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缝针作为异物遗留在患者的体内在手术过程中偶有发生,是手术过程中清点的重要物品之一[1]。由于缝针体积微小,一旦遗失不易寻找,术中常常因寻找遗失的缝针而延误手术时间,消耗医护人员的精力[2]。同时也给病人术后的恢复带来一定的影响。
本人对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术中 共遗失的18枚缝针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 总结如下。 1 医护人员丢针的情况
1.1医护人负手术缝针遗失的次数 见表1:
表 1 医护人员手术缝针遗失次数(n=18.构成比100%) 医护人员丢针次数构成比(%) 手术医生844.45 实习医生316.66 洗手护士527.78 实习护士211.11
合计18100.00
1.2手术科室手术缝针遗失的次数 见表2:
表2 手术科室手术缝针遗失的次数(n =18.构成比100%) 科室丢针次数构成比(%)m 整形外科527.77 神经外科422.22 胃肠外科316.65 妇产科211.11 骨科211.11 心胸外科15.56 泌尿外科15.56
合计18100.00
1.3手术缝针遗失的时段和次数 见表3:
表3 手术缝针遗失的时段、次数(n=18.构成比100%) 时段针次数构成比(%) 传递时633.33 缝合时422.22
拔针时316.67 持针时316.67 矫形时211.11 合计18100.00 2 原因分析
2.1从表1可见,手术医生遗失手术缝针构成比髙于洗手护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手术医生专心于手术的操作,注意力髙度集中于手术步骤和进展上,对器械物品的管理过于依赖护士。同时不排除还有部分手术由于病变部位深、手术难度大等原因。其中部分遗失的缝针是手术医生在缝合深部组织、血管时弹飞;有的是在拔针时针尖断裂弹飞,因断裂针尖大小,寻找困难;其次是年青医生操作生疏导致失误而造成,年轻医生在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时,没有正确 掌握缝合技术,错误使用缝合针导致断裂丢失。
2.2从表2可见,整形外科遗失缝针最多,主要原因是整形手术使用11/0M0/0#的无损伤缝合线较多, 缝针非常细小,缝合过程中容易断裂难以寻找。其次 是神经外科缝针遗失多,神经外科手术病人病情危、 急、重,手术难度大,术野相对较小,缝针容易弹飞离开术区视野掉至地面,寻找存在一定的难度。其它科室缝针遗失均与手术难度,医护人员的操作失误以及责任心等有关。
2.3从表3可见,在传递与缝合时最容易发生遗失,手术医生缝合组织、血管时容易将针尖折断弹飞。有的医生在回针过程中未将持针器扣满齿,缝合针夹持不紧遗失。还有部分医生习惯将持针器抛掷到器械托盘上,此行为极易将持针器的锁扣撞开,导致缝针飞出而遗失。其次是洗手护士操作不慎造成,新参加工作护士由于精神过于紧张,夹持缝针不紧在传递中遗失。 3 对策
3.1建立登记制度,对每一例术中遗失的缝针进行详细登记说明,手术医生、洗手护士、巡回护士签全名,遗失的缝针即使通过肉眼找回,都必须进行床旁C型臂透视或X线摄片,并将片号详细记录在登记本上,目的是排除手术室内本身遗留有缝针的可能。确保无异物遗留于病人体内才能关闭切口。
3.2加强医护人员责任感的教育及技能的培训,强调“针不离持”,洗手护士随时提高警揭,关注缝针的去向和完整性。提醒手术医生在回针时将持针器扣满齿,养成轻取慢放的习惯,避免持针器撞击器械托盘将针弹飞。洗手护士使用持针器持缝针时,准确选择夹持缝针的后1/3部位,避免持针器与缝针滑脱[3]。传递缝针时做到“一递一收”,确保传递出去的缝针全部收回。尤其加强对无损伤缝合线细小缝针的使用及保管。洗手护士还应常规检查持针器的灵活性,对咬合不严密的持针器一律更换。
3.3根据组织的韧度及厚度选用相应型号的缝针。以减少缝针的弯曲变形,发生变形则应废弃,否则矫形过程中极易弹飞和折断。
3.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强调“四数”和“唱点”: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关闭体腔后,完全缝合切口后,由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并详细记录。
3.5将各科所发生的缝针丢失进行分类,定期组织 全科护士对各类缝针遗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做好预见性工作。同时与各科室科主任沟通,加强对年 青医师及实习医生的操作培训。 3.6重视手术室新护士及实习护生的培训,合理安 排手术,新护士,实习护生上台时,安排高年资护士 担任巡回工作,对其进行强化监督和指导。同时加强 医护人员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学习,依法行医、 依法施护,从而减少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文霞,谢白茂.手术缝针板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2,12(8):517.
[2]岳蕤,曾俊.手术缝针丢失情况调查与对策[J].护理学杂 志,2005,20 (16):46~47. [3]程洪波,周丽娟.1枚手术缝针丢失的原因分析[J].中华护 理杂志,2007,42(12): 10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