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由此可见,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因此,“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困惑着教师的一大问题,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当前许多老师的共同追求。在课堂的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注重课前的预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之一。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也就是预习。预习是求知过程的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再者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忽略课前预习的作用,因课前预习的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一、课前预习的现状
目前,课前预习大体存在以下几种状况:
1.课前预习安排在课堂
教师没有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而是把课前预习放入了课中。学生因为没有事先预习课文,对课文的生字不认识,词语不理解,结构不了解,内容不熟悉。所有本该课前掌握的东西,全部要到课堂解决,这样,就消耗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有时,教师由于要赶进度,有些环节难免落实不到位,走过场而已。加上由于学生没有课前的准备,所以学习兴趣以及对课文的感悟深度,都将大打折扣。
2.课前预习一刀切
教师不按年段实际,都布置差不多的预习内容:认读生字、理解新词、感知大意、查阅资料。由于预习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造成低段学生吃不了,高段学生吃不饱。而且,因为对预习内容缺少精心设计,过于随意,有些内容,学生照搬一下辅导手册的就能应对了,所以,效果往往不如人意。
3.课前预习无检查
有些老师虽然也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在课堂中却没有检查、反馈、评价的
环节。学生预习的怎么样,无从得知,学生对课文已经拥有了那些知识储备,也不知晓。课堂还是从零开始,按照教师预设的教案进行。这样,由于没有对学生的了解、把握,没能因材施教,所以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和教学高效。
可见,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课前预习策略
如何通过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根据年级段的特点布置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但一般都围绕着“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布置预习题时就要侧重“识字”和“写字”;在“阅读”部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布置这方面的预习题,要求不能太高,对词语只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在文中的意思就行了,对课文只要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行了。比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可这样布置预习题:①借助拼音认读课后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你是怎么记住的?②在书中找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并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③你觉得黄山的石头怎么样?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识字、写字的基础,在识写预习上应提出高一点的要求,比如会使用字典、词典,把字写美观等;阅读方面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布置阅读方面的预习题时,就要依据要求,结合自己的预设,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使学生的预习既达到要求,又能为深入感悟文本服务。比如,教学《军神》一文,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①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学会课文中生字、生词。认真写一遍生字,做到正确、美观;②想想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③刘伯承被称为“军神”,从哪些词句中可看出?④你还了解刘伯承哪些事迹?高年级一般不布置识字、写字方面的预习,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写能力。在阅读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词语不但要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感情色彩,还要体会其表达效果;对文本要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会表达方法。在布置高年级学生预习题时,就要侧重于阅读方面,而且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比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可布置这样的预习:①联系上下文,说说“启示”“不容争辩”“依依不舍”“抉择”等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②“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钓到的
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是怎么变换的,你能找到我心情变换的词吗?”③读读课文倒数第2段,思考父亲告诫“我”的话的意思。
2.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预习的设计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如学习《回声》一课,对于身居闹市的城镇学生来说,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要理解回声的原理是有一定困难的。那么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做一次试验:在自己的家里喊几声能不能产生回声?找一间未经装修的空房喊几声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再对照课文仔细想想回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样的预习远比课堂上精美的课件演示效果来得直观深刻。
3.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预习中,可采用朗读感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收集资料、系统归纳、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如在预习古诗时,可采用朗读感知入手,先通过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提出困惑,再借助收集资料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资料,然后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字、词、诗句的意思。接着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最后讨论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和体会。又如在对阅读课文进行预习时,先粗略地看一遍,划出不懂的生字、词句与段落,借助字典弄懂字、词,对于不懂的句子或段落,通过与同学讨论交流来分析理解,最后从不同角度读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反复阅读,深入感知。
4.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花缭乱。这么完美的成品把它毁掉,我实在于心不忍,真的不曾想到这名差生竟有一双如此灵巧的手。我望着惊恐不安的”差生”江同学和蔼地说:”怎么,到今天才向老师展示你的绝活?”听了我玩笑般的话语,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不好意思地笑了。
嘿!不如就顺着这几天的局势留这样一个家庭作业吧。折纸展示台:折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装饰美观后贴在日记本上并写出自己的想法。评一评、赛一赛,看谁折的好,写的好。留这样的作业,底下一阵雀跃欢呼。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简直让我大开眼界、目不暇接。淘气包李同学折的坦克造型美观、功能奇特。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折的坦克叫神雕太号,我要驾驶它保护世界和平,比杨利伟还光荣呢!还有王同学折的窗帘名曰”一帘幽梦”、李同学的笔筒”梦幻狂响曲”、田同学的纸篓”让你干净”……是啊!孩子为什么喜欢这样的东西自有他的道理,
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五彩的梦,我小心翼翼地捧起孩子的梦想,让它们在我的手中绽放。
有这样一句话——蹲下来看学生。是它使我从唯我独尊的、传统的旧式教学中走出来,明白了新课改的真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蹲下来看学生使我彻底明白:多一些理解,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蹲下来看学生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的心扉,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散发着青春的心,蹲下来看学生成了我和孩子们真情交往的一条无阻的通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