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读王世襄

我读王世襄

2023-06-27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阅读之窗I1人物故事 王世襄自幼身体好,更没有偌多作业的沉 重负担,加上家庭中你说是溺爱也罢,说是西 方式的快乐教育也罢,总之自由放任,任他率 意而为。这一点,不但当年的老式家庭办不到, 即使今日中国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没这条件 笔也是清清楚楚的。就如他那年辈的许多学界 就教于同癖同好的前辈,癖好也就成了学问 中人一样,孜孜石乞砣,埋头业务,绝不张扬, (有些当时似乎难登大雅之堂的学问,经晚年 并不传奇,怎么竟看得我心潮起伏,联想不 王世襄笔之于书,也都化入全人类共同的文 断?是他寻常中确有不寻常处,在芸芸众生 化财富)。 里,他独一无二,这样的人可一而不可再,可 遇而不可求。 原是一个有教养的顽童 但他毕生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王世襄落生在北京芳嘉园一个富裕家庭。 有人说,这是他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这有一 了吧?还不是让王世襄占了个“独一份”? 当然,不能永远这么由着他的性儿。“髫年 不可教,学业荒于嬉”,在燕京读大二时碰了 定道理,然而富家子多矣,几十年下来,王世 襄只此一个。我以为若论他的出身,与其强调 钉子。他是遵父意上的医学院,两年下来数理 化都不及格。按校方规定,要么转学别科,要 是官宦世家,不如说贵在书香门第。母亲金章 么退学回家。他转入国文系。有家学垫底,对 出身名门,游学欧陆,擅画花卉翎毛,尤其借 付课业倒是游刃有余。有一次((文选 课布置 鉴西洋画技法,绘金鱼水中动态,质感光感, 作业,他竟自己命题,写了一篇骈四俪六的((鸽 层次分明;所著关于画鱼的(《濠梁知乐集 ,在 铃赋 ,仍是凭个人兴之所至!也只有当时学 中国美术史上独辟蹊径。舅父中有一位大画 风自由的燕大,才能容忍这样自由发挥的学 家、两位竹刻家。来自王、金两家的艺术薰陶, 其影响怕不下于家馆的传授,自小培养了王世 亵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这份热爱渗透到骨 子里,是任何暴力也夺不走的。做外交官的父 亲让他从1 1岁起就入英语学校,通过外语接 生。 战后抢救几千件国宝 王世襄以((中国画论研究 获燕京研究院 受另一种文化的薰陶。今天的富人家庭,也会 文学硕士学位后,并不停步,他把原只有从先 送孩子上“贵族学校”,以至送出国做小留学 秦至宋代部分的论文,续写了元明清,共计7 0 生,但难得兼有民族文化的底蕴传承。西谚有 万言,与人合作用毛笔誊清,装订成册,晒蓝 云,贵族要三代才能培养出来,一时半会儿, 复制一份留在古城,随身带着原稿南下去大后 急不来的。 方。在重庆成都等地,求职谋生成了要务,哪 衣食无忧,又有良好的教育,这样的学生 还有时间修订补充,付印成书?谁想,他这份 那时不少,但能不能都像王世襄有那么广阔 处女作,竞因为战争和“运动”的先后干扰, 而多彩的课外活动空间?从小学、中学到大 直到6 0年后的2 002年,作者已年老体衰,只 学,他架鹰逐兔,养狗猎獾,养鸽放飞,范瓠 能以“未定稿”影印出版,成了i射幕之作。 绘葫,秋斗蛐蛐,冬怀鸣虫,真的是优游卒岁。 几经周折,王世襄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 他小时候放鸽子,手执长竹竿在房顶上跑,把 庄,梁思成主持的“营造学社”。他在这里读 屋瓦都成垅地掀翻了,正房厢房间距好几尺, 到中国古典建筑经典 营造法式 的同时,还 这房顶一步跳到那房顶,文弱的母亲吓得晕 读到 清代匠作则例))等。他对中国古代建筑 了过去。“人无癖不可与交”,他正是由好奇、 的研究兴趣刚刚唤醒,就因日本投降,失地即 兴趣而专心致志,广交朋友于三教九流,求师 将光复,他立即向马衡、梁思成请缨,投入“战 人物故事II阅读之窗禽 时文物损失清理委员会”的工作。 写出了 髹饰录解说》 辞书释t 髹,,字为把漆 。在王世襄任这个“清损会”平津区助理代 涂到器物上)他的这项研究恰恰是从1 9 4 9年 表时,他奔走调查,煞费苦心,共收回国家重 开始的。 要文物六批,包括收回德国人杨宁史青铜器 ((髹饰录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漆经”, 240件,收购郭觯斋所藏瓷器42 2件,接收溥 明黄成撰杨明注。只有孤本藏在日本。朱启 仪存天津张园文物1085件(附件39件)等。他 钤老人几经周折抄录得来正是在1 9 4 9年把 又在被派往东京的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工作期 它交到刚从北美归国的王世襄手上希望他 阆,将查明为日军从香港掠去的1 0 7箱中国古 把这本晦涩难懂的t・天书”加以解说tt三反,, ,,,。善本运回上海。而他完成这样艰巨的使命,并 前,工作繁忙,他只能利用午休时间,展卷揣 没有庞大的所谓班子,基本上可以说是单枪匹 摩马! 或观看一些院藏漆器作参照。tt三反”后 被开除在家养病有了时间,却失去观摩故宫 ,,这就是王世襄自认平生做得最得意的两件 院藏大批漆器的机会。到民族音乐研究所,白 事之一。他经手收回的几千件国宝,如今都收 天忙本职业务,晚上和休息时间全神贯注做 藏在故宫博物院了,不怀偏见的人也公认他对 这件事他一方面下死工夫,查阅大量古今以 国家和人民的这一重大贡献。这是从1 9 4 5年 至国外的文献方面逛古董店、挂货铺、晓 。,一秋到I 9 4 7年春的事情。但在“天翻地覆”的 市冷摊,拜访藏家,观看实物,又遍访京城 1 949年后,喘息未定,故宫博物院随全国一起 髹漆匠师求教这样积寸盈尺地弄清制作不 开展‘ 三反”运动中,这竞成为他的历史疑点。 同漆器的各种具体技法也弄清古今名词术 他和另一位同事、文物专家朱家潘同时沦为 语的异同对书中所述的髹漆工艺做出正确 、,,,“打老虎”重点对象,说他们是马衡的亲信,要 的解说。 从他们口里撬出有关这位1 9 3 4年以来的老院 这一注释工作前后历时九年,、完成之日已 长的“材料”,打出一个莫须有的“盗宝案”来。 到cc反右,,之后tt大跃进,,高潮中的1958年! 为此大搞“逼、供、信”,围攻批斗,体罚关 王世襄也因对tc三反,,提出批评意见而被划成 押,无所不至。最后什么想要的伪证也没有, tt右派分子”了! 却还把他开除公职送往看守所拘禁,继续轮番 审讯,疲劳轰炸。一个本来身强体壮的王世襄, 托期间患上肺结核,才“取保释放”,打发回家。 印。王世襄不负朱启钤老人tt愿见其成,,的嘱 ,但在当时政治氛围中公开出版无望,为了 在“东岳庙”(当时占为公安学校)等地被囚 向年已8 8岁的朱老报命他准备目费刻蜡版油 ,这在今天看,事属平常,当时却冒着相当 。直到1 9 5 4年,好歹在民族音乐研究所觅到一 风险枝之栖。 而王世襄1 949年夏从美、加考察博物馆归 来,本是怀着一颗拳拳之心,想把自幼神往的 故宫这一世界级文物宝库,办成世界一流的现 代的博物馆,然后好好从事传统文化的研究。 他把手稿送到研究所门口的誊印社,誊 印社果然送研究所党委审查所里中层干部马 上要开会批判tt右派放毒”幸亏所长李元庆看 了书稿认为是一本有用的著作,解了围。 于是髹饰录解说》油印本印了2 0 0部。 线装厚厚一册上有朱启钤的题签和序言。限 ,。,, ,至此幻灭,一切落空。 本书的际遇反映了一个人的命运 于作者身份,tt右派,,不能署名,便署了别号: “王畅安著”。除向朱老九十华诞献礼外,分赠 一师友、博物馆、图书馆和一些漆器厂。扬州的 王世襄说过平生最得意的第二件事,就是 漆器厂闻讯派人来京索取,可是研究所中层领 阅读之窗l1人物故事 导不同意会见,也不许赠书,还是严禁“右派 王世襄终被下放到湖北成宁所谓tt干校” 放毒”的老主意。尽管这样,仅印200部的 髹 劳动。当时,他的肺结核病复发,也得不到军 饰录解说 ,不但在业界引起反响,还引起海 代表的宽待。1 970年代有一天,他去菜园挑水, 外学者的关注,成为王世襄学术之旅的一个 一下子晕倒。缓醒过来,睁眼看见 棵倒地的 里程碑。 油菜花,枝头折断了,依然开着金黄的花朵! 王世襄到晚年已经有了规模更宏阔、影 为这朵不屈的油菜花,他吟成绝句一首: 响更深远的明式家具研究的巨大成果,可以 cc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昂首犹作花,誓 说在当代历史上,在全世界范围“复活r”明 结丰硕子,, 。式家具,但他仍然十分在意 髹饰录解说 这 tt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这也正是王 部书。我想,一是它凝聚了朱老的信任,三十 世襄的誓言。早在l 9 5 0年代初即遭受不白之 年的书缘,历经一路坎坷、三更灯火的甘苦, 冤,且长久不得洗雪,王世襄在妻子袁荃猷支 感情上寄托遥深;二是自己有别于他人的治 持下,与她以cc自珍,,互勉:不仅要堂堂正正 学方法,即穷研典籍、尽览实物、遍访匠师三 做人,而且绝不能虚度此生, t故更当平心静 合一的作业方式,嗣后应用到各项研究中,乃 气,不卑不亢,对一己作客观之解剖,以期发 是从这部书开始收效的。此书在1 9 8 3年正式 现有何对国家、对人民有益之工作而尚能胜任 出版增订本,篇幅为油印本的2 0倍;l 9 9 8年 者,全力以赴,不辞十倍之艰苦、辛劳,达到 再版,终于配上彩图。上距l 9 4 9年整整半个 妥善完成之目的”,并且以十年、二十年、三 世纪。也可以说是“层积性”的劳绩了。 十年为期。这使人想起司马迁所指的圣贤发愤 之作,乃至勾践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王世襄 不懈追求精神价值的高贵精神 以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令‘‘世人终竞识真吾”, 王世襄每一个大的研究课题,每一部精 这一自觉体现了一个多么坚强的信念主体!现 心的著作后面,几乎都有一篇夹缝中苦斗的 实是残酷而丑恶的,但王世襄夫妇以历劫之 故事。他奔跑于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 身,在“非正常生存”条件下顽强坚韧地生存 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下来,最终 历史证明,比那些加害于他的、 文物博物研究所等部门之间的身影,他骑着 摧残文化和文化人的丑类们,活得更好,更有 车在古城大小胡同间走街串巷,寻访古董,踏 价值,更赢得普遍的尊敬! 破铁鞋,不惜为一个一眼相中的黄花梨杌凳 王世襄留下的大量著作,关于明式家具、 跑二十趟的身影,都是人们看得见的。而他在 髹漆艺术、竹刻艺术、葫芦与鸣虫、观赏鸽与 特异年代视文化为罪恶的逆境里,于写检查 鸽哨、皇家建筑与匠作则例、各种工艺,以至 交代、思想汇报之余,燃膏继晷,“偷偷地”做 书画、雕塑、音乐、饮食烹调等等,不止是相 事,则只有近邻知道——黄苗子早上五点起来 关知识的结晶,也是涉及“生存与创新”一 读书写字,而王世襄书房的台灯,四点多就透 一种学术风范釉世界观的结晶。 出光亮了。苗子有诗记之:“尤愆如山负藐躬, 而透过他的生平,他的出处,他的好恶,我 逡巡书砚岂途穷。邻窗灯火君家早,惭愧先生 们看到焕然于王世襄一身的,是在任何情况下 苦用功。”这还是“文革”之前;“文革”事起, 不懈解读文化遗产,不懈追求精神价值,而不 即使把窗户挡得严严,也还是提心吊胆。一切 为世俗威权和功利所动的堪称高贵的精神,在 文化文明都成“四旧”,据说合该“砸烂”,无 这个最原始最本真的意义上,我尊王世襄为当 所逃于天地之间。 代不可多得的——精神贵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