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艺术的特征是由它的本质所规定的。与近现代纯审美艺术以及流行于当下的各种时尚艺术不同,生态艺术具有几方面特征:一是生态艺术依生于基本生存活动,二是生态艺术与人的其他实践活动共生,其三,生态艺术与人的所有生命活动整生。生态艺术的本质及其特征,揭示了当代以及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和理想形态。
关键词:生态艺术;依生;共生;整生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
艺术,作为属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归根结底是现实层面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其本身又是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特定方式。生态艺术作为生态美生长出来的高端形态,实现了人的规律与自然的规律的和谐及耦合并进,使人的规律、自然的规律统合为生态规律与目的、生态格局与关系,进而与艺术形式同构。进而言之,生态艺术不是生态与艺术的简单相加和拼接,而是实现了生态规律与艺术规律统一,真、善、美、益、宜五方面价值的统合。[1]这就是生态艺术的本质。生态艺术的本质,决定了它与纯粹审美艺术或时尚艺术等,有不同特征。 一、生态艺术依生于基本生存活动
生态艺术关联着人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首要的是人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安身立命,维系生存。生存是发展的前提,
只有生命得到了保障,人才能从事其他任何的活动,包括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为生存的活动,也就是生产物质性生活资料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生态艺术从人的生产劳动中萌发,立足于人生产物质生活资料而对生态环境展开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还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3]早期人类,尽管逐步脱离动物界,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人类事实上都处于蒙昧状态,对自然环境(也包括对自身)的认识处于极其贫乏的程度,人本身的能力也极为低下,因而为生存的生产实践也倍感艰辛。谋取物质生存资料,几乎就是早期人类最基本最核心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集中于、依附于生产劳动实践,实质也就是早期人类依生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具体体现。
生态艺术的产生,虽然是主体与客体潜能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主体作为施动者,他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性意义。正是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的潜能,人的本质力量得以不断呈现、提升和完善,人进行生产劳动时的工具变得丰富和便于使用,而且工具使用逐渐娴熟熟,技巧愈益复杂。或者说,只有当人开始懂得制造和运用工具来进行物质生存资料的生产,这才为生态艺术的真正产生提供了可
能,“艺术的产生必须以工具的创造和熟练使用为前提。”[4]这种论断对于生态艺术无疑也是恰当的。
生态艺术依生于基本生存活动,并不仅仅存在于人类的童年时代,而是贯穿整个生态艺术的发展历史之中。因为正如我们不能拔自己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人永远不能脱离自然环境。人必须时刻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生命存在;生存,是人从事其他任何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以及出发点。即便理论探索、政治活动或工业生产等表面不直接关涉自然环境的人类活动,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以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为背景为基础的。因而,人类世界进入文明时代以至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之后,尽管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高,但生态艺术的发展,并不以脱离生态自然环境为方向;生态艺术奠基于人的基本生存实践活动,这种特性或许只是变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间接了。 二、生态艺术与人的其他实践活动共生
人类学家和艺术史家对原始岩画做过考察,他们认为岩画产生的地方通常也是举行祭礼的场所。但是,岩画的意味,到底是因为动物向人们供奉出肉食,所以举行祭礼仪式,为了向被杀死的动物赎罪?还是一种巫术的世界,祭礼仪式的目的是为了能保证狩猎的成功?[5]人类学家和艺术史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但这种情况,或许正好说明,岩画的功能并不是单一的。同样,生态艺术,也不是完全自律的“纯艺术”活动,而恰恰与人的其他生存实践活动共生。
生态艺术与其他生存实践共生,首先意味着二者并存。随着文明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越发丰富,人的活动领域越来越大,活动方式越来越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斗粮”,这是劳动生产;夏绣荷花,冬贴窗纸,这是民俗风情,民间艺术活动。一年四季,东西南北,民众都有忙活的事儿,生产的、娱乐的;物质的、精神的……种种行为活动按着时序和方位展开着,呈现着。
共生也意涵着相互生发。德谟克利特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6]这说的是动物行为或自然界的活动促生了人类的行为活动。芬兰艺术史家希尔恩曾概括促生原始艺术的六大因素即“知识传达”、“记忆保存”、“恋爱”、“劳动”、“战争”和“巫术”,认为是这些“非审美因素”极大推动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7]美国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指出,原始人的原始歌舞常常被用来保证巫术的成功,为祈求下雨就泼水,要祈祷打雷就击鼓,要祈求捕获猎物就扮演受伤的野兽。[8]这些都说明,原始艺术-生态艺术往往从人的其他活动中萌生出来和发展起来,艺术本身也为着人的那些活动发挥作用,艺术与人的其他活动相互生成,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共生还体现为融合。《淮南子?道应训》中的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往往被阐释为艺术产生于劳动,作为艺术起源的“劳动说”的典型例证。但不如进一步说,原始艺术其实是与生产劳动密不可分,融合为一体的。生态艺术与生产劳动融为一体,最为多见,共生性最为突出和典型,
当然生态艺术与其他生存实践共生的情况也不少。完全独立和自律的艺术,也就是失去了与生产劳动及其他生存实践活动共生性的结果,因而在这种艺术中生态性也相对缺乏,不为人视为生态艺术。 三、生态艺术与人的所有生命活动整生
就生态美的生成机制而言,依生,共生以及竞生,最终要走向整生,或者说整生内蕴依生、共生和竞生等阶段。从生态艺术的历史发展来看,则它有一个从生存性艺术走向生活性艺术,最后升华为生态性艺术的过程。
生态化艺术阶段生成的是生态美境和艺术人生。原来完全客观化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在此已经充分“人化”、“美化”,成为属人的存在。“山水,质有而趣灵”(宗炳:《画山水序》),“形者融灵”(王微:《叙画》),山水草木之类的自然万物,亦如人一样有性情;人与山水万物能够交流相通,“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9]这种“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通过笔墨形式生成的中国文人山水画,正是生态艺术的典型形态。 在这种生态艺术创造中,没有所谓“艺术家”,也没有所谓纯洁无瑕的“艺术活动”——“为艺术而艺术”是没有意义的。宋代文人画理论家郭熙在谈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的原因时说,“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笑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10]“处”、“乐”、“适”、“亲”是普通人所常有的情状,是生活的基本情态。因而,当“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展开在面前时,于是我们可以“不下堂
筵,坐穷泉壑……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11]在这里,艺术行为与其他生存实践活动是统一融合的,这里只有“一”,即“一个行动”,“一幅画”,但这个整体的“一”里面有多种多样的生活层面的内容,整合了各种生存欲望和追求,把各种生命活动会合融贯为一体。
意境,是生态艺术整生性的典范性表达。在意境中,有“意”,有“境”,即有“人”,有“环境”;但人与环境并不是僵硬对立着的两方面,而是互相生成,整合为一了;意境不是意+境,而是意之境,境中意;既是“二”,又是“一”,是两方面已经整生为一。进一步言之,这其中的“境”和“意”,也不能简单视为纯净单一的东西。“境”不是人之外的,而恰恰是动态的,由人的活动生成的。“意”作为所要表现和传达的东西,也不是抽象物,而是具体而丰富的生活实践孕育生成的。因而,意境,不单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而更应该理解为艺术活动与人类所有生存实践整生的结果。追求意境的创造的传统中国艺术,是整生性生态艺术的突出代表! 四、结语
生态艺术的几方面特征,已如前文所述。这些特征,是从人类历史及艺术发展史的丰厚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但更是作为对当代艺术的发展、对我们在推动社会前进时所展开的各种领域的实践活动,所提出的要求和希望。因为我们知道,“生态艺术”其实是随着生态学、生态美学的兴起而进入人们视阈的;而生态学和生态美学之
所以产生,又是根源于当今全球性环境恶化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个现实。人类要生存,社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这种生态危机。这就是说,生态艺术作为我们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时的一种思考,对它的本质和特征作出这样的规定,不单是理论发展的逻辑决定,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还要强调的是,今天的社会应该如何谋求可持续发展,当代艺术应该如何迈向真正的生态艺术之路,在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或许有必要再次好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中国是传统文化本就是一种生态文化;中国传统艺术,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典范性的生态艺术的实践以及成果。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传统艺术的精神,相信在当代及未来的生态艺术的发展上,以及生态性和谐社会的建设上,一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龚丽娟.生态艺术的生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7):15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78-79,72.
[3]朱狄.艺术的起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2.23. [4]北大哲学系外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三联书店,1957:112.
[5]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237. [6]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40.
[7](清)石涛.石涛画语录[m].西泠印社,2006:53. [8](宋)郭思.林泉高致[m].中华书局,201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