚的双子塔,上海的金茂大厦,无不如此。
古埃及因受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影响,居民需要不断合作和保持严格的作息制度,因而特别强调秩序,并且认为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金字塔”就隐喻了这种意思。现代建筑也常有模仿金字塔的。美国美林银行大厦、美国银行大厦、美国储备银行大厦、中国民生银行大厦等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金字塔形的屋顶,也是要表达稳固、永恒的涵义。
古希腊的建筑无不散发着人性的气息,无不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它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他们十分崇尚“圆柱”及与之相关的建筑用语。古希腊式圆柱隐喻了人体,突出体现了希腊人对人性的重视,对人体的赞美。有些圆柱具有男子粗壮、刚劲的身姿,充满了力量感,体现了男性美,象征着身材魁梧的男子。有的细长且柱头呈漩涡状的圆柱则被赋予了女性的苗条。细长的圆柱恰似女性的身姿,漩涡式的柱头宛如女性
优美的卷发,而整个柱子则象征朴实、典雅、亭亭玉立的少女。不仅如此,圆柱还隐喻着人本主义思想,象征着人应有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人的权利。因此,各国的议会大厦正门前往往立有一排圆柱。
“中轴线”是建筑上常用的一个词。它又隐喻着什么?在古代中国,从皇家宫殿、公共官署、佛道庙观以及一般民宅,都依严格的中轴线对称分布。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中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比如明清时代的紫禁城,就是自南向北,沿着一条长达7.5公里长的中轴线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其中的重要殿堂和门都穿越中轴线呈纵直排列,其余建筑的设置,亦在中轴线两侧呈两两对称呼应之势。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中轴线给人以整齐严肃,有条不紊的视觉感受,实际上是中国政治伦理的感性呈现,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等级,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家族秩序,莫不要求严格、规范、秩序化。一条中轴线如千古不易的神圣律条,不能冒犯。
建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通过外在形式向人们暗示建筑的内涵。鳞次栉比的城市并非钢筋水泥的森林,而是一部充满了独白和咏叹的戏剧。
【评析】…… 案例2
第二篇文章是《服装的语言》,作者王海龙。
人类社会中有许多种服装,这些不同的服装分别能表达什么喻意呢?
服装是一种语言。人生活在文化符号中。一切东西,如果你愿意去深想和阐释都有意义。僧侣们为什么要穿袈裟?为的不仅是突出信仰并作为一种职业标志以鼓励社会监督,其实还是每日每时对自己宗教身份的一种提醒。三百六十行真正数得出名来的像样的行当,几乎都有自己专门的服装行头。各行各业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有讲究。除了行业标志性的服装以外,学生有校服,结婚男有礼服,女有婚纱。学生尚未“入行”或拥有专业,他们也愿意标明自己的身份。而结婚服装特别是婚纱只是一个很短暂性的临时性需要,可是新娘仍然希望用婚纱这个符号来表明艳丽或圣洁。哪怕只穿一天,它的符号意义是让你和别人都记一辈子。
正如交通有红绿灯,投降有白旗一样,服装有其明显的符号化功能。……
【评析】…… 【总论】
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符号,不同的事物就有了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写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诗歌的语言、小说的语言、音乐、雕塑、程序、基因等等,它们又分别隐含着怎样的喻意呢?
通过上述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要想写好这篇作文,需要我们平时要有广泛的阅读和深入、扎实的积累,需要有专题的研究。如果没有对相关领域的专题阅读和深入研究,不可能写出像这样有深度的文章。
因此,要想考场上写出好作文,功夫在于平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