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姓名: 年 级: 辅导科目:物理 课时数: 学科教师: 班主任: 授课日期 授课类型 星级 教学目的 T ★★ 授课时段 C ★★★ T ★★★★ 组长签字 物态变化的特点与应用 重点难点 液化与汽化 教学内容 一、物质三态和温度的测量 1、物质的三态 (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状态 形状(固定/不固定) 体积(固定/不固定) 2、温度的测量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 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 ①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 的性质制成的。 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固态 液态 气态 知识模块-物态变化 a、使用前应先观察温度计的 和 ; b、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与被测物体 ,测量烧杯中液体时,不可碰触烧杯的 ; c、 时开始读数; d、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取出,视线要 。 (4)体温计: 测温物质为水银;量程:35℃~42℃;分度值:0.1℃ ①可离开人体读取。 ②用前需甩 (5)人的体温:36.5℃~37.5℃ 高温天气35℃及以上 舒适室温20℃~25℃ 公共场所空调26℃以上 【想想】 0℃的水和0℃的冰冷热程度是否相同?______________。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物质由 态变为 态叫汽化。液体汽化时要 热。 (2)汽化有两种方式: 和 。 (3)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时需要吸热。 (4)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需要 但温度保持不变。液体 的温度叫做 。在 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气压低,沸点低,气压高,沸点高。 (5)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a、 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温度越 ,蒸发得越快。 b、 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 ,蒸发得越快。 c、 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越 ,蒸发得越快。 【总结】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种类 发生部位 不 同 点 温度变化 相同点 沸腾时液体温度___________ 蒸发时液体温度______ 都是_____现象,需要_____热 剧烈程度 发生温度 影 响 因 素 气压越大,沸点越____; 气压越小,沸点越_____ 沸腾 蒸发 在液体_____和_____同时发生 只在液体______发生 _________的汽化现象 ______的汽化现象 只在_____温度(沸点)下发生 在_____温度下都能发生 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越 快,蒸发越快。 2、液化 (1)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这个过程要 热 (2)液化的两种方法: ①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被液化。 ②压缩体积。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如打火机、液化石油气、氧气瓶 三、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1.固体熔化需要 热(填“吸”或“放”)。但温度 (填“一定”或“不一定”)升高。 2.晶 体 :有____ ________的固体叫晶体。晶体熔化需要 热(填“吸”或“放”),但温度 。如:海波、冰、食盐、水晶、各种金属等。 3.非晶体:没有____ ______ 的固体叫非晶体。非晶体熔化需要 热(填“吸”或“放”),但 温度 。如: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4、晶体在凝固时要 热,温度 ,即有一定的凝固点。 5、非晶体凝固时要 热,温度 。 6、对于同一晶体,_______点和__ __点是相同的,而非晶体没有_______点和________点。 7、晶体凝固的必要条件 四、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凝华现象:霜、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五、水循环 1. 雪是水蒸气 形成的。 2. 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处,在高空遇冷时,有 成小水滴,有的 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也会 成小冰晶。 3. 冰山上的积雪 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 4. 积雪 后变成水,汇成江河。 5. 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 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 6.、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①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①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①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1、 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在高山上烧水时,水温不到90①水就沸腾了,是因为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 B.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夏天剥开雪糕包装纸时,雪糕周围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D.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2、 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中考链接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3、 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B.冰变成水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C.冬天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4、 如题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能是海波凝固时温度变化曲线 B.可能是松香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 C.可能是萘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 D.可能是沥青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 5、 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 C.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6、 春季,西南地区遭遇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其原因是( )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7、 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局部地区出现罕见的五月飘雪景象。有关雪的形成,正确的是( ) A.凝固现象且吸热 B、凝固现象且放热 C.凝华现象且放热 D、凝华现象且吸热 8、 夏季的清晨.站在黑虎泉边会看到护城河的河面上飘着淡淡的自雾.如图所示。这些“白雾”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凝华 C.汽化 D.液化 9、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图7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 A.景区喷雾 B.人造雪景 C.撒盐融雪 D.人工降雨 10、 夏天,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A.电风扇吹来的是冷风 B.电风扇吹风可降低室内温度 C.电风扇吹风可加速人体汗水的蒸发,吸收了皮肤的热量 D.以上说法都正确 11、 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12、 在打扫教室清洁时,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会变干,这是水的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外表面,水蒸气在液化过程中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13 福州是温泉之都,从温泉口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____形成的。 14、山东省德州市2015中考物理试题】妈妈为欢芯买生日蛋糕时,为了保鲜,把赠送的小干冰块装入矿泉水瓶并旋紧瓶盖与蛋糕放在了一起。意想不到的是,过了一会儿矿泉水瓶竟然发生了“爆炸”。欢芯放学同家后告诉妈妈,在矿泉水瓶内的小干冰块会迅速____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使矿泉水瓶内压强增大,超过其承受能力,就发生了“爆炸”。 15、 某品牌空调器使用的是新型制冷剂R600a是一种对臭氧层破坏较小、极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它在室内汽化时吸热,在室外液化时 。压缩机通过使制冷剂不断发生液化和汽化,将室内的内能搬至室外,制冷剂在室外液化的方式是 (选填“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 16、 (5分)小华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操作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________。 (2)他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选填““A”、“B”或“C”),示数是____ ①。 (3)实验中,是通过____方式增加水的内能。要缩短加热时间,请写出一种可行的办法:____。 17、 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⑴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⑵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 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___形成的。 18、 涂在手上的酒精比涂在手上的水干得快,壶中的水比壶中的食用油干得快……小明猜想: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1)为此,小明用一根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塑料板、电子手表、笔、温度相同的水、大豆油和酒精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A.在玻璃管上端附近画一标记线,并将下端竖直插入水中,直到管内水面到达标记线; B.用手指堵住玻璃管上端管口,将玻璃管从水中取出; C.将玻璃管移到塑料板上方,放开手指,让水滴在塑料板上并开始计时; D.用同样的方法先后取出大豆油和酒精滴在塑料板上并计时; E.记录液滴变干所用的时间 t,得出结论。 ①用玻璃管取液体,是利用_______的作用。 ②该实验方案有不妥之处,请指出一点: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2)小明改进方案后,通过实验得到:相同条件下,t酒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