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窑遗址公园的环境保护和植物景观设计--以邛窑遗址公园方案设计为例

古窑遗址公园的环境保护和植物景观设计--以邛窑遗址公园方案设计为例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古窑遗址公园的环境保护和植物景观设计--以邛窑遗址公园方

案设计为例

王璟;王玉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4(000)010 【总页数】6页(P192-197) 【作 者】王璟;王玉

【作者单位】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

【正文语种】中 文

1.基于古窑考古遗址公园属性的植物造景 1.1 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

国家文物局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定义是“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1]。新概念的提出揭示了遗址保护的新思路,即在确保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公园这一载体充分展示其内在价值,使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共生共荣、和谐发展[2]。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及第二批24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中[3],古窑遗址也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包括景德镇御窑厂遗址、铜官窑遗址、吉州窑遗址等。

1.2 古窑遗址公园案例研究

古窑遗址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不能简单地采用城市公园的模式,而须围绕遗址的主题,分析承载环境,运用特定的植物种类,营造出与古窑遗址属性及其背景环境相适应的特定公共开放空间,以突出其独特的人文和科学价值[4]。国内外同类遗址公园已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依托丰富的文物遗存与优美的自然景观,通过保护、拓水、护山、保田、雅筑等方式营造山、水、田园、建筑、人文等景观空间(图1)。在种植设计方面,广植林木,构成公园的视觉屏障与景观背景,同时还保留了大部分原有稻田[5]。

景德镇御窑厂考古遗址公园整体框架由御窑厂遗址分布区、历史街区和昌江水域三块组成。公园以确保遗址本体安全、历史背景环境完整为目标,运用景观、艺术等手段烘托出历史上御窑文化的宏大和气势,形成难忘而震撼的历史空间(图2)。 01.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 02.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公园 03.日本吉野里遗址公园 04.现状遗址与稻田

类似的案例还包括在日本吉野里遗址公园。该公园是由弥生时代最大的环壕聚落遗迹复原而成的遗址公园。公园根据考古发现的布局对遗址进行了较客观的复原和重建(图3)。通过复原稻田、弥生大原野、古代瞭望台等景观,全面展示了弥生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场景[6]。

为获得充足的水源和原料,古窑遗址所在区域往往背山面水,自然条件较佳,晚唐至宋代时期大量出现的龙窑就是其中的典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盛极一时的窑厂逐渐没落消隐在农田乡野间。因此,如何能够通过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重燃千年窑火”,是古窑遗址公园的当务之急。而植物景观设计对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文物的保护、环境的塑造、遗址的展示,尤其是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4]。 首先,植物景观设计首先应尊重遗址的不可移动、再生和替代属性,以展示遗址本身及其价值为目标,将植物景观定位为基底和衬托,达到凸显遗址、释读历史和弘扬文化的目的。

其次,尊重和保护现状。对遗址周边的自然要素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除了影响遗址安全的因素,其余应尽量维持原有场地地形地貌,不破坏原有水系和植被。 第三,要结合遗址年代属性进行设计。选择与遗址年代密切相关的植物材料和造景方式,有助于衬托出遗址特定年代的环境氛围,更能唤起游人的认知感。 2.邛窑遗址概况及现状分析 2.1 邛窑遗址概况

邛窑遗址位于邛崃市西南什邡堂村,距邛崃市中心1.5公里,遗址地处南河南岸平坝上,呈条状分布,东西长530米,南北宽210米,总面积约11公顷。窑包是遗址主要的地面遗存,是在长期的窑业生产过程中,由生产废弃物堆积形成的渣土堆。现已发现14处窑包和2处台地。

邛窑遗址始烧于南朝,经唐、宋两个朝代,是我国西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烧造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窑址。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化邛窑遗址的研究、保护与利用,建立邛窑遗址公园,可有效促进地方文化品牌的树立和文化产业的建设,提高邛崃市的旅游吸引力,从而扩大其在全省以至全国的影响力。 05.现状竹林林盘 06.现场沟渠草滩 07.窑包植物设计意向 2.2 自然环境及条件现状评估 2.2.1 气候

邛崃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热,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为多种植被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2.2.2 水系

邛窑遗址处于南河流域。南河系岷江中上游右岸一级支流,暴雨洪水较为频繁,对部分遗存有一定浸蚀破坏作用。在现状水渠方面,遗址区存在2条灌溉渠。保护范围内普遍受化肥、垃圾污染,河道淤塞,水质不良。 2.2.3 植被

遗址区自然植被丰富,生长状况良好,主要特色群落包括滨水草滩、竹林林盘、田园菜地等(图4)。主要有以下品种:

乔木类:水杉、香樟、慈竹、毛竹、柳杉、楠木、构树、枫杨、苦楝、刺槐、乌桕、榆树、柑橘、塔柏等。

灌木地被:南天竺、杜鹃、扁竹根、芒草、芦苇、牛筋草、节节草以及水稻等农作物。

2.2.4 窑包本体 08.总平面图

在窑包表面,有益植物及有害植物交相分布。根系较为发达的植物,深入窑包内部,改变了窑包内土壤结构,松散的土壤一经雨水冲刷,极易坍塌。尤其是竹的落叶,干燥后覆盖于地表,易发生火灾。因此,植被茂密杂乱处,需进行梳理、移除。 除南河洪涝威胁、窑包表面深根性植被的破坏以外,后期建设取土等对窑包造成的硬伤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在拆除挤占窑包的农房后,裸露断面还将增多。因此建议通过相应的维修技术对窑包加固,之后种植浅根性草本植物进行覆盖固土。 3.邛窑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3.1 尊重遗址原则

尊重遗址景观动态的发展过程、空间格局、历史环境、文化斑块。

3.2 景观整体性原则

遗址公园整体景观的打造应保持林盘田园的生态景观特征,并保持与紧邻遗址的南河水系及区域内河道水系的和谐统一。 3.3 可持续发展原则

梳理现状植被,清理与保留兼顾;新增乔木应适地适树、因地制宜。 3.4 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原则

对遗址各区统筹规划,准确表达遗址的气氛特征,给游人丰富而有意义的观览体验。 4.邛窑遗址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4.1 生态保护 4.1.1 保护目标

(1)保护与邛窑遗址的考古文化时期原生环境相关的水网、植被、土墩等历史环境因素;

09.湿地植物设计意向

(2)保护与遗址保护现状环境相关的生态功能: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和人工湿地环境等。 4.1.2 生态重点保护区

(1) 生态保护内容包括:河流、窑包、原生有益植被、野生湿地植被等。 (2) 生态重点保护区片不仅是邛窑遗址原生环境的保护重点,也是现状生态景观的保护重点,是遗址区整体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 环境质量保护

尽可能防治遗址整治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区指标保护和建设遗址保护区的规范要求进行整治。生态重点保护区内应尽早过渡到禁用化肥农药,直接控制污染,发展绿色农业。

注意防治水土流失,要求雨季裸土植被覆盖率达到90%。窑包应实施有组织排水,

防治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 4.2 植物景观设计

4.2.1 重点保护区域——梳理现状植被,清理与保留兼顾。 4.2.1.1 窑包植被整治措施

总体上,要求保护区生态植被应根据文物保护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文物类型的代表性、遗址空间和环境的完整性、可观赏性和交通服务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策划;尽量以原生态的形式进行展示。并根据文物保护、生态保护及景观风貌的要求,调整植物种类、密度及高度。 (1) 针对窑包本体

鉴于目前窑包植物分布密集,品种繁多,在对窑包本体进行维修的同时,通过对表面滋生的植被进行生长特性、生长周期、危害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对于需清理的乔木:齐根砍伐胸径≥10cm的乔木,截口处涂抹再生萌蘖剂。清除胸径≤10cm的乔木,清理文化层以上根系。清除文化层以上竹类,并细致清理0~40cm土层内竹鞭。达到控制有害树木、草类和微生物在窑包上的生长的目的。 在植被清理、回填夯实等主体工程完工后,进行保护性覆土,并统一配置浅根、具有较好景观效果的固土草本植被。窑包地被整体采用缀花草坪,再在道路边缘搭配芒草、芦苇等植物,突出遗址怀古、草野的氛围(图7)。 10.水渠、窑包、竹林断面及意向 (2) 针对窑包以外范围

遗址核心区及其周边环境形成“一个景观中心、两个展示重点、多向景观视廊”的点、线、面多层次的景观结构,即以遗址中心区8号遗址为景观中心,1号、5号遗址为重要遗址展示点,其余遗址点、紧邻遗址区的南河及遗址区西南的农田为遗址区的背景环境。区内植物设计结合景观布局,形成多向景观通视廊,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历史文化内涵的可观、可赏、可游和可娱的游赏空间(图8)。

遗址区整体环境风貌应保持本土化自然湿地草甸植被群落的生态景观特征,使之与紧邻遗址的南河水系及区域内沟渠湿地和谐统一。保留胸径≥12cm的大乔。保留长势较好的竹类。清除其余杂木、灌木、农作物。 4.2.1.2 南河及水渠植被整治措施

对南河改造措施:结合码头遗址,对现状南河河岸进行改造,形成滨河生态通廊,满足游人滨河游览的体验,也成为遗址区的一个天然屏障。

对现状有水水渠的改造措施:适当拓宽内部水渠,软化原有卵石浆砌硬质驳岸,改造为自然草坡入水,增加游步道及驻足休憩节点,对植物进行梳理和调整。对现状干涸的灌溉渠改造措施:结合园区景观设计对灌溉渠的东段实施改道工程;同时绕过7号窑包,将原有水渠位置改造成生态湿地,增加园区游览的亲水区域和生态景观效果(图9)。

4.2.2 景观分区设计——与景观分区结合,重要节点重点打造

结合景观设计的分区和节点,营造水渠湿地、幽静竹林、疏林草地、特色缀花草坪等植物景观效果(图10)。新增植物以乡土景观树种为主,同时注重植物多样性及生态永续。

(1)入口区——历史沧桑感

结合出入口,集中建设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承载游客的接待,遗址讲解,文物参观等功能。植物配置上,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结合,突出秋季色叶景观。种植具有历史感的乔木,搭配草野的灌木地被,凸显遗址的历史沧桑感。

主要品种:银杏、水杉、桢楠、无患子、乌桕、元宝枫、蒲苇、芦苇、芒草、狼尾草。

(2)体验区——古代劳动生活情境重现

建筑中点缀大树遮阴,果树点景,留出充足的活动区域,体验窑包附近种植窑干材,还原古代生活劳动情境。

主要品种:朴树、苦楝、柳杉、柚子、枇杷、柑橘、梨树。 (3)田园区——农耕文化展现

保留现状农田机理,打造景观农田并形成休闲节点,塑造远离浊世,清净悠然安静闲适的田园风光区。以本土田园作物为特色,选择具有观赏性、适合游人参与体验的作物进行分片区栽植,保留现状大乔,保持本土田园格局。 主要品种:水稻、小麦、油菜。 (4)园区道路

主道:以常绿乔木为主,下植耐荫常绿开花灌木,营造浓郁的带状景观。以香樟、广玉兰、杜鹃、小叶女贞等植物为主。

辅道:以落叶开花、观叶的大乔木为前景树种,常绿乔木为背景树种,营造人行景观路,达到春季观花,夏季遮荫,秋季观叶,冬季有充足的阳光的效果,以银杏、苦楝、刺槐、栾树、枇杷、樱桃等乡土树种为主。

园路周边采用可踩踏草坪与缀花草地相结合的形式,增加人们亲近自然的机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