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学生阅读的深层获得,宁可不要课堂的精致和精采表象,也要学生内心的宁静和精神获得实质;宁可不要应试教育的分数,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终生发展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内蕴力,从容引导学生回归心灵的沉潜,真正进入阅读的境界,寻求新的创生和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沉潜;内蕴;创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99-02
教师必须有坚实的文学功底,有敏锐的语言感悟和审美能力,潜入文本深挖细思,洞彻感悟,有了深度,才能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深度;要阅读更广义的读物,广泛涉猎,文学的,历史的,心理学的,教育教学的,才能拓广学生的视野;要用动态生成的理念善待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沉淀思想,内蕴感悟,吐纳英华,创生出新的境界;把学生从传统教学中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并将之融入到语文学习中,从而产生碰撞和共鸣。
一、初入文本,默读静思
宁静的阅读气氛,能让学生全身心接触文本,在浑然不觉中,除去心中浮躁,真正走进作品,产生自我而真实的审美体验,于独立的阅读空间,尽情体验涵泳。课堂上老师一般都会给学生提出初读
要求,甚至提出“以最快的速度阅读全文”,给出很多问题。提出要求也应该,没有任何要求的阅读会放任自流,但初步阅读不要有太多的要求,不能提太大而笼统的要求。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处在适当压力下,才能发挥最好效能,压力过大,反而产生消怠心理。创设一个能让学生潜心阅读的课堂,需要我们给予时间,给予解压,给予方向。
平时的课堂阅读中,要给学生多一点时间静心阅读。如果初读时间不充分,学生仓促进入文本,分析就会粗线,长久如此,学生会将阅读看淡,等待答案,消磨时间,谈不上有自己的获得;相反,学生没有压力,就能不知不觉地投入文本中去。如学习《芦花荡》一文,为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凝神静读,充分体味文章中独特的空灵而清新的语言,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接触作品中所呈现的景物和人物。此时他们安宁自然,触摸着清新自然的语言,感受着语言带来的精神愉悦,为下一步的分析讨论奠定基础。果然,进入分析时学生很感兴趣,效果很好。反之,他们最多将教师和参考书上的答案当作标签贴在相应的空白处,学生疲倦消极,读物的魅力便会消解得荡然无存。 二、沉潜文本,品读内韵
语感的获得和对文本的理解,沉潜品读是功不可没的。如果语文课堂上缺失了品读过程,代之以机械分析,满足于问题解答,阅读就会枯燥乏味。语文到底要教什么?根本是在教言语。言语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形式,是需要欣赏的美。教学中只有牢牢地抓住
文章“怎么说”,即“言语形式”这个根本,才会上出“语文味”。注重让学生反复品读,把重点放在语言的涵咏和习得上,在一些重点语句中,含义隽永的语言可以多读几遍,使他们能透过语义的表层意义触摸到内在的意蕴,品出味道,读出境界,得出旨意,悟出情韵。
古人强调读书要做到“三到”,其中“口到”就是要做到朗读。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过,文学的教育,声音极其重要,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所以读是让学生用心感受的一种重要方式。褚树荣老师也说过,一堂没有朗读的语文课算不算真正好课,是值得质疑的。可见,只有诵之于口,才会思之于情,动之于心,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理解,拓展内涵,感受文章美的情韵,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 三、洞彻文本,超越感悟
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阅读就是用理解和想象连续不断地确定和填补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的过程。文学文本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愈多,给读者留下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愈大,愈能激起读者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阅读活动也才会成为真正的精神享受。
我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从容地引导学生发现空白,填补空白。如教学朱自清《背影》,引导学生读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让学生抓住动词“探”、“攀”、“缩”、“倾”,发挥想象,脑海中再现父亲背影,体会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艰
难,体会一种在艰难困窘中更深厚的父爱。有这个典型细节的联想和想象来填补学生在人物描写刻画中经验的空白,填补学生情感中对父母琐碎而平凡言行关注的空白。通过这样的内蕴培养,他们很快联系了课文其他细节,再创造地想象,学生神色沉凝起来,理解不仅深刻,而且也体味到了写作上该怎样抓细节的问题,情感上也有升华和超越,开始关注平凡中的不凡,朴素里的真情。 四、厚积文本,发现创生
师生长期深入而广泛地阅读,能浸润学生真正品读文字的慧心,阅读教学就到了其真正需要的境界。有了慧心,一切人类的最美好的精神财富就能为他们所承继、所拥有,成为他们的内蕴力,这就是我们阅读教学真正的指向和归宿。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一美国教授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我国现行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去问题化的教育,提问成了老师的“专利”,回答问题是学生的“本分”。在文章的感知理解上,学生都不愿或不敢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对文章作出创造性的解读,产生出创造性的意义,而努力去追寻、猜测教师或教参上的答案。一旦猜对了所谓“标准答案”,就意味感知的结束和胜利。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被矮化与扼杀,阅读个性缺失,创造性更是被泯灭。如果学生总是处于这样的状态下阅读,即使有积累,也没有创新。我们的阅读在积累内蕴的同时更为了发展,教师让学生在阅读中更要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
现自己,成就自己。一个长期在沉潜、民主的阅读氛围中熏陶出来的学生,相信会有自己的思想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阅读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教学最终归宿和本质是人,是心灵,是精神获得。阅读课堂里创设一个能让学生浑然入境的氛围,培养学生沉潜阅读的习惯,深入感悟又不断超越旧我。阅读教学,惟其沉潜始得内蕴,惟其内蕴,始得创生,进而迸发出新的创造的思维火花,真正促成人的发展,升华人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