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2-02-07T10:10:06.020Z 来源:《素教教师》2011年14期供稿 作者: 洪 涛[导读] 学生在一堂课中,有如此多合理的观点,毋庸置疑,这是难得的好课。
□ 洪 涛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为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则。《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标准》还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标准》的这些精辟论述中,我们不难理解,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关注,重点应该是学生,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积极有效地学习,教师仅是促成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因此,我认为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可从学生、教师两方面着手,并在此作浅尝辄止的探讨。
一、把学生能有效学习作为课堂评价的基本标尺。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把学生的发展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有效学习,把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放在首位。对此,课堂评价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看学生的学习效率。这里的学习效率,既指在单位时间内(一堂课里)学生所完成的学习任务的情况,更指在课堂上学生参与有效学习的比率。学生经过课堂学习,理解掌握了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则可以算作是一堂好课;但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让大多数学生,甚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那则是更好的课。而不能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或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则是不好的课,是失去了课堂教学价值的课。
2、看学生学习方式的适用性。新课程提倡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并不是在一堂课上要面面俱到。只要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确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或者在课堂上师生、生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共享发现和成功的喜悦;或是主动探究,在课堂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体现创新精神,那就是一节好课。
3、看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一堂课,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大多数学生甚至是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且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学生在课堂中获得自信,并享受成功的喜悦,像这样对促进学生未来发展大有裨益的课,毫无疑问是好课。相对地,一堂课只是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大部分学生默默无语地作壁上观,只是听众与看客,这与“好课”是沾不上边的。 二、把教师的组织引导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风向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地组织引导,可以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着眼教师角度,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评价课堂教学。
1、看课堂教学内容、目标是否切合学生实际。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是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把备课的重点放在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方面,而不是一味去研究课程标准或教材,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时,把学生已会的,或不感兴趣的,或无法学会的内容强加给学生,以致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兴味索然,难以维持,纵然最终勉强完成教学任务,也是表面上的,不能算作好课。而一旦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在兼顾不同层面,不同特点的学生情况下,确定了切合学生需要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则可以在课堂上自如地实施,调整计划,组织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有效学习,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则无疑是一堂好课。
2、看教师课堂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是否恰当。作为教师,可以通过环境布置,言谈话语,直至音容笑貌等一系列因素,为全体学生创设、培养有利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氛围。这种氛围应体现和谐、活跃、民主与平等的因子。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感到安全,亲切,有时感到教师在关注着自己,关心着自己。这样的课堂里师生彼此尊重,相互激励,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也有利于师生双方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自由思考,大胆质疑,具备进行有效学习必须的精神状态。这样的课堂,正是我们新课程所努力寻求的。
3、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创新。在一堂好课上,作为教师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要有创新精神与探索的勇气。教师要大胆改革,尝试新方法,探索新规律,通过教者的创新探索,去影响学生大胆探究,从而影响学生的后天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在课堂上哪怕只改变了一个小小的标点,也常常可以使一句话产生出别的意思来,可以使应用题的答案面目全非,而学生得到的有益训练则是难以估量的。
4、看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并不是就不看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教学总是要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因此检查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从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从完成教学任务所花的代价,投入产出的比例是否恰当;以及课堂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等方面,去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从而评价这堂课的优劣。 5、看教材的使用情况及课堂教学开放程度。
课堂教学中,教材在师生之间架起了共同学习的桥梁。如前所述,在一堂好课中,教师可以在原有教材上进行再创造,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素质。一堂好课,也应体现出开放性。苏教版语文课本中《三袋麦子》一课,按照教参意图,无疑是让学生向小猴学习,将土地公公所赠麦子种下后再收获更多的麦子。但学生却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小猪全部吃光麦子是应该的,因为身体需要;小牛吃一半,种一半是科学的,符合现代消费观念;而小猴的做法欠妥当,因为要担太大的风险,一旦遇到自然灾害,颗粒无收,就赔光老本了。这样的课堂,我们决不能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未置可否。或没有统一答案,而妄加指责,因为这实在是一个不该妄下结论的好现象。学生在一堂课中,有如此多合理的观点,毋庸置疑,这是难得的好课。
当然,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尺还有许多,诸如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否,课堂教学是否联系实际,课堂教学是否向课外延伸,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自己的教学工作作为“试验田”,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实验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