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枕头升降结构[实用新型专利]

枕头升降结构[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10)授权公告号 CN 203564016 U(45)授权公告日 2014.04.30

(21)申请号 201320725635.9(22)申请日 2013.11.15

(73)专利权人王林超

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城长

江花园A-316(72)发明人王林超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代理人黄冠华(51)Int.Cl.

A47G 9/10(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枕头升降结构(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枕头升降结构,其包括:一上盖;一下盖;一滑动板,可动地设置于下盖上;一固定块,固定于下盖上;一气缸,其一端固定于固定块上,另一端固定于滑动板上;一第一定位块,其一端抵接于滑动板的前端,另一端枢接于下盖的前端;一第二定位块,其一端抵接于滑动板的后端,另一端枢接于下盖的后端;二活动杆,分别枢接于滑动板的左右两侧,活动杆的一端枢接于滑动板,活动杆的另一端枢接于上盖。使用时,气缸推动滑动板前后运动,活动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于滑动板和上盖,故滑动板前后运动将带动活动杆上下运动,进而带动上盖上下运动,实现了上盖的上升和下降,且气缸是水平设置的,也大大降低了产品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CN 203564016 UCN 203564016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枕头升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上盖;一下盖,枢接于所述上盖;一滑动板,可动地设置于所述下盖上;一固定块,固定于所述下盖上;一气缸,其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块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滑动板上;一第一定位块,其一端位于所述滑动板的前端,另一端枢接于所述下盖的前端;一第二定位块,其一端位于所述滑动板的后端,另一端枢接于所述下盖的后端;二活动杆,分别枢接于所述滑动板的左右两侧,所述活动杆的一端枢接于所述滑动板,所述活动杆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上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升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块包括一第一滑块和一第一驱动杆,所述第一驱动杆螺设于所述第一滑块中,所述下盖的前端具有一前挡墙,所述第一驱动杆活动地插置于所述前挡墙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枕头升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块包括一第二滑块和一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二驱动杆螺设于所述第二滑块中,所述下盖的后端具有一后挡墙,所述第二驱动杆活动地插置于所述后挡墙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升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板中装设一滚轮,所述滚轮抵接于所述下盖的上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升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板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一枢接孔,且所述枢接孔呈圆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枕头升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下端朝所述滑动板方向延伸一枢接轴,所述枢接轴插置于所述枢接孔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枕头升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设置一卡块,相邻的两个卡块之间插置一卡轴,所述卡轴呈圆柱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枕头升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上端贯设一通孔,所述通孔呈圆形,且所述卡轴插置于所述通孔中。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枕头升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下端和所述下盖之间存在间隙。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枕头升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上端和所述上盖之间存在间隙。

2

CN 203564016 U

说 明 书枕头升降结构

1/3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枕头升降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使用一种枕头,所述枕头包括一上盖和一下盖,所述上盖和所述下

盖之间设置一气缸,所述气缸上下设置,气缸具有一推动杆,借由气缸的推动杆推动所述上盖上下运动,进而调节上、下盖之间的距离,以实现枕头的升降,由于气缸是竖直设置的,故所述上、下盖之间的厚度较高,造成枕头的体积偏大,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0002]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枕头升降结构,其具有厚度薄,体积小的特性。

[0004]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枕头升降结构,其包括:一上盖;一下盖,枢接于所述上盖;一滑动板,可动地设置于所述下盖上;一固定块,固定于所述下盖上;一气缸,其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块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滑动板上;一第一定位块,其一端位于所述滑动板的前端,另一端枢接于所述下盖的前端;一第二定位块,其一端位于所述滑动板的后端,另一端枢接于所述下盖的后端;二活动杆,分别枢接于所述滑动板的左右两侧,所述活动杆的一端枢接于所述滑动板,所述活动杆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上盖。[000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块包括一第一滑块和一第一驱动杆,所述第一驱动杆螺设于所述第一滑块中,所述下盖的前端具有一前挡墙,所述第一驱动杆活动地插置于所述前挡墙中。

[0006]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定位块包括一第二滑块和一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二驱动杆螺设于所述第二滑块中,所述下盖的后端具有一后挡墙,所述第二驱动杆活动地插置于所述后挡墙中。

[0007]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板中装设一滚轮,所述滚轮抵接于所述下盖的上表面。[0008] 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板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一枢接孔,且所述枢接孔呈圆形。

[0009] 更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杆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下端朝所述滑动板方向延伸一枢接轴,所述枢接轴插置于所述枢接孔中。[0010] 更进一步地,所述上盖的下表面设置一卡块,相邻的两个卡块之间插置一卡轴,所述卡轴呈圆柱状。

[0011] 更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的上端贯设一通孔,所述通孔呈圆形,且所述卡轴插置于所述通孔中。

更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的下端和所述下盖之间存在间隙。

[0013] 更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的上端和所述上盖之间存在间隙。[0014]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枕头升降结构,其包括:一上盖;一下盖,枢接于所述上

[0012]

3

CN 203564016 U

说 明 书

2/3页

盖;一滑动板,可动地设置于所述下盖上;一固定块,固定于所述下盖上;一气缸,其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块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滑动板上;一第一定位块,其一端抵接于所述滑动板的前端,另一端枢接于所述下盖的前端;一第二定位块,其一端抵接于所述滑动板的后端,另一端枢接于所述下盖的后端;二活动杆,分别枢接于所述滑动板的左右两侧,所述活动杆的一端枢接于所述滑动板,所述活动杆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上盖。使用时,所述气缸推动所述滑动板前后运动,由于所述活动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于所述滑动板和所述上盖,故所述滑动板前后运动将带动所述活动杆上下运动,进而带动所述上盖上下运动,实现了所述上盖的上升和下降,由于所述气缸是水平设置的,也大大降低了产品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附图说明

[001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枕头升降结构的下盖的示意图;[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枕头升降结构的上盖的示意图;[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枕头升降结构的活动杆的示意图;[0019]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枕头升降结构的第一定位块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21] 如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枕头升降结构,其包括一上盖1、一下盖2、一滑动板3、一固定块4、一气缸5、一第一定位块6、一第二定位块7、二活动杆8。[0022] 一上盖1,所述上盖1由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塑胶材料制成。[0023] 一下盖2,枢接于所述上盖1,所述上盖1由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塑胶材料制成。

[0024] 一滑动板3,可动地设置于所述下盖2上,所述滑动板3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滑动板3中装设一滚轮31,所述滚轮31抵接于所述下盖2的上表面。[0025] 一固定块4,固定于所述下盖2上,所述固定块4位于所述滑动板3的后端。[0026] 一气缸5,其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块4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滑动板3上。[0027] 一第一定位块6,其一端位于所述滑动板3的前端,另一端枢接于所述下盖2的前端,所述第一定位块6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定位块6包括一第一滑块61和一第一驱动杆62,所述第一驱动杆62螺设于所述第一滑块61中,所述下盖2的前端具有一前挡墙所述第一驱动杆62活动地插置于所述前挡墙21中,所述第一驱动杆62用以驱动所述21,

第一滑块61在前后方向运动,所述第一滑块61用以抵接所述滑动板3的前端,防止所述滑动板3向前过度移动。

4

CN 203564016 U[0028]

说 明 书

3/3页

一第二定位块7,其一端位于所述滑动板3的后端,另一端枢接于所述下盖2的后

端,所述第二定位块7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定位块7包括一第二滑块71和一第二驱动杆72,所述第二驱动杆72螺设于所述第二滑块71中,所述下盖2的后端具有一后挡墙,所述第二驱动杆72活动地插置于所述后挡墙中,所述第二驱动杆72用以驱动所述第二滑块71在前后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滑块71用以抵接所述滑动板3的后端,防止所述滑动板3向后过度移动。

[0029] 二活动杆8,分别枢接于所述滑动板的左右两侧,所述活动杆8的一端枢接于所述滑动板,所述活动杆8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上盖1,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板3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一枢接孔,且所述枢接孔呈圆形,所述活动杆8具有一主体部81,所述主体部81的下端朝所述滑动板3方向延伸一枢接轴83,所述枢接轴83插置于所述枢接孔中。[0030] 所述上盖1的下表面设置一卡块11,相邻的两个卡块11之间插置一卡轴12,所述卡轴12呈圆柱状,所述主体部81的上端贯设一通孔82,所述通孔82呈圆形,且所述卡轴12插置于所述通孔82中,所述主体部81的下端和所述下盖2之间存在间隙,所述主体部81的上端和所述上盖1之间存在间隙。[0031] 使用时,气缸5驱动所述滑动板3向前运动,所述滑动板3带动所述活动杆8向前运动,由于所述活动杆8的下端枢接在所述滑动板3上,所述活动杆8的上端枢接在所述上盖1,即所述枢接轴83插置于所述枢接孔中,所述卡轴12插置于所述通孔82中,故所述活动杆8向前运动的同时,带动所述上盖1向下运动;驱动所述滑动板3向后运动,所述活动杆8向上运动,进而带动所述上盖1向上运动,其运动原理和向前运动相同,由于所述气缸5是水平设置的,通过滑动板3、活动杆8将水平设置的推动力转化为上下方向上的力,实现了所述上盖1的上升和下降,也大大降低了产品上下方向上的高度。[003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5

CN 203564016 U

说 明 书 附 图

1/3页

图1

图2

6

CN 203564016 U

说 明 书 附 图

2/3页

图3

7

CN 203564016 U

说 明 书 附 图

3/3页

图4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