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阅读训练——力量选文2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
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______. 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
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从反面举例论证观点,请紧扣本段分论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事例论据。
(4)请从内容及结构两个方面,具体谈谈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分析】本文开头列举不同人的表现,引出中心论点: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从“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等方面具体论述;然后从反面论证了“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最后补充论述了语言和行动要结合起来,深化论点。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
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结合课文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题目或第一段的结尾句。
(2)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答题格式: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作用。结合第三段内容可知,“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是道理论证,“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是举例论证,都论述首句“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这一分论点,进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本题考查事实论据的运用,注意要有力地论证观点“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结合生活实践中的典型例子,论证以上观点即可。
(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作答时,需联系全文内容和本段内容做具体的分析。结合第六段内容可知,主要论述了要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是对中心论点“让语言释放智慧和力量”的补充,使论证更严密、更全面。结构上是全文的结论部分,使文章结构完整。
答案:
(1)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引用名言,并举开会发言的例子,证明了“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有力支撑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示例: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
(4)①内容上:本段从“善用语言”讲到要重视行动、“言行并举”,这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是论点的升华。②结构上:是全文的结论部分,使文章结构完整。
【点评】把握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方法:
①研究标题,探求中心论点。一般地讲,议论文判断性句式的标题,是全文所要论述的中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②阅读开篇,捉住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开门见山,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
③分析篇末,归纳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放在篇末,与结论合并在一起。
④理清脉络,抓住中心论点。我们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探寻它的内在联系,抓住中心论点。
⑤理解内容,提炼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渗透在全篇论述中,把握中心论点比较困难,只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提炼中心论点。
现代文阅读I 焕发自省的力量
①“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现实生活中,唯有自省,人才会变得克已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
②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古人云“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极言自省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世说新语》载,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与蛟、虎并称为“三害”。周处射虎杀蛟三日不见,乡人以为周处死了互相庆贺,周处回来后听到乡邻相庆,才知被乡邻憎恶,乃“有自改意”,由此弃恶从善,“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今天,我们讲自省,对思想、工作、生活点滴及细节予以检视,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找不足,其意义并非止于忏悔,
而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华人格。
③自省的力量,还在于能够“达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这一古今佳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诸改正的行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事当前,我们首先反省自的错误,对方多半就会有正向的反应,即便一时没有也报之以宽容,很多问题就会在无形中化解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能唤醒自省意识,焕发自省力量,就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重品行、讲道德、守规矩就会蔚然成风。 ④“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处身现代社会,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躬自省自身的规则意识、道德品行、言行举止,在自省中知敬畏、受警醒、明方向、我们就将在不断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的水平。
13.从下面两个词语中选一个填入第②段空白处,你认为哪一个最恰当?说说理由。(3分) A.正己 B.立己
14.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个人,只有能自省,才能做到克己,才能不断反思自身,改正错误。
B.善于自省的人才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才受世人敬重。
C.自省的意义并不止于忏悔,更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
D.我们要自省,在不断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完善,共同提升
社会文明水平。
15.下列课文中人物的事例可以作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2分)
A.《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 B.《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
C.《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英子 D.《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我” 答案: 13我选A项
理由:“正己”含有主动改正、修正错误的意思,是本段的分论点,后面举周处的例子正是为了论证“正己”观点的。 14、A 15、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